第五章
30歲前,一定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
其實80後們沒有錢、沒有經驗、沒有社會關係,這些都不可怕。沒有錢,可以努力地去掙;沒有經驗,可以多實踐多積累;沒有社會關係,可以一點一點去編織。但是沒有定位和方向才是最可怕的,才是最讓人感到恐懼的!80後要改變渾渾噩噩現狀,一定要在30歲前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要不然真的就來不及了。
不要擔心起點低
80後不可能一畢業就能站到較高的人生起點上,大部分都是一窮二白,所有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拚。其實,這沒有什麼可怕的。任何人的職業都是從零開始一步步熬上來的,全新的工作領域,全新的人際關係,經驗談不上,薪水最微薄,從學習狀態轉換到工作狀態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還會經常受到批評和指責,而且這個階段沒有什麼積蓄,經濟壓力也是最大的,但這個階段是沒有誰可以逃避的,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也最能考驗一個人吃苦耐勞的能力。
在職場中行走,就像一個新水手駕船出海,風平浪靜,行進就快;風雨大作,行進就慢;遇到險灘和激流,可能還會不進反退,甚至顛覆落水。新員工的成長也是這樣一個迂回曲折的過程,出現“瓶頸”期、停滯期,突破之後又進步神速。如果經受不了途中的反複顛簸之苦,你永遠無法追求卓越。
羅永浩經常說這兩句:能吃苦,吃半輩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輩子苦。世界上沒有失敗者,隻有半途而廢者。楊瀾也曾說:“舒舒服服,過辛苦日子;辛辛苦苦,過舒服日子。”名人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成長的過程是苦的,人生既要學會承受痛苦,又要去領悟痛苦以外的感受,當你越堅持這種內在轉化的過程時,你越會享受苦中之樂。
如果說人一輩子注定要吃些苦的話,那麼,我們最好集中到30歲之前來吃,因為畢業後的這幾年是人生最關鍵的幾年,也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期,所有壯年立業的力量,都是在這個時期學習完成和儲備起來的,應多花些時間和精力摸索經驗,敢於應對人生挑戰,趁著黃金時期為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促使自己的職業步入正軌。這對於一個年輕人而言永遠是顛撲不滅的硬道理。隻要你熬過了這幾年,一旦上了軌道,以後就會省不少勁兒,隻需要憑著慣性一步步地朝著目標前進就是了。
初在職場打拚的你也許會經常出差,路上坐火車苦,經常無座,路途長的更是痛苦至極;還有住宿,睡網吧、澡堂子、睡火車站可能都要經曆,但這些也都是最基本的經曆,還上升不到吃苦精神這個話題上來。隻有長年累月地堅持,工作之苦,環境之苦、氣候之苦、思鄉之苦、背井離鄉之苦、拋妻別子之苦、寂寞孤獨之苦、上當受騙之苦、失敗之苦乃至血本無歸之苦,等等,而且用吃苦的精神換來有效的價值才是硬道理。因為市場是殘酷的,沒人相信眼淚和苦勞,隻有用數據說話,用結果交換!
世界景泰藍大王陳玉書總結自己的成功時說:“我是從做工人起家的,吃過苦、受過罪、失過業、遭過窘。回顧十幾年來走過的道路,雖非步步血汗,也是崎嶇艱難,甚至險象環生,不過終生不棄不餒,不斷求索而已。”“今天,我能夠被尊為‘景泰藍大王’,絕非我有何超人之處,隻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結合,不畏艱難不舍成功,機遇加勤奮罷了。”
對一個想對社會、人民做出貢獻的80後來說,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讓自己多吃點苦,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自我成長,最大的快樂也是自我成長──隻要找得到那個意義,再苦再累也能熬過去。隻要你想成長,不想一生庸庸碌碌,你的一生就應該是一曲艱苦奮鬥之歌,與各種困難作鬥爭才能掌握改變命運的金鑰匙。如果整天夢想著天上掉餡餅的事,忽視了本職工作,恐怕等來的是曾經和你在一個起跑線的人,人家腳踏實地成為單位裏的骨幹,成為了某領域的專家,而你卻還在原地打轉。
究竟什麼才是好工作
起點低並沒什麼,但要明確什麼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不過80後為生計所迫,往往是找到一份自己可以接受、工資差不多的工作就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幾年下來,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陷入矛盾狀態,想離開又不願失去既得利益,換一份好的工作一切還要從頭開始學,於是,年輕人的激情在無聊和委曲求全中慢慢消失殆盡。
什麼是好工作,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前幾年有個流傳很廣的小段子,說好工作就是:上班工作離家近,晚去早歸沒人管,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這當然是笑話,對普通人來說,天底下哪有如此好事?普通人一個最基本的智慧,就是知道取舍。什麼都想要,不知取舍,是普通人沒有生存智慧的頭號症狀。
而很多80年代的年輕人在對待工作上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要麵子、喜歡攀比,認為好工作就是很體麵的工作,如果我們做個調查,也許大多數人都這麼認為。所以文案、營銷、服務類等工作,80後都不屑於去做,因為它們的門檻低,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人人都能做,於是高學曆的人就覺得它們不好。
回頭再看看80後眼裏的好工作:外企高雅的辦公環境,500強企業的高薪待遇,國企的穩定,事業單位的輕鬆,銀行、公務員的福利……諸如此類的“好單位”、“好工作”才是讓人心神向往的,而不管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從感情上來說,80後的這種心理趨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十年寒窗苦,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尤其是作為非義務教育階段的高中和大學,所投入的金錢和精力更多。如果80後不上高中和大學,而是用上學的時間去打工,怎麼也有六七萬的經濟收入。上了大學,如果從事初高中生都能幹的工作,拿著同樣多的薪水,心理上難免會不平衡,而且麵子上也會過不去,覺得活得很卑微。
難道找工作辛辛苦苦的隻是為給別人看的嗎?周圍的親朋好友說好,你覺得做得就很自得了嗎?父母覺得很有臉麵,你覺得就應該好好做,不能讓他們失望嗎?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續集,也不是兒女一生的前傳,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你自己要對自己的一生負責。
在職業生涯剛開始的時候,尤其要注意,要做對的事情,不要讓自己今後幾十年總是提心吊膽,更不值得為了一份工作賠上自己的青春年華。
有的80後可能會說,沒關係,先幹幾年再說,以後再跳槽換工作。事實上,換工作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輕鬆、隨性而為。30歲之前,生活負擔還比較小,身體還比較好,父母安康,年輕的你還有折騰的時間和本錢。但是等折騰幾年,三十幾歲了,上有老人需照料,下有小孩要照顧,每個月還要還房貸車貸,生活各方麵的壓力接踵而來,你還有精力折騰嗎?
其實,所謂的好工作並不是一定要多體麵,與公司的大小、規模、名氣,是國企還是私企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它一定是適合你的,與你的人格特征、性格特點和興趣類型、專長、價值觀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說通過這份工作,你能得到你目前階段想得到的東西,實現自身的價值。
就是別人做得好的工作並不代表也適合你去做。因為人才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能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所以每個年輕人更應該思考的職業發展問題是,企業的個性是不是適合自己。例如,你不會拍馬屁,也不會察言觀色,就不適合在人際關係複雜的大公司任職。這和戀愛是同樣的道理,不是說對方人不好,而是性格匹配的問題。
總之,國企未必適合你,私企未必一無是處,高薪的工作也並非都是好的工作。如果隻圖虛有其表,不知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職業目標還停留在“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這種笑話水平,那麼你永遠都會迷茫,你將會在今後的社會、職場發展中被逐步淘汰。80後必須找到實際的“適合”工作載體,脫離了這個實際載體,說什麼都是空談。
慎重選擇第一份工作
什麼是好工作,當你心中有了衡量的標準之後,依照心中的標準,選擇在什麼樣的地方開始你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擺在了你的麵前。你應該分析一下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哪一個領域,做成什麼樣的事?
在就業難的現實麵前,許多年輕人極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對自己缺乏認知,一方麵指望一步登天,馬上就進入自己想發展的具有很高知名度、薪酬福利好、工作環境奢華、能很快獲得晉升的工作場所就是好的工作場所,完全忽視了它是否適合自己。另一方麵,對工作饑不擇食,隻要給錢,不管什麼工作都願意幹,對第一工作的期待是飯碗而非資本積累。
麵對著就業難的現實,不能完全反對先就業再擇業的選擇,因為沒有工作、不能養活自己,怎麼說也算不上是體麵。但也不是說橫衝直撞,要有個大體的方向。方向對了,一切都對了。起點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重要的,這是第一份工作應輕視的一麵。哪怕進入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哪怕是打下手,隻要讓自己能學到東西,看得見前進的路。今天,大家的選擇可能沒有什麼差別,你掙三千,我掙兩千,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差別,但是一個人工作上的長勁兒,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在這一行有持續鑽研的精神。心在哪兒,就向哪裏前進,就算有些人是跑著到成功的地方,也不要羨慕,因為自己縱然不行,肯定也是在前進,就算是爬的,也無悔。
剛開始什麼都要積累,步入職場的前三年,是一個人職業成長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時期,是一個邊積累經驗邊等待機會的時期,包括資金的積累、技術積累還有社會閱曆的積累。如果你這時候還把工作的重點放在騎驢找馬式的轉行上,則會浪費你最寶貴的青春,你的成長也因此比其他人慢一步,而很多晉升的機會將因此而失去。
有專家人士總結了幾條選擇第一份工作的建議,對於在職場上迷茫的人相信大有益處:
一、第一份工作隻要興趣合適,自己認為能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處事方法,反正隻要認為自己能有所收獲就行!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作環境,也不要太在乎單位的名聲和福利怎麼樣,畢竟自己還沒有資本考慮這個,想辦法能學到一些真正的東西就是最大的利益!
二、你可以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你努力工作,薪水自然比別人高,如果你進入高管層次,你還可以獲得公司股票。天上不會憑空掉下錢來,在你沒有錢之前,想借到足夠的錢也是相當困難的。
三、你進入什麼樣的環境,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國企、外企還是民企;你進入什麼樣的公司,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如何,從很大程度上將塑造你的職業價值觀,甚至是社會價值觀,幾年之後,大家可以看出非常大的區別,從穿衣打扮到舉手投足都會透露出來的那種“典型差別”。
四、一生換四五次工作在21世紀應該是正常的,但有些公司裏麵有很多公司內部的嚐試機會,不一定要換公司。
五、不在於你能通過這份工作結識多少達官貴族,而在於通過這份工作你是否能積累工作人脈,並學會與人打交道的方式。
六、選擇職業、選擇公司,更要選擇一位值得追隨的老板。
合理權衡公司規模
選擇公司與選擇職業有許多共同之處,也許判斷一份好職業更抽象些,而判斷一個好的公司更具體些。但在選擇公司時依然會有許多幻想和誘惑使人陷入一些誤區。一般情況下,人們判斷公司的優劣往往有思維上的定式——公司規模的大小。
人都是愛麵子、愛虛榮、愛攀比的,在工作職位上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傾向於將所進入機構規模的大小作為衡量職業生涯起落的標尺,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是一個很常見的、代價極其昂貴的錯誤。為了提高進入職場的速度,要特別注意那些雇員在20人以下的單位。
雖然,小公司的利潤和福利比不上大公司,不能在較好的寫字樓上班,出差不能住高級酒店,但那一切都是你給別人看的,你完全沒有必要讓自己辛辛苦苦地維護所謂的麵子。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處,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處,你更容易接近老板,而沒有個人保安或人力資源部將你拒之門外,重要的是,那裏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小公司最直接的好處是能參與公司從小到大的創業過程,能積累個人事業的經驗。由於小公司人員少,升遷機會大,甚至你有可能一開始就被委以重任。在小公司裏,你的一切行動都是有價值的且是必須的,不會被視為“附屬品”。可能薪水會稍低一些,但更具挑戰性。公司期望每個職員都竭盡其能,因此你將能接觸到如何運作一個企業的全過程。在小公司裏,你可以快速地從管理者的角色上來製訂規劃,也就是說,由你自己來左右公司的一部分發展,這種機會在大公司是沒有的。
因此,如果你想加速自己的求職進程,務必將注意力集中在個人喜歡領域的每一家小公司上。長期以來,新的就業機會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新興公司製造的。許多大公司也都經曆了從小到大的發展曆程。
下麵分析一下去大公司的好處:你可以直接學習大公司的思維方式、辦事風格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視野、經驗是小公司永遠不能比的。
在大公司,你可能學到很多管理規則和方法。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職務分工清楚,能獲得公司係統化的教育訓練,在團隊合作的氛圍裏,學習溝通與協調等組織運作能力;缺點就是工作範圍較狹隘。
由於大公司組織龐大,繁文縟節比較多,運作不如小公司靈活。新進員工必須從最底層的工作崗位做起,薪水福利一般,而你卻常常因在大公司上班,周圍的人都高看你一等,讓你莫名其妙地產生與實際不符的優越感。在大公司競爭對手眾多且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所以競爭比較激烈,晉升機會比較少,想在其中脫穎而出很難。另外,由於人才濟濟,人員雖然都厭惡加班,但卻又不敢不加班,因為“你不幹有的是人幹”。大公司分工又過於細致,工作時間一長可能會感到單調,同時也不利於對整個領域的全麵掌握,而且有被裁員的可能。
一般來說,大公司注重發展潛力,小公司注重實際技能。同時,小公司更注重效率和回報,一般不會長時間地等待一個人的成長,所以喜歡招聘有經驗、能很快上手的人。而大公司喜歡把你培養成和他們風格一樣的熱鬧,為此,他們情願付出很多。
很難斷定到底哪種選擇更適合你。在不同的環境中體驗一下,肯定要好過單一性的經驗。實際上,自身的素質也許是更重要的。善於學習,勤於思考,在任何地方都是必要的。反之,無論去哪裏,都很難有所作為。
誰都希望到一個實力雄厚、薪水較高的公司去穩定發展,獲得一種成就和滿足感。但公司的高薪如果與你做人的準則發生衝突時,我們還是應當義不容辭地離開,就是給多少薪水也不宜追隨。
當今美國,薪水高低不是雇員衡量一個公司好壞的唯一標準。職業問題專家傑弗琳曾經對全美500餘名男女雇員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證實,雇員心中“好公司”的定義,除了收入較豐厚外,還包括下列幾個方麵:
一是讓雇員有充分的信任感;
二是有友好、寬鬆的工作環境;
三是使雇員滿懷自豪感。
如果雇員都能為自己的工作自豪,那麼這個公司必然有極強的凝聚力,即使遇到困難或挫折,雇員和管理層也會同心同德地攜手走出陰影。
選擇一家適合自己發展的公司是你快速發展的前提,從表麵上看,每個人好像都差不多,可是實際上卻是大不相同、千人千麵。對於這一點,員工是如此,老板是如此,公司也是如此。公司與人一樣,每個公司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氣質。
有的公司文化氛圍好,人員素質高,能在公平向上的競爭環境中給員工更好施展才能的機會;有的公司不管什麼都互相扯皮,因而缺乏辦事效率,在這樣的公司裏,活人都能被拖死;而有的公司,無論什麼事情,都可以互相支援、雷厲風行,在這樣的公司裏,很快就可以培養出能人來。因此,你必須對此有所了解、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