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職業化,就會被邊緣化
對於工作經驗不多的80後來說,職場頭幾年就是明確自己的優勢、找準自己的位置、釋放自己的能量,並逐步職業化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要比一個人賺到多少錢都重要。
什麼是職業化呢?簡單地講,職業化就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範化、製度化,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使知識、技能、觀念、思維、態度、心理上符合職業規範和標準。
職業化的作用體現在,工作價值等於個人能力和職業化程度的乘積,職業化程度與工作價值成正比,即工作價值=個人能力×職業化的程度。一般情況下,一個人隻能發揮自身能力的40%~50%;如果能夠受到良好的職業化素質教育,那麼,他就能發揮其能力的80%~90%,從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時也提升了他個人的職業競爭力。
這就是說一個人僅僅具備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隻有實現職業化的人才能飛在別人前麵,讓人難以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是否職業化,不僅關係到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而且還事關在社會競爭中的個人品牌和核心價值的有無,在此,它的重要性已遠遠超過工作的範疇而上升到人生層麵。
《笑著離開惠普》一書的作者高建華,從大學老師到中國惠普前助理總裁、首席知識官,再到如今谘詢界的專家,高建華20年的職業生涯就是不斷深化專業化的過程。
1986年,高建華初次進入惠普,八年半後做到市場部經理位置。
1994年,出任蘋果公司中國區市場總監。
1996年,高建華又回到了惠普,在惠普中國測量儀器分部擔任市場總監。當時惠普給他的工資隻有蘋果的一半,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倒退,但他看中的並不是那點工資,因為測量儀器分部是一個麵向世界市場的部門,既可以掌握市場營銷最核心的產品市場技能,又能積累國際化的經驗,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機會。
1999年,惠普安捷倫分家,高建華出任安捷倫測量產品集團全球市場總監。
2001年,高建華回到中國惠普,出任助理總裁兼首席知識官。
2003年,在他出色地完成了惠普康柏合並案中國區和香港區的兼並整合項目之後,再度主動離開惠普,盡管當時惠普提供他三個崗位可以選擇。
高建華在對自己過去的職業生涯做總結時說,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職業之路,我愈發地感到職場人發展之路,其實就是在一個由自身擅長、追求的目標和自身興趣構成的三角形中,去尋找能夠保持平衡的中心位置。
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競爭無處不在,要在競爭中取勝、免遭淘汰,就要在自身擅長、追求目標和自身興趣相結合的基礎上打造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都有自己的專業,但這隻能說明其有了競爭力,而不是核心競爭力。
何謂核心競爭力?下麵的一個笑話也許能讓你有所領悟:
三男子去女方家提親,老丈人要求三個男子各自說說自己的情況。
第一個男子說:我有1000萬資產;
第二個男子說:我有一幢豪宅,價值2000萬;
老丈人很滿意,就問第三個男子,你家有什麼呢?
第三個男子答道:我什麼都沒有,隻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現在在你女兒的肚子裏!
第一和第二個男子無語,默默地走了!
這則幽默搞笑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核心競爭力不是房子和錢,而是在關鍵的崗位上,要有自己的人!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在職場發展上決勝千裏,也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個人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應當是其他人所不具備的,或者是其他人暫不具備的,即所擁有的在某一項工作中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至少應當領先於其他人,或擁有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獨特的知識和技能。唯有掌握了職場生存的這一利器,才能把自己變成碰不得的職業人,確保你在職場發展上順風順水,爭取到更高的職位、更豐厚的薪酬或擇良木而棲。
2010年80後都開始集體奔三了,職場上,如果一個人到了30歲,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職場核心競爭力,是相當危險的。30歲是個職業場分水嶺,能進一步發展的就上去了,不能發展的隻能一直在下麵跌打滾爬。
而且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因為似乎什麼工作都難不倒他們,他們就有機會嚐試不同的工作,工作經曆增加了卻沒有得到沉甸甸的收獲,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專長、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局麵,白白浪費了上天賦予他們的才智。
這種核心競爭力與高職高薪無關,也就是說,並非一個人職位高,坐著某部門的副經理的位子,甚至兼任其他部門的執行總監,拿著不菲的薪水,貌似年輕有為,前途發展不可限量,就具備了核心競爭力,如果沒什麼真才實學,沒有一項支撐自己在職場立足的技能,那麼也算不上具備核心競爭力。
我們可以對這種競爭力進行逐步分解:
(1)一種是參加競爭所必須的基本的能力,比如你要參加輪滑比賽至少得會輪滑!
(2)一種是使自己在同樣條件下的競爭中領先別人的能力,叫核心能力;就像輪滑要滑得平穩快速!
(3)最後一種就是核心競爭力,可以是創意(別人想不出來,隻有你有這種點子),可以是企劃力(別人寫不出的企劃案,你卻能有效完成),也可以是執行力(你總能有效達成困難任務,而別人不能),不斷加強完善自己核心能力的能力,使得自己在競爭中總是先人一步,取得競爭優勢!
(4)優秀的綜合能力。社會的發展更歡迎那些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在突出發揮專業特長的同時,具備其他必要的技能將更加凸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一般來說,職場人士的綜合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領導能力、公眾演說能力等。其中還有資源問題,即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總量、達到的學曆水平,以及人脈存折,即個人所擁有的社會人際關係。資源越豐富、能力越強,個人核心競爭力相應也將越加強大。
在人才濟濟的今天,希望在職業場擁有一席之地,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穩腳根,即使放棄眼前的既得利益,選擇重新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人生角度考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種既得利益的放棄,在短期內的確痛苦,但培養自己核心競爭力所產生的短痛,與沒有競爭力所導致的將來職業發展的長痛相比,更容易讓人接受。
不要在乎所謂的麵子
職場不同於學校,上學時隻要頭腦聰明、學習努力,考個前幾名,就能成為老師和同學眼裏的佼佼者,家長也會覺得你很能掙麵子。但職場並不是分數決定一切,它需要你用業績說話,做出成就才會讓人刮目相看。它與你上學時聰明與否沒有必然聯係,而是對一個人的情商、人際溝通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的考驗。所以,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變中間肯定難免犯錯誤,受到上司的批評、諷刺和否定,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
對於集百般寵愛於一身、個性又較強的80後職場人來說,自尊心大多普遍過強,臉皮薄、愛麵子,被批評幾句就覺得臉上掛不住了,被否定幾次就迷失了自我,覺得自己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對自己喪失了信心,該堅持的也不敢堅持了。或者是被上司一批評,就臉紅到脖子根,整天一副心事不寧的樣子,生活在內疚的陰影中,總是在想:這下可捅了婁子了,把公司最大客戶的賬戶信息弄丟了,沒準哪天會被掃地出門。由此,一見到上司就變得忐忑不安、敏感多疑和小心翼翼,直至影響到工作情緒。
自尊心很強的人,尤其是上學時成績優秀、常常得到老師誇獎的好學生更承受不住心理上的落差,嬌生慣養中長大的一代人,從來沒有受到這等待遇,覺得在同事、熟人麵前抬不起頭,就有可能甩袖子走人,炒老板魷魚:爺伺候不了你,幹脆不伺候,另找買家來挽回自己的麵子。
當然,80後職場新人的這種鮮明特征與中國人“麵子情節”這一人性的弱點有著很大的關係。死要麵子活受罪是民間對國人麵子文化的一種自嘲和諷刺,然而愛麵子的情結卻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點滴細節中。你知道翻蓋式手機為什麼在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流行,而在西方的接受程度卻非常低嗎?恐怕西方的手機廠商想不到,這與中國人愛麵子有關係。因為翻蓋式手機在開合時會發出一聲脆響,容易引起旁人的關注,所以“更有麵子”。
麵子是國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它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消費方式,還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職業生涯,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如果在職場過於在乎臉麵,於自身成長和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自尊心過強,走到哪裏都唯我獨尊、接受不了他人批評,那麼你在這兒待不長時間,就是多換幾個地方你也照樣待不長。上司的批評不管有沒有道理,一般都是隻對事、不對人,都是為了幫助你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以後避免就是了,完全沒有必要往心裏去。
對於每一個想生存、想成功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愛麵子更糟糕的,麵子換不來位子和銀子,隻會讓人失去更多的成長機會。麵子、自尊何來?不是自吹自擂而來,而是來自真正的成就。比爾·蓋茨曾說,這個世界不會在乎你的自尊。它要求你先要有所成就,再去強調你的感覺。這就需要增強自己的承受力,因為“忍辱負重”需要“漫長”的時間成本,需要承受“巨大”壓力的心理成本,甚至需要超越人生對“汙辱”的忍受極限。如果對待“忍辱負重”沒有長期、艱苦的思想準備,是很難到達成功彼岸的。
新東方“留學教父”俞敏洪的一句話是:要敢於丟掉所謂的麵子。他認為,一個本沒麵子的人總在顧及自己的麵子,將一輩子都沒麵子。他自身打拚成功的經曆就是放下麵子又憑真本事為自己贏得麵子的過程。
他在北大任教期間,為了多賺點錢,也是為了出國夢,在校外辦起了托福班。讓他沒想到的是,正在他樂此不疲地緊張忙碌的時候,他在校外私自授課的消息很快被校方知道了,接下來,老俞麵臨的不僅是丟了鐵飯碗,而且還顏麵盡失。因為校方將對他的處分決定通過學校大喇叭連播三天,在北大有線電視台連播了半個月,處分公告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櫥窗裏鎖了一個半月。處分突然襲來,方式和程度如此激烈,表明了校方的震怒。北大的這種“禮遇”,就是要讓他沒有麵子在北大待下去。顏麵掃地的俞敏洪,隻得選擇離開。
對於北大這種絕情的做法,他曾痛恨過,但是很多時候,屈辱和打擊更會激發一個人的爆發力。也就是從這件失麵子的事件開始,俞敏洪走上了創業之路,在中關村二小租了間10平方米的平房當教室,一張破桌子,一把爛椅子,一堆用毛筆寫的小廣告,一個刷廣告的膠水桶,“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正式成立,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激勵著他越走越遠。
如今他在哈佛與耶魯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超過了中國任何一位大學校長。據不完全統計,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中,有70%以上曾在新東方就讀,俞敏洪所到之處的演講,都是人山人海,還被瘋狂英語的李陽比喻為“教育界的比爾·蓋茨”。他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贏得了更大的麵子。
想想如果當初俞敏洪在乎自己的麵子,覺得很丟人,從此一蹶不振,那麼就不會成就現在的俞敏洪。
作為職場經驗不多的80後不妨從過來人的經曆中取取經,不要過於在乎你的尊嚴,臉皮厚一點,先為自己掙夠“裏子”,有了足夠的“裏子”才能撐起你的“麵子”。
心浮氣躁是職場大忌
80後個性張揚,喜歡超女、喜歡賽車、喜歡一切新鮮事物,但是缺乏一種清晰的職場認知。“跳槽”問題,是80後職場青年普遍被社會輿論關注甚至指責的問題之一。近7成用人單位部門主管認為80後從業人員“隨意跳槽”的現象普遍。他們懷揣著夢想和激情、煩惱和不安踏入社會,在全球經濟環境寒意不散的年代,遭遇了成長鏈中難堪的一環:失業、迷茫、憤怒、價值缺失,他們有向上衝的勁頭,卻找不到實現的途徑。在跳槽的過程中,他們不是越跳越自信,而是臉上依舊寫滿了茫然和無措。60年代的美國電影《畢業生》吟唱出的青春的迷茫和堅持,至今餘音繞梁,曾經熱愛一切卻又無所適從,這樣的情感困境為大多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所共有。“長大成人”,這個在多年前看似順理成章的過程,卻在他們很多人那裏卡了殼。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曾指出,青年人能夠成為一股推動國家發展的“可畏的”的力量,但前提是他們需要得到合適的條件和機會,得到社會的包容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這似乎仍是擺在每個國家麵前的艱巨課題。
要跳槽肯定是有問題,很多人跳槽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不開心。上海某高校去年的一個畢業班,至少1/3的人這一年裏有過跳槽經曆,個別人甚至換了兩份以上的工作。這些年輕人跳槽多是因為感覺發展空間小、待遇低、學不到東西、領導不行、不能學以致用、沒興趣、太清閑、工作地點不適合、不穩定、太忙太累、社會地位低……但換了新工作後,他們依然存在同樣的埋怨。
張先生畢業於一所全國重點大學,畢業後他如願以償地在上海一家網站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做文字編輯,得知同學無奈之下都從事了其他行業,小張覺得自己十分幸運。開始他還豪情滿懷地打算大幹一場,後來漸漸覺得網站的工作太枯燥,他的熱情和激情就開始消退了,在去年底跳槽到南京一家傳媒公司。剛剛做了5個月,覺得對新領導的管理方式不適應,每天渾渾噩噩地上下班,麵對一摞摞的文件,過得苦不堪言,他再次跳槽到一家體育器材經營公司。在他的設想裏麵,銷售不僅可以鍛煉口才,還可以拓寬人脈。誰知不懂銷售的他不僅攬不到客戶,更是到處碰壁。一邊是業績的壓力,一邊還要看老板的臉色,做“夾心餅幹”的滋味真不好受!
現在,張先生準備又一次跳槽了,可是他心裏仍很犯愁,這次要跳到什麼行業呢?
大學畢業後到30歲以前,如果把握得好,就為以後起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然而很多人30歲以前幾乎什麼事都沒幹,沒有向組織學習,沒有向長輩學習,甚至大加排斥,認為自己的上司都是笨蛋、自己所在的公司都很糟糕,於是總在跳槽“逃生”。
在公司遇到困難時,有時候跳槽的確能改善待遇、上下級關係、發展潛力等問題,但有些跳槽對自己並沒有幫助,跳槽後一樣做不好。其結果,除了交學費外還是交學費,錯過了最佳的“職場經驗學習期”。如果30歲以前沒有把握好職場起步期,以後就很難起飛,至少飛不高。
人生的曲線應該是曲折向上的,偶爾會遇到低穀但大趨勢總歸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像脈衝波一樣每每回到起點。想想等到30多歲的時候回到起點從一個初級職位開始幹起,拿基本初級的薪水,和20多歲的年輕人一起競爭,不覺得有點辛苦麼?這種日子好過麼?
一般而言,35歲以前一個人的生存資本靠打拚,35歲以後生存的資本靠的就是積累,人際關係、經驗、人脈、口碑、知識、財富等,人生的體驗也需要積累……不管做的是哪一行,若想出類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至少三五年的心理準備。如果經常更換所從事的行業和從事的工作,那麼隨著跳槽頻率的增加,一個人平時積累的相關知識、技能、工作經驗和圈內的人際關係,到時可能都將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