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希望得到快速發展的職場人,都應該盡可能地選擇一家適合自己發展的公司。所謂合適,一般包含以下兩種意思:一是這家公司應該具有現實的或潛在的發展前景;二是這家公司最好與自己的個性和才能相適應。要經過多方麵分析後再決定最合適自己的公司是哪家,充分考慮個性、產業前景等因素。要想做一個成功的職場人,就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公司勤奮與自身氣質相協調的重要性,那麼,在你選擇老板的同時,你也應該認真地為自己選擇一家適合自己發展的公司。

如果你很不幸誤入歧途,進了一家與自己氣質不同的公司,那麼,你就要有效地進行自我改造,用最大的努力去適應公司;否則就另尋出路,而不要坐在那裏希望公司來適應自己,否則就要為此給自己的發展設下種種障礙。

作為一個好的職場人,每到一家新的公司,都必須“入鄉隨俗”。如果你能努力地適應公司,並做到了這一點,你就很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公司領導及同事的認可,並幹出成績。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與公司領導的氣質不一樣,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方法來加以改進。如果你不能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這種公司的氛圍,你就應該有自知之明,盡快炒了這家公司的魷魚,去找一家適合你發展的公司。

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不了解自己的個性和特長,進入一家單位後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成為80後職場困惑的一大根源。每個人就像一粒種子,其成長的快慢不僅取決於種子自身的優良程度,還取決於是否選對了土壤,土壤就是適合你成長的具體位置。如果找到了適宜的土壤,即便品種不是最優良的,也會因為能從土壤中汲取營養而獲得快速成長。否則,即便其品種自身優良,恐怕也無法得到應有的成長,其優勢無法得到體現。

卓別林在給愛因斯坦寫信時說,你的理論很少有人看得懂,你真偉大!愛因斯坦複函道,你的表演人人都懂,你真偉大!如果他們顛倒一下坐到對方的位置上,估計誰也不會稱讚對方,世界上也就會少了一位天才的物理學家和一位表演藝術家。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適合做什麼將直接決定你的發展。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就是選擇了錯誤的角色,以致庸碌多年,浪費掉許多時間和寶貴的資源。

有一份調查報告表明:被調查的3000多人當中,明確表示對自己工作不滿的占71.5%。在被問到不滿意的原因時,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回答:“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這些人本來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卻由於處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上,英雄無用武之地,真正的本事沒法施展出來,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消磨殆盡,變得與庸人無異了。

推究其根源,是由於許多人在求職擇業之前沒有具體地分析自身的特殊情況,便盲從潮流選擇了並不適合自己的職業。待到無情的現實擺在麵前,方覺得為時已晚;小部分人能當機立斷,改弦更張謀取新職,但在求職愈加艱難的今天,能有此舉的人又有幾個呢?

林某是某名牌大學的80後大學生,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時一家國有企業執意要挽留他,另外幾家外資企業也要接受他,但他都不肯。他的目光盯上某中央機關,雖然競爭異常激烈,但他通過一番周折終於如願以償,他滿心歡喜,以為美好的生活前景已呈現在眼前了,他的親朋好友也免不了要祝賀一番。

可是無情的現實把他最初的設想打得粉碎,他生性奔放熱情、活潑好動,擅長各種球類活動,在計算機的軟件開發與應用方麵更是無所不精,但命運卻把他安排在大量資料的統計、整理之中。他最初的熱情也逐漸消退,變得心灰意冷起來。工作也不斷出現差錯,而且因為出差時私自旅遊而耽誤工作,受到了主管領導的嚴肅批評。

幾年下來,他原來的專業知識不但沒有派上什麼用場,而且漸漸忘得一幹二淨了,枯燥無味的工作又使他感到十分煩悶,當他得知當年的同窗好友不少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有的設計發明了新的設備,成為技術骨幹;有的獨自闖蕩一番,如今已經成立自己的公司;有的則在國有企業中擔任廠長、總工程師時,這位當年的計算技術專業的高材生百感交集。

雖然他也想過要調動工作,但專業知識已經難以補救了;又過幾年,由於他工作毫無起色而被辭退了,他才深刻地體會到“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道理。

對每個就業者而言,充分剖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是尤其關鍵的一招棋。如果上例中大學生林某能夠充分用己之長、避己之短,那麼,命運便會截然不同了。

人與人的才能存在差別,如果每個人都能充分地認識自己的最佳才能,並把它發揮出來,那麼從社會整體來說,就是取得了最佳效益;從個人自身來說,他就是獲得了自己最佳的位置。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索爾格納夫指出:在尋找自己的最佳才能時,不要把想做的與能做的,以及能做得最好的混淆起來,而這往往是人們最常犯的錯誤。大學生林某選擇的職業隻是最初他想做的,而在他看來,他也是能做的,資料統計與整理對於一個計算機專業的高材生而言,當然是不算什麼。而問題在於他選擇的並不是自己能夠做得最好的,這便是悲劇的根源。

索爾格納夫這樣說:“每一個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者應該做的,而要做他可能做得最好的。拿不到元帥杖,就拿槍;沒有槍,就拿鐵鏟。如果拿鐵鏟拿出名堂,則比拿元帥杖而總是打敗仗要強千百倍,那麼,拿鐵鏟又何妨?”這個比喻生動地說明了能夠做得最好的,往往就是你的最佳才能所在。如果某種職業特別適合自己潛力的發揮,那麼,在這一領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堅持在這一領域做下去,迷茫就會離你漸漸遠去。

最可怕的是對自己認識不足,硬要在自己能力無法與別人相稱的情況下來比較,硬要以別人的習慣為自己的習慣,以別人的愛好為自己的愛好,以別人的方向為自己的方向,很顯然一定會感覺很累、很別扭,當然更無法有所成就。

你必須確實擅長某件事

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就是要找到與自身優勢和特長的契合點,以使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很多80後新員工受過良好的教育且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但並沒有在自己的崗位上取得出色的成績,也沒有受到領導的賞識和肯定,為什麼?因為心裏不清楚自己擅長做什麼,沒有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在社會中立足,你不需要具備方方麵麵的優勢,但是必須有一樣是你所擅長的,找到了自己的專長就等於找到了在社會上的立足點,在這一點上開掘下去,就可以把自己做強做大。

你可能見了與數字有關的問題,頭腦就發暈,但是你的記憶力很強,一篇文章看兩三遍就記住了,你可以選擇從事速記、助理或記者;你的記憶力可能很差,但是在文學創作方麵有著很高的天賦,那麼就可以在寫作方麵深造;你可能像小時候的達·芬奇一樣,連雞蛋都畫不好,但是你在公關方麵卻是能力出眾的高手,那麼就可以選擇成為企業品牌維護專家……雖然你不必樣樣在行,但是必須有一樣是你比較擅長的。

那些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名人,都是選擇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非凡成就的人。世界著名科學家珍妮·古多爾清楚地知道自己並沒有過人的才智,但是她在野生動物研究方麵比較得心應手,最後選擇了到非洲森林中考察黑猩猩,並在這方麵取得很大成就;愛因斯坦大學期間物理研究方麵的能力並不被他的老師佩爾內教授看好,建議他改學醫學或者學習法律、哲學,但是愛因斯坦相信搞物理理論是自己最擅長的,所以他並沒有按照那位教授說的去做,最終在這個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國學大師錢鍾書高考時數學隻考了15分,但是他的中文和英文的成績很優秀,他揚長避短,潛心研究國學,在這方麵取得了很深的造詣。

找到了自己所擅長的事,認準了方向,潛心鑽研,腳踏實地地去做,定會在這方麵有所建樹、成就自己,名譽、財富都會隨著你對這個社會的貢獻,自然而然地到來。正如國際成功學講師餘正昭先生在介紹成功之道時所說的: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到你的方向。找準了方向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你的優勢就會凸現出來。

有著高超技術的斯坦門茨移居美國後,在一家很小的瀕臨倒閉的小公司任職,斯坦門茨發揮自己的才能很快使這個小公司興旺發達起來。這時,世界最大的汽車企業之一——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一台大功率電機出了故障,公司內的幾位技術人員修了半天也沒能修好,請了幾位這方麵的專家,也沒有找到發生故障的原因。最後他們請來了斯坦門茨。斯坦門茨在電機旁邊端詳了兩天,仔細聽了聽電機運轉的聲音,就用粉筆在電機外殼畫了一條線,告訴維修人員說:“打開電機,將畫線處裏麵的線圈減少16圈就可以了。”人們開始不相信問題會如此簡單地解決,但維修人員按照斯坦門茨說的試了試,電機果然能正常運轉了。斯坦門茨向老板索要1萬美元的維修費,老板誤以為他是在敲詐,便問他為何要這樣高的費用。他回答說:“用粉筆畫一道線並不貴,隻要1美元,但知道在哪裏畫線卻要9999美元。”老板被他的能力所折服,付給了他1萬美元的報酬,並用重金聘用了這位專家。斯坦門茨在工作中不斷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最終成為了一名專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一招鮮,吃遍天”,擁有一技之長,從事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就是一個人生存的依托。

陳先生大學期間學的是工業化學,畢業後進入省城一家國營企業從事行政管理工作,薪水不錯而且工作很輕鬆,但是陳先生並不喜歡這種沒有一點挑戰性的工作,後來就離開了這家單位,進京謀求新的發展機會。來到北京進行市場考察後,陳先生發現塗料作為一門成長中的新興行業,很有市場前景,於是,他根據自己的專業選擇了一家油漆企業,從零開始學習配色技術。由於他謙虛上進、為人隨和,在單位內很有人緣,深得一位高級技術工程師的喜愛。這位工程師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配色經驗傳授給了陳先生。陳先生很快就入了門,掌握了恰到好處地配比顏色的竅門,慢慢地成為這項技術領域中非常出色的工程師。

後來陳先生進入了一家德國在北京成立的大型塗料公司擔任技術部經理。在這裏,陳先生不僅技術上進一步獲得提升,而且還積累了管理方麵的實踐經驗。在此期間,陳先生所在的這家公司在與南方的一家規模較大的塗料公司競標中每次都大獲全勝。南方的這家公司發現陳先生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公司老板薛先生就盛情邀請陳先生加盟,陳先生講明了自己的做人原則,間接回絕了薛先生。直到後來陳先生與他所在公司的老板在某方麵產生了矛盾,陳先生才答應到薛先生的公司工作,但是他告訴薛先生說,自己不會帶走原先公司的任何資料和任何一個客戶,而且在業務上盡量避免與原先公司產生矛盾。薛先生答應了陳先生提出的條件,覺得他確實值得深交,就把他安排在了技術部經理的位子上,手下帶著數百名技術員工。有了陳先生的加盟,南方這家公司產品技術的應用開發方麵得到很大提升,以前需要上百名技術專家一個多月才能開發出來的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技術配方,現在僅需要一個星期就能搞定。有了陳先生的領導,公司經濟效益不斷攀升,在市場上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為公司創造效益的同時,陳先生自身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在這一領域建立了很好的口碑,時常被邀請到一些著名高校講學,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與世人分享。

陳先生的成功有許多值得80後借鑒之處。首先,他不甘於平平淡淡的生活,轉而開辟出了一條新的道路,有所求才會有所變化,這是成就自我的重要方麵。其次,他具有謙虛上進的做人品質,在此基礎上贏得了好人緣,獲得了別人最珍貴的幫助,掌握了由配色到塗料開發一整套精湛的專業技術,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力。此外,他堅守職業道德、信守承諾,以較高的自身修養得到了商業社會的認可和尊敬。

找到自己最擅長的,就要養成自我審視的習慣,看看自己在某段時期什麼事做得好、什麼事情做得不夠完善、什麼事情做起來比較費時費力,這樣不斷地自我審察,你就會對自己擅長什麼有明確的認識。

不要被“木桶理論”所迷惑

有的80後好麵子,不是在自己的特長上做文章,而硬要在自己能力無法與別人相稱的情況下進行比較,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非要跟自己的短處過不去,在很大程度上與當前流行的“木桶理論”的片麵觀點有關。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曾提出過“木桶理論”,它主要是指:“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要想使木桶裝更多的水,就應設法增長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使它與其他木板平齊。”

人們從這一理論得出的結論是:任何人都必然存在自己的短板,這些短板製約個人取得更大的成績,要想有所突破,最簡單、最高效的辦法是補齊那塊短板,提升整體能力。

於是很多人在這一理論的啟發下,開始集中精力彌補自己的短板,而對長板缺乏足夠的重視。這種理論隻適用於計劃經濟時代,那時,由於職業人在企業一幹就是一輩子,改變外部環境的空間很小,所以在進行自我完善方麵強調的是如何去彌補自己的不足。

但是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理論用在個人發展方麵不足為取了,如果我們按照“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這一原理推演下去,得出的結論便是“一個人無論有多強大,他的能力取決於其中最薄弱的那一環”。

如果你仍然發現不了其中的漏洞,我們可以接著往下推——“美國的武器再先進,它的戰鬥力也隻取決於裝備最薄弱的那一支。”

怎麼樣?這下感覺出此理論的荒謬之處了吧。如果總是將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不足上,總是想著如何彌補自己的短板,對自己的優勢不去發揮和利用,這種跟自己過不去的人不是很傻嗎?

每個人都會有自身的短處和長處,所謂的短處不是用來彌補的,而是用來規避的,做到揚長避短才能讓別人發現你的閃光點,發現你的價值。也就是說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長處,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不要拿別人的長處比自己的短處,不要看見別人拿的薪水高你就眼紅,隻是因為人家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別人能做好的你不一定能做好,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

英國近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梅傑,47歲就登上了首相寶座。可他年輕的時候,竟然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退學,後來又因為心算能力差沒有被錄取為公共汽車售票員。有人想不通:一個連售票員都不能勝任的人怎麼就當了首相?梅傑在一次談話中回答說:“首相不是售票員,用不著心算。”

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經營自己的長處,而不是總盯著自己的短處。尤其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人的流動性增強,改變外部環境的空間加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點成為自我完善的核心。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自然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有時候不足很難彌補,況且有彌補不足的時間還不如用這個時間去發揮自己的優勢。因為如果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就算再努力,頂多也就是不會被別人落下太遠,要想出人頭地是很難的。而做自己擅長的事,則有可能成為那個領域的精英。

有這樣一個笑話,三個人準備下凡,第一個人智商很高,老天爺說,那你去當科學家吧;第二個人喜歡動手,老天爺說:那你去當工程師吧;第三個人愁眉苦臉地說:我啥都不會。老天爺說:那你去當領導吧。

這雖然是笑話,但也能說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特長。聰明的人懂得繞開短處、經營長處,把智慧用在自己擅長的方麵,這樣更容易在人生的賽場上領先別人、領跑大眾;而愚蠢的人選擇的是拋棄長處、經營短處,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長的方麵,結果很有可能落在別人的後麵,永遠與成功無緣。

所以,為了更好地經營自己,更快地適應社會,就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一個判斷,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在哪裏,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麼,再在其中找出自己擅長做的事情,不管是何種技能至少要會一種,這些事情誰都靠不了隻能靠自己,需要自己不斷地摸索、反複求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