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者在采訪李嘉誠時,問道:“您的企業在選拔、使用年輕人的時侯,掌握什麼樣的標準?什麼樣的人您喜歡用?什麼樣的人您不敢用?”
李嘉誠語重心長地回答:“不腳踏實地的人,是一定要當心的。假如一個年輕人不腳踏實地,我們使用他時就會非常小心。我看人並不保守,但我認為,一個根基不好的人,不腳踏實地,信用就有問題,你無論如何有才能,這都是第二位的。”
台灣許多公司也很講務實,新進員工都必須從基層幹起,首先就是被派去生產線進行為期半年的鍛煉。公司認為,讓員工吃點苦是正常的。
台塑集團每年要招500名新員工,每一個新員工,從第一天起就要接受嚴格的訓練。不管學曆高低都從基層做起,首先被分配到各下屬公司做操作員,進行為期6個月的實習,目的是讓新員工接受企業的一整套經營觀念,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員工最初在生產線上的工作是很艱苦的,組長每天對員工大呼小叫,還經常告員工的狀,幾乎讓人無法忍受。但是,在這裏員工能學到很多東西,隻要不怕苦,捱過幾年後,個人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薪酬待遇也會漲得飛快。世界上從來沒有不需要任何付出的工作,也沒有任何睡手可得的收獲。工作需要你付出體力、智慧和時間。隻有樂於主動吃苦,鍛煉自己,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應得的利益。你的吃苦耐勞帶給企業的是業績的提升和利潤的增長,帶給你的是寶貴的知識、技能、經驗的累積和成長發展的機會,當然,隨著機會到來的還有財富。楊健是一家大型紙業集團的董事長,過去十餘年來,在他的帶領下,使原來規模不大的廠子發展到現在的上市公司。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時,他深有感觸地談起了自己的成長經曆:“剛上班時,首先是一個月的車間實習。公司從原材料、製漿、生產再到出廠,所有的生產流程共有24個車間,我被安排到其中9個重點車間實習。目的是進一步了解公司情況,熟悉設備和工藝流程,與職工交流溝通,參加體力勞動,經受酷暑和體力勞動考驗以磨煉意誌。我豪情萬丈地開始了實習,因為我覺得我需要這樣的鍛煉和考驗,這樣才能打響我在公司的第一槍,才是給公司一個完美的第一印象。
“我在車間開始一絲不苟工作的同時,觀察了解工藝流程掌握原理,與職工聊天拉近距離,到後來動手搬運、打漿、推車、打件、抄紙。我實習的車間溫度高達50攝氏度,每天早上進車間不到5分鍾,衣服便能被汗水浸透,一天要換四次衣服。但是我覺得這一個月過得非常充實,現在想起來也很有意義,並使人難以忘懷。我當時,包括後來也一直為這個安排叫好,剛畢業的學生是應該經受一番考驗的。”
阿裏巴巴首席執行官馬雲曾經有過一番精辟的論斷:“所有的MBA進入我們公司以後,都要先從銷售做起,六個月之後還能留下來,我們團隊就歡迎你。因為,我想給他們多點時間進行曆練,沉得低才能跳得更高。”
不論是剛剛踏入職場的新人,或是意圖在新單位大展身手的老將,都有可能遇到新的矛盾和挑戰,甚至會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
能擁有一份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得到切實的曆練,比擁有一個看似顯赫的頭銜更重要。不要覺得自己的同學是經理了,是cEo了,就覺得自己的職業發展出現了問題。如果一直沉溺於這些虛幻的東西,而沒有培養起自己真正的工作能力,那才是最失策的。
其實,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世外桃源”,任何工作都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完美,也都有不盡如意的地方。作為一個有責任、有理性的人,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能知難而退,不戰而逃。
隻有在現有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去做,不斷地去解決問題,你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工作能力,從而迎來更加美好的職業前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相反,那些對瑣事不屑一.顧、處理問題時消極懈怠的人,鮮有成功者。這類人往往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成功對於他們而言,就是等待天上掉餡餅的機會。
善於用行動證明自己
有的人剛進入一家單位,還沒有做出什麼業績,就提出很多不切合實際的待遇方麵的要求。盡管我們工作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升職與加薪,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能力越高,受重視程度越高,他在公司的地位就越高,拿到的薪水自然也越高。也正因如此,許多人將升職與加薪作為自我實現的一種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