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從不回避矛盾
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要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擁護。看得出來,這項正確的主張體現了全體人民的意願。而對於我來說,這項主張還有著一層獨特的意義。
大約在40年前,中國處於誓文化大革命”的階段,提倡的是階級鬥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指導理論是無產階級繼續革命理論。這套理論認為:在整個社會主義階段,無產階級在獲得政權之後還要繼續鬥爭,保持革命本色。我的祖父周穀城提出了和當時口徑不同的主張:矛盾無處不在,所以不矛盾也無處不在。人不能去製造矛盾,而應該解決矛盾,矛盾本身並不能促進社會進步,而是解決矛盾的過程使人進步。矛盾解決完一個之後還有矛盾,不矛盾和矛盾本身交替出現,從矛盾鬥爭到無差別境界,從困難、衝突到和諧與發展,這就是中國古人講的從“禮”到“樂”的過程。對這些論述,我至今深以為然。
祖父是很寬容的一個人,他真正實踐了自己的主張:解決矛盾,而不是繼續鬥爭。“文化大革命一以後,他拒絕上門來道歉的學生開口講那些往事,總是搶先發話,講著各種笑話岔開話題。他也拒絕向來訪的幹部指認那些批鬥過他的複旦大學的學生,按他的話說“我們都是受害者”。組織部門的幹部走後,他對我說:?“好漢不認打。”他從不承認自己是去挨批鬥了,他認為自己是去萬人大會宣講自己的主張去了。諸葛武侯舌戰群儒的時候不過是麵對幾十個酸溜溜的知識分子,而他則是麵對上萬人的辯論。他晚年總是喜歡給人題寫“平衡生態,協和萬邦”的對聯,我似乎能從中看到“科學發展、和諧世界”的主張。
40年過去了,我們黨的工作重點從階級鬥爭轉向了和諧社會。祖父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因為他當年的主張被證明是正確的。
但是,我發現我們一些政府機構在落實和諧社會的實際工作中,卻沒有從解決群眾的現實困難這個矛盾出發,而是在推諉或者拖延這個矛盾。實現和諧社會的關鍵是解決那些影響群眾利益的、人民迫切關心的矛盾,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更不是掩蓋矛盾、回避矛盾,對事關人民群眾生活的各項矛盾視而不見。這不是和諧社會的發展本質。社會要發展進步,就應該及時發現和解決矛盾。矛盾不斷出現,也不斷被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就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人民的訴求也就得到了呼應和解決,社會就會從根本上實現穩定與和諧。?物價在上漲,我們究竟應該是讓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預期穩定下來呢,還是讓物價本身穩定下來?最近5年以來,房價的漲幅雖然大幅度落後於政府財政收入的漲幅,但卻遠遠超過了普通職工工資收入的漲幅。難道我們應該指責那些想買房置業的群眾,說是他們的不理智導致了房價的上漲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去解決“老百姓想買房”和“房價繼續上漲”的矛盾嗎?如果將各種矛盾掩蓋起來、拖延下去,冀望於靠輿論宣傳來緩和矛盾,這就不是唯物主義者的態度。
我相信在這個問題上,今天我不會作孤軍之戰。
(本文寫於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