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雜談金融學
整個農曆新年我都沒有閑著,忙著應付各種聚會、應酬、送禮和收禮。我感覺周圍的人也過著差不多的日子。這就是過年,說是放假其實比上班還累。過完年之後,我空下來思考了一些有關過年的金融學命題。
首先還是談談放鞭炮和煙火的問題。除夕和初四的晚上,震耳欲聾的鞭炮和煙火讓人無法入睡。曾經有外國朋友在中國過年,他對我說現在他可以想象巴格達的夜晚該是什麼情況了。當然那是誇張。不過,我倒是在想,如果中國加入京都議定書的話,我們就需要承擔有關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義務。在此情況下,鞭炮和煙火是必然漲價的,因為你購買鞭炮的同時也需要購買該鞭炮爆炸燃燒時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配額。根據我的觀測,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夠生產不排放二氧化碳的鞭炮。這樣一來,國內鞭炮的價格首先取決於國內其他行業技術進步的程度,如果技術進步則可導致國內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出口.然後取決於其他國家消費的排放權的價格。在此情況下,國內的鞭炮價格倒是成為了國內CPI的晴雨表了。其他機構購買排放權大都是為了彌補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而鞭炮的價格則是包含該排放權的純消費品。在此情況下,如果鞭炮價格暴漲,就導致生產過程中的許多企業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排放權而被迫關門;如果鞭炮價格暴跌,則能夠促進企業購買更多的排放權,維持目前的生產。我甚至突發奇思妙想:今後國務院發改委進行宏觀調控的最佳途徑就是在年初就由政府出資,買下一大堆煙火鞭炮進行燃放,先消耗掉一部分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全國剩下的排放權價格就會上漲,促使那些高汙染高排放的企業要麼關停,要麼改進工藝提升技術。
過年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非自主消費竹所導致的浪費,我們買禮物送人,別人也買禮物回贈,但是我們誰都沒有想過這些禮物是否是別人真實需要的。這樣就導致“非自主消費”,其實是一種浪費,對真實的自主需求也是一種壓製,其結果是導致物價上漲,不僅沒有刺激經濟的作用,還使得經濟運行出現問題。
我倒是想起這樣一種商業模式:國外新婚夫婦在布置新家的時候,先去百貨公司選購自己喜歡而且需要的商品,但不付錢,百貨公司就給你送貨。然後,百貨公司在自己的網站上刊出某某夫婦選購商品的目錄及其數量和價格信息,親朋好友就依據這個目錄,通過信用卡買單。最後,該夫婦會收到一份總結算的清單,上麵說明哪些商品已經由哪位親友買單了,剩下還有什麼東西沒有人買單,他們就自己付錢。這個做法很值得推廣。否則的話,我們總是在揣測別人會喜歡什麼東西,其結果可能是某君除夕之夜收到三個手機或者四個電飯鍋,最後不得不低價派發,轉贈他人。
由此看來,我們目前的過年送禮方式的消費效率很低。花同樣的錢,結果不是大家都滿足了,而是可能造成某些人的麻煩和遺憾。我由此想到我們有些基金建倉也有同樣的問題。如同大家都在考慮買入那些自認為別人會喜歡的禮物,基金經理們也在紛紛買入那些自認為別人也會建倉的品種。由此派生出來的投資理念似乎很有效,我們看到基金抱團的股票一般都不怎麼下跌。這樣的股票造成的結果是大家對其產生安全幻覺,最終使得普通投資人在高位買入這些所謂安全的大藍籌,從而形成風險。現在這些基金追捧的品種,恰恰是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導致其估值已經至少達到了合理水平。就像過年之前,如果大家普遍預測別人會喜歡電飯鍋而大量購買一樣,電飯鍋的價格肯定是高了,等過年之後,許多人不得不免費派送電飯鍋,到時候,商場的電飯鍋就賣不出去了。基金追捧的品種很可能現在看起來不錯,當股市趨勢發生逆轉的情況下,這些類似於電飯鍋的大藍籌在下跌過程中將比普通股票跌得更慘烈。
最後,過年的情況讓我們明白了奧運會其實不會帶來任何行情。今年過年之前,股市持續調整,許多投資人都深套其中,大家普遍希望過年派發大紅包的想法落空了。難道我們的過年氣氛不夠熱烈嗎?難道過年期間的消費支出對經濟沒有正麵的影響嗎?難道更多的壓歲錢不會促進經濟發展嗎?基於對每年過年行情的觀察,我可以肯定地說:現在有人說國內的股市在奧運會之前無論如何都不會下跌,其實是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我們不能把我們對奧運會的美好向往無條件地移植到股市。奧運會也像國內過年一樣,是一個已經可以預測到的事件。我們今天完全可以知道奧運會的總預算是多少,最大遊客量是多少,由此我們將事先知道奧運會能夠給我們帶來的經濟利益.甚至許多訂單都已經提前執行了。正如同奧運會反對興奮劑一樣,我們也不能指望奧運會成為股市的興奮劑。
(本文寫於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