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許多國家建立社會保障體製的時候,人均財政收入不比我們現在高。現在除財政比較寬裕外,許多專家也提出了許多主意,包括用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土地出讓金等都可以用。當然,還可以發揮財政的杠杆效益,四兩撥千金,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學校醫院等,不要都搞成政府壟斷經營,花費會更少。這就需要啟動事業單位改革等。
按照《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7/08》的測算,當前中國每增加1元農村教育投資,可使農牧業產值增加843元,而每增加1元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農牧業產值僅增加6.75元,前者比後者高25%。可見,無論從政治層麵上還是經濟層麵上講,對人的全麵發展是整個社會的根本,一旦對人的教育失敗了,再高的經濟發展速度,再高的GDP增長又有何意義?因此,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被這個野蠻的物質主義時代所迷惑,一切增長的核心是圍繞人的“現代化”,我們不能再耽誤我們的下一代了。人的進步是一切社會進步的根本。中國需要一流的經濟學家(跋)
自由是一個稀有和脆弱的被培育出來的東西……對自由最大的威脅是權力的集中。
——米爾頓弗裏德曼
政府的職責範圍必須具有限度。它的主要作用必須是保護我們的自由以免受到來自大門外的敵人以及來自我們同胞們的侵犯保護法律和秩序,保證私人契約的履行,扶植競爭市場……以及有效地保證言論、宗教和思想的自由。
——束爾頓弗裏德曼
哲學家蘇格拉底每天黎明即起,披起大氅,走到中心廣場與人進行談話和討論。在簇擁著他的弟子中,有一個貴族的後代名叫色諾芬。色諾芬是個有心人,他把每天從蘇格拉底那裏聽來的一些有關奴隸主應該如何增加財產的思想片斷記錄下來,並結合自己管理莊園事務所積累的經驗,編輯成一本書,題名為《經濟學》。從此,“經濟學”(egonomics)一詞,也就是由此處的希臘文(oLkonomos)轉譯而來。最初的經濟學所要解決的問題,實則上是有關家庭財產管理這門學問的。後來,在斯圖亞特、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馬歇爾、凱恩斯等大師們的推動下,經濟學大廈逐漸建立起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歸納起來就是三個假定和三個原理。三個假定是: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和保護個人產權假定;三個原理是:利益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價交換原理。運用這六條規律分析經濟問題時,還需要用三個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以及帕累托標準。所謂的帕累托標準,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於1897年在研究資源配置時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在某種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否則,就是帕累托累進,而不是帕累托標準。經濟學就是在這三個三的支配下,不斷地變化,仿佛中國人的八卦,博大精深、變幻莫測,成為每一個經濟學家的必修課。圍繞政府職責的爭論,成為了傳統經濟學和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分水嶺。按照亞當·斯密的說法,他把政府的職責定義為守夜人,是市場經濟的守夜人,如果一切正常,守夜人可以去睡覺。如果發生情況,守夜人必須迅速出擊。而真正的經濟學家,按蘇格拉底的說法,是質疑和挑戰當道流行的觀點,是價值和德行的最高形式。
中國的經濟思想雖然有悠久的曆史,但經濟學成為獨立的科學曆史卻很短。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都是政治家而非經濟學家主導,大多數的中國經濟學家還處於經濟學的蹣跚學步階段,很少有獨立的見解,而且還未徹底擺脫中國文人做謀臣策士的附庸地位,大多是鸚鵡和喜鵲。正如一位北大教授所言:“弗裏德曼的回憶錄中說他給芝加哥大學學生的作業,很多是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開放問題,以鼓勵學生的創新。但我在北大任教期間,發現北大普遍推崇高分學生而非創新才能,造成追逐名家而非追蹤前沿的風氣,兼容並包而無競爭淘汰,非常不利於科學傳統的成長。”因此,中國需要一流的經濟學家,也需要從猶太人那裏借鑒經濟學的真諦。必須讓經濟學活起來,必須深入思考究竟是什麼東西開發了猶太人的經濟學天賦,隻有讀經濟學時宛如暢飲甘醇的香檳,中國經濟學才真正有希望。
賀雄飛
2009年喜天幹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