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點按法。以拇指指腹部置於血海穴上,餘四指拿按膝上肌肉,點按拿揉並行,操作3~5分鍾。切勿以手指甲按壓,以免抓傷患者皮膚。每天固定時間進行,治療婦女陰痛。
衝門
陰部炎症可速消
【釋名】衝指動。該穴位於橫骨兩端的動脈處。《針灸經穴圖考》曰:“適當大腿縫中的紋端,以手切之動脈應手”,且與氣衝相等,是陽明胃氣衝過脾經之處,因名衝門。《采艾編》曰:“衝門,自箕門而上交過胃脈之前,複過肝脈之前,複過肝脈,乃上於胸,此為腹直衝之門也。”
【主治】尿滿留、睾丸炎、精索神經痛、子癇、子宮內膜炎、乳癰、乳少、胃腸痙攣。
【穴位取法】
衝門穴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府舍穴位於臍下4寸許,衝門外上方0.7寸。
【按摩手法】
①掌揉法。體位采取仰臥位,操作者用雙手手掌大魚際或掌根吸定於穴位上,腕部放鬆,以肘部為支撐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做輕柔緩和的擺動。治療腹痛、腹瀉。
②用手掌橫摩府舍穴能調補下焦氣機,益元振陽。治療腹痛、疝氣。
大橫
腹瀉、便秘、衝逆之疾
【釋名】橫有平行的含義,該穴正當天樞橫行旁開2寸處,《外台秘要》曰:“挾臍旁行相去兩邊各四寸五分。”內部適當橫結腸,因名大橫。《醫經理解》曰:“大橫上直兩乳,橫直臍旁,故謂之大橫也。”
【主治】胃腸炎、習慣性便秘、久痢、腸麻搏、腸道寄生蟲、四肢痙攣、流行性感冒。
【穴位取法】
大橫穴在神闕(任脈)旁開4寸處。取穴要以乳中線與臍參照取之。《十四經發揮》曰:“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臍傍。”
【攻效】
理氣止痛,通調腑氣。
【按摩手法】
橫摩法。體位仰臥位,以一手或兩手四指掌側並置於大橫穴處,經過天樞穴到對側大橫穴處止,反複進行橫摩數次。大橫穴處著力稍重,臍周用力宜輕柔。操作時局部有拉扯感和微脹感;操作後局部溫熱,腸鳴音增強。可溫補脾腎,調中和胃。治療腹瀉、便秘、腹痛。
天溪
缺乳、胸痛按天溪
【釋名】天指上部,小水流出曰溪。穴當乳旁外側,主治乳少、乳癰諸疾。如《針灸大成》曰:“主婦人乳腫、潰癰。”針灸此穴則乳汁湧出,猶如天然之溪流,因名天溪。《會元針灸學》曰:“天溪者,天是膈之上部也;溪者,水之小河川也。肺得養氣從天下降霧露於川溪不通,即生嗽痰,賴食竇衝和之氣,以通透之,故名天溪。”
【主治】肺炎、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缺乳、肋間神經痛。
【穴位取法】
天溪穴在胸外側,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4肋間隙。《十四經發揮》曰:“在胸鄉下一寸六分。”周榮穴位於胸外側,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按摩手法】
①點揉法。體位采取仰臥位,操作者雙手拇指羅紋麵置於穴位上,點揉天溪穴,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局部有熱感為佳。治療產後乳癰、缺乳。
②點按法。體位采取仰臥位,操作者雙手拇指羅紋麵置於穴位上,點按天溪穴,力度輕柔而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治療胸脅脹滿、頭痛、咳嗽。
大包
治身痛、無力
【釋名】大有廣的含義;總覽,概括為包。因該穴為脾經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經,由此灌溉五髒四肢,因名大包。《黃帝內經·太素》曰:“脾為中土,四藏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
【主治】哮喘、胸膜炎、心內膜炎、肋間神經痛、全身疼痛、無力。
【穴位取法】
側臥或正坐舉臂。大包穴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功效】
活絡統血,寬胸止痛。
【按摩手法】
點揉法。體位采取仰臥位,操作者以雙手姆指指端著力,稍用力點揉50~100次,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治療胸脅脹痛、食不下、全身無力、急性腰扭傷、急性頸扭傷、急性肋間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