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先後漂泊到了廬州、六安、汝州、潁州等地,最後又返回到皇覺寺。在《皇陵碑》中,朱元璋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自己三年的流浪生活。“居未兩月,寺主封倉,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穹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誌落魄而泱佯。西風鶴嚦,俄浙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一浮雲乎三載,年方二十而強。”
當雲遊三年再度歸來,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擁有了豐富的遊民經驗。有人推斷朱元璋在這三年的流浪生涯中,接受了新的宗教、新的思想、新的政治教育,加入了秘密組織。如果說人的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學習積累的過程,那麼這三年的江湖經曆就像是朱元璋在社會大學裏讀完了本科。在任何時代,遊民的社會經曆和社會經驗都會比那些困於一處的農民更加紛繁複雜。正因為如此,才曆練出了他的多重性格。
朱元璋晚年在回憶自己的那一段人生經曆時,不無得意地感慨道:自己“閱人既多,曆事亦熟”“人情善惡、真偽,無不涉曆”“人之情偽,亦頗知之”。也就是說,那一段江湖經曆,讓朱元璋迅速成長並成熟起來。這段經曆幫助他跨過了青澀的懵懂年代,直接進入成年人的複雜世界裏。在這個世界裏,朱元璋學會了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看待事物,體驗到的世情冷暖也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識人的本領。
王家衛在他的電影旁白裏,意味深長地說:“人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了江湖。”正是江湖改變了朱元璋的性格,也正是這種性格賦予了大明王朝一種陰鬱複雜的時代特征。
一個被社會和生活迅速催熟了的農村孩子,從鄉村到江湖,他獲得了同齡人不具備的勇敢、精明,以及生存的手段。江湖在賦予他這些東西的時候,也同樣會損傷他身上所具備的與道德有關的品質。對於一個連生存都成問題的人,空談道德顯然是不現實的。就像一頭在草原上生存的狼,填飽肚子才是第一位的,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什麼樣的手段都可以去嚐試。
從土地上出走的朱元璋,已經不再是一個在生活陷入絕境時聽天由命的農民。在江湖的曆練下,他正在成長為一頭大膽而狡黠的野獸。在憑借手段混飯吃的江湖,勇氣才是生存的最大法寶。史料記載,為了能夠在這個艱難的世道裏生存下去,少年時的朱元璋曾經多次和街頭的乞丐們打架,很多時候是以一敵眾,刺刀見紅。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與死亡的博弈中,他用自己的勇氣狠狠地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因此,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朱元璋身上的主動冒險精神表現得愈發強烈。
就在朱元璋為了混口飯吃寄居於佛門淨地之時,外麵的世界已經鬧騰得如一鍋開水。從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潁州的白鹿莊起義開始,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十個月之間,北起黃河,南越長江,東際濠、泗,西抵荊、襄,鄱陽、洞庭之濱,浙西、贛南之地,紅巾軍遍地遊走,一副末世狂舞的亂象在中華大地蔓延開來。當時許多像朱元璋一樣走投無路的貧民為了能夠保住最後的生存底線,拚死也要殺出一條生路。
這時候白蓮教在民間的影響力已經有所顯現。白蓮教也稱作白蓮社。白蓮社所信奉的宗教教義,實際上就是明教,也就是摩尼教的教義。摩尼教所宣傳的理念是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即將到來,他們的口號是“明王出世,天下天平”。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三,潁州(今安徽阜陽)的白鹿莊聚集了三千人,他們個個頭裹紅布,手持刀槍棍棒,聚義造反。領頭者是潁州人劉福通和潁上人杜遵道、羅文素、韓咬兒等人。
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定遠的地方大戶郭子興也於當地舉兵。周邊數萬貧民聞風而動。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的帶頭大哥。一個多月後,起義軍就攻克濠州,郭子興自稱元帥。
一場大饑荒帶來的巨變,讓朱元璋身上所有的世俗鎖鏈都被生生扯斷。父母不存,兄弟失散,一切家族親戚關係都被割斷了,隻剩下他在這個世上來去無牽掛。地方官府不再管他的生存或者死亡,甲長也不來管他何處來、又何處去,甚至連他棲身的寺廟也不再管他吃齋還是念佛。平生第一次,他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了人生的定位。
每天睜開眼睛,展現在他麵前的天地是無序、混亂、凶險的。失去了家族和寺院的庇護,他就像是一隻斷了纜繩的小船,任何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浪,都有可能將他吞沒。命運在將一個人逼入絕境的同時,也會為他打通另一條道路。就在這生無所依的時候,朱元璋收到了一封改變自己命運的信。寫信之人是他小時候的玩伴湯和,湯和這時候已經成為紅巾軍的一員,在郭子興部下做了一名千戶。湯和非常清楚朱元璋目前的處境,就寫信相約。與其在亂世中等待機會,不如放手一搏,反正最壞的結果不過是一個“死”字。
這封信的內容用七個字概括,那就是“速從軍,共成大業”。朱元璋收到這封信的第一反應,用他自己後來回憶的話說就是“既憂且懼”,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
當然,促使朱元璋邁出關鍵一步的還是嚴峻的形勢:一是湯和的那封來信被人發覺,而且發現之人要到官府去揭發這件事;二是朱元璋出家的皇覺寺已經被元兵燒毀,意味著今後他將無容身之所,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流浪無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