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的朱元璋迎來人生最為黑暗的一個階段,連親人病逝都無錢安葬,可以說連最起碼的生存都麵臨著考驗。由於朱家是生活在自己的宗族之外,而中國傳統社會最講究的便是宗族觀念,鄉村社會基本上是依靠宗族力量在維係繁衍。

對於像朱家這樣從父輩才遷徙過來的外鄉人來說,他們根本享受不到宗族力量的庇護。當他們的生活陷入絕境之時,很少會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這種完全依靠個人力量在世間求生存、求發展的現實,也讓朱元璋的性格深處有了更多堅硬的成分。

朱元璋的外祖父陳公也是一個有過遊民經曆的人,他曾經在南宋愛國將領張世傑手下當過親兵。宋朝滅亡後,他做過巫師和畫符念咒的風水師。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曆和思想意識或多或少地會對自己的外孫產生影響。

為了能夠混口飯吃,朱元璋選擇遁入空門,在皇覺寺當一名遊方和尚。當生活將朱元璋逼向絕境的時候,他感受更多的隻是世態的炎涼,但他並沒有在生活的苦海惡浪中亂了自己的方寸。這種處事態度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曆有著必然的聯係。

朱元璋到寺中不足兩個月,就迎來了一場大饑荒。寺廟的住持隻好把糧倉封了,讓本就無路可走的僧人們到紛亂的世道裏去尋找活路。所謂的活路,無非就是讓他們去化緣乞討。

朱元璋背上破包袱,提上木魚和瓦罐,走出寺廟。這時候的他有了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這種感覺更多是由於身份的變化所引發的。在此之前,他還隻是大元朝濠州府鍾離縣太平鄉孤莊村裏的一個普通男丁,是父係朱氏和母係陳氏家族血緣關係鏈中的重要一環,是皇覺寺有度牒在身的和尚。從他邁出皇覺寺門檻兒的那一刻,朱元璋陷入人生的大迷茫中。就算他有著超然於同齡人的個性,可他也無法為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人生定位,他甚至卑微地覺得自己和地上那一隻隻爬行的螻蟻並沒有多大的差別。生或者死,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事。

從朱元璋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場接一場的災難,便將他身上所有可以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符號都一一擦去。父母雙亡,兄弟離散,幾乎所有的血緣關係鏈都被艱難的世道無情地割斷。官府衙門不會管他的死活,地方甲長也當他早已不存在,現如今連一座破寺廟也不肯收留他。

當一個人的身份變得越來越模糊,就意味著這個世界已經在將他拋棄。學者王學泰曾經這樣描述過遊民的性格:“遊民脫離了主流社會,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位置。他們是沒有根柢,隨著時勢浮沉遊蕩的一群人。他們沒有地位,失去了社會的尊重。因此,他們反對現存社會秩序,也不必考慮角色位置為人們所做的種種規定……他們極端重視眼前利益,不太顧及離現實較遠的後果。他們幾乎不具有文化教養,也就沒有了文飾的習慣。一些社會輿論所不容,通行道德所鄙視的行為,他們常常不以為非,而且為了達到眼前的目的也很少有固定的是非觀念。一些士大夫甚至普通人都要掩飾的觀念和性格,在遊民看來沒有掩飾的必要……而是赤裸裸地表現出中國文化傳統的陰暗麵。”

十六歲的朱元璋迎來人生最為黑暗的一個階段,連親人病逝都無錢安葬,可以說連最起碼的生存都麵臨著考驗。由於朱家是生活在自己的宗族之外,而中國傳統社會最講究的便是宗族觀念,鄉村社會基本上是依靠宗族力量在維係繁衍。

對於像朱家這樣從父輩才遷徙過來的外鄉人來說,他們根本享受不到宗族力量的庇護。當他們的生活陷入絕境之時,很少會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這種完全依靠個人力量在世間求生存、求發展的現實,也讓朱元璋的性格深處有了更多堅硬的成分。

朱元璋的外祖父陳公也是一個有過遊民經曆的人,他曾經在南宋愛國將領張世傑手下當過親兵。宋朝滅亡後,他做過巫師和畫符念咒的風水師。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曆和思想意識或多或少地會對自己的外孫產生影響。

為了能夠混口飯吃,朱元璋選擇遁入空門,在皇覺寺當一名遊方和尚。當生活將朱元璋逼向絕境的時候,他感受更多的隻是世態的炎涼,但他並沒有在生活的苦海惡浪中亂了自己的方寸。這種處事態度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曆有著必然的聯係。

朱元璋到寺中不足兩個月,就迎來了一場大饑荒。寺廟的住持隻好把糧倉封了,讓本就無路可走的僧人們到紛亂的世道裏去尋找活路。所謂的活路,無非就是讓他們去化緣乞討。

朱元璋背上破包袱,提上木魚和瓦罐,走出寺廟。這時候的他有了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這種感覺更多是由於身份的變化所引發的。在此之前,他還隻是大元朝濠州府鍾離縣太平鄉孤莊村裏的一個普通男丁,是父係朱氏和母係陳氏家族血緣關係鏈中的重要一環,是皇覺寺有度牒在身的和尚。從他邁出皇覺寺門檻兒的那一刻,朱元璋陷入人生的大迷茫中。就算他有著超然於同齡人的個性,可他也無法為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人生定位,他甚至卑微地覺得自己和地上那一隻隻爬行的螻蟻並沒有多大的差別。生或者死,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事。

從朱元璋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場接一場的災難,便將他身上所有可以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符號都一一擦去。父母雙亡,兄弟離散,幾乎所有的血緣關係鏈都被艱難的世道無情地割斷。官府衙門不會管他的死活,地方甲長也當他早已不存在,現如今連一座破寺廟也不肯收留他。

當一個人的身份變得越來越模糊,就意味著這個世界已經在將他拋棄。學者王學泰曾經這樣描述過遊民的性格:“遊民脫離了主流社會,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位置。他們是沒有根柢,隨著時勢浮沉遊蕩的一群人。他們沒有地位,失去了社會的尊重。因此,他們反對現存社會秩序,也不必考慮角色位置為人們所做的種種規定……他們極端重視眼前利益,不太顧及離現實較遠的後果。他們幾乎不具有文化教養,也就沒有了文飾的習慣。一些社會輿論所不容,通行道德所鄙視的行為,他們常常不以為非,而且為了達到眼前的目的也很少有固定的是非觀念。一些士大夫甚至普通人都要掩飾的觀念和性格,在遊民看來沒有掩飾的必要……而是赤裸裸地表現出中國文化傳統的陰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