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朱元璋最後走上造反道路,並不是出於一個英雄對於未知前途的幻想,更多的是一個底層小人物的求生欲望。

古代社會,漂泊無根的遊民和輾轉於天災人禍中的貧困農民是很少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也就談不上具備文化知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很難做出理性的自覺行為。那些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價值觀對他們來說,是無法理解的。讓他們為了實現某種理念或某種社會理想,義無反顧地投入造反的行列是無法想象的。

當湯和向朱元璋發出邀請的時候,朱元璋內心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他甚至用自己從外祖父那裏學來的卜筮之法來決定自己的前途命運。在朱元璋自己寫的一篇叫作《紀夢》的文章中就記錄了這樣一幕:朱元璋使用“珓杯”來為自己算卦。珓杯是用竹或木做成的像杯一樣的東西,杯口朝上是陽,杯口朝下是陰。兩個杯拋起,落在地下,以陰陽來判別吉凶。他希望神靈能夠為自己指引方向,可讓他萬分失望的是,神靈並沒有給他明確的答案。

人性中都有趨利避害的一麵,當時造反活動的中堅人物大部分是四處漂泊流浪的遊民。

作為那些將生存放在第一位的遊民,他們更加看重的是眼前的現實利益。他們不像那些老實巴交、沒見過世麵的農民一樣容易上當受騙(曆來參加秘密宗教造反的大多數是農民),他們在人生的重大抉擇麵前,會將自己的投入成本與將來可能得到的收益進行反複的計算。

如何去做才能有利於自己和自己所屬的集團?如何去做才能有效地規避風險?他們會將其中的利害算得清清楚楚。他們追求的是“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的理想社會,“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是他們的美好願望,“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是他們的最高人生理想。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法則,有奶便是娘。他們可以做到一邊英雄豪邁,一邊魚肉良善,全不覺得有何矛盾而於心有愧。他們醉心的是無法無天的自由,是“哥不大,弟不小”的平等,然而一旦組織起來,忠義堂上的權力交椅卻不容有絲毫的含糊。

在接到湯和的信後,朱元璋反複為自己占卜吉凶。其實每一次占卜都是內心的一次計算過程,為自己付出的行動尋找一個能夠說得過去的心理支撐點。

農民如果不是因為破產,不會成為走投無路的遊民,也就不會輕易加入造反者的行列。連朱元璋這樣的無產者走上造反道路都需要再三權衡,猶豫不決,更不用說那些有家有地、生活在宗法網絡中的農民了。

在封建君主製社會裏,那些居住分散的小農和遊民是散漫的無組織力量,他們要想對抗強大的權力集團,或者僅是為了求生而忤逆了權力者的意誌都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因此,在他們萌生造反念頭的同時,必然也要形成有組織的力量,不然就無異於以卵擊石。

朱元璋投到郭子興的軍中以後,憑借著年輕人敢想、敢闖、敢幹的“三敢”精神,又加上天生的一副好腦子,很快就獨當一麵。在其加入義軍不到一個月之後,就被郭子興提拔為親兵九夫長,漸漸地成為郭子興身邊的心腹之人。

郭子興更是將義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後。她的名字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在部分野史與地方戲曲中她被稱為馬秀英。朱元璋和馬姑娘結婚以後,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就是說,他從一個剛剛入伍的新兵蛋子搖身一變成了主帥的女婿。

朱元璋加入起義軍的生活與他在廟裏當和尚的情形大不一樣,起義軍裏的關係錯綜複雜。而且他除了自身之外,並沒有任何可以倚靠的力量。能夠幫助自己立足於此的,隻有個人身上所具備的人生智慧和自我保護的生存本領。

郭子興拉攏朱元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濠州紅巾軍的統帥來自不同地方,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權力抱團的問題,相互之間並不和睦。濠州城中的軍隊首領除了郭子興,還有孫德崖等四人,每個人都想成為帶頭大哥。彼此猜疑,很難相容。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徐州戰場上敗退下來的彭早住和趙君用投奔濠州城。進城不久,趙君用就勾結孫德崖在大街上把元帥郭子興給綁架了。郭子興的部下害怕孫德崖,不敢反抗,就連郭子興的兒子也嚇得躲藏起來。

朱元璋此時正在淮北地區與官軍作戰,元帥郭子興遭到扣押的消息傳來。他連夜趕回濠州,找到關押之所將郭子興救出。朱元璋在郭子興的麾下得到了鍛煉,耳濡目染,心智大開。

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並不甘心長居人下,內心也有了一套自己的利益算計。他想要建立一支自己的隊伍。亂世求生存,有了槍杆子才會有話語權,才有可能去贏得更光明的未來。

第二年(1353年)三月,圍困濠州城的元軍將領死在軍中。兩個月後,圍困濠州達半年之久的元軍隻好撤離,濠州解圍。元軍雖然退去,可是濠州城內各派係之間的爭鬥卻沒有半點兒消停,反而在失去外部威脅的情況下愈演愈烈。

這種沒完沒了的權力內耗,使得朱元璋漸生厭倦,也萌生了去意。

在朱元璋看來,這幫人壓根兒就不是能夠成就大事的人。要想在這亂世之中幹出一番事業,就要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到哪裏去找人?誰能夠忠心不二地追隨自己?朱元璋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自己的家鄉,那裏有很多的熟人資源,有自己少年時結交的朋友。

這時候濠州因為被圍得太久,城裏的軍士已經死傷過半,糧草嚴重缺乏。朱元璋就偷偷返回懷遠用鹽換了些米,補給郭子興的部隊。幾個月後,朱元璋再次返回自己老家招兵買馬,“倡農夫以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