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指的是我國丈夫的母親與丈夫的妻子兩者的總稱,是一種人類常見的倫理道德關係。
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經”。在家庭中,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最明顯和最常見的,是出現在婆媳關係上。婆媳不合,是使不少人提起就搖頭歎息的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婆媳關係,不讓婆媳關係留下心理創傷呢?
了解婆媳關係的心理類型
婆媳關係可以說是我國家庭內部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傳統難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婆媳關係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係,媳婦必須俯首聽命於婆母,沒有獨立、平等的人格尊嚴。“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是舊社會做媳婦艱難的生動寫照。同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從而形成了一種婦女壓迫婦女的惡性循環。
今天,這種婦女壓迫婦女的不良傳統已被廣大的新一代女性所擯棄了。現代家庭中媳婦有獨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婆媳關係已基本成了一種平等的人際關係。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即使在今天,相處融洽的婆媳關係也並不十分普遍。
從我國目前婆媳關係的實際狀況來看,主要有三種典型的心理類型。婆媳關係的心理類型不同,其心理效應也不同。
(1)心理融洽型
婆媳思想感情一致,對社會與家庭的一些重大問題的思想觀念一致。建立與發展團結、民主與幸福的家庭是他們家庭生活的意向。婆婆對媳婦像對自己的親女兒一樣心疼、關懷與愛護,媳婦對婆婆像對自己的親媽媽一樣的尊重與孝順。
婆媳思想健康,情感融洽,行為協調。婆媳風雨同舟,同心同德。在婆媳一方工作或生活出現困難與挫折時,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婆媳心理相容,使家庭充滿著和睦與幸福、生氣勃勃與健康向上的心理氣氛,婆媳關係心理相容還促進夫妻感情的鞏固與發展。
(2)心理距離型
婆媳對社會的大目標與家庭目標認識基本一致。婆媳都有建立和睦、民主與團結的家庭的願望。婆婆對媳婦有一定的疼愛與關心,但其程度不如對其親生女兒那樣。媳婦對婆婆也有一定的尊敬與孝順,但其程度不如親生母親那樣。
概括形象地說,婆媳關係大麵上過得去,彼此不近不遠,相互間存有一定的距離和戒心。婆媳之間並非十分信任與融洽,彼此並非無話不說,說話方式與用詞彼此都有考慮,她們有時會產生猜疑與摩擦,但事情過後一般不留下心理創傷,也較容易恢複平時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婆媳之間的感情還好,但還不是十分舒暢與滿意。
(3)心理衝突型
婆婆看媳婦越看越不順心,經常吹毛求疵,責訓刁難。媳婦對婆婆經常頂撞,以冷眼對待。她們經常因雞毛蒜皮小事而衝突,甚至大動幹戈,謾罵鬥毆。
婆媳在心理上充滿著對立情緒,行動上相互幹擾。彼此之間心情都很煩躁與苦惱。家庭充滿著不安與抑鬱的心理氣氛。婆媳衝突影響夫妻感情,甚至可能導致夫妻衝突或母子衝突。
認識婆媳關係失調的原因
研究表明,婆媳關係容易失調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方麵:
(1)關係特殊性
家庭的基本關係有兩種:一是夫妻關係;一是親子關係。兩者構成了家庭結構的基礎。其他關係,如兄弟姐妹關係、姑嫂關係以及婆媳關係、祖孫關係都是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來的。
婆媳關係在家庭人際關係中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關係,也無血緣聯係,而是以上兩種關係為中介結成的特殊關係。因此,這種人際關係一無親子關係所具有的穩定性;二無婚姻關係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的延伸而形成的。
如果處理得好,婆婆和媳婦各自“愛屋及烏”:婆婆因愛兒子而愛媳婦,媳婦因愛丈夫而愛婆婆,各得其所,關係就會融洽。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則婆媳之間會出現裂痕,難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