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兄弟和睦是家庭的一大福分(1 / 1)

親屬是基於婚姻、血緣和法律而形成的社會關係。根據親屬關係發生的原因,可以將親屬分為配偶、血親和姻親三類。

我國法律所規定的親屬關係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兒媳、公婆、女婿和嶽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內的旁係血親。

在一個家庭內,常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親屬關係,若不能處理好這些關係,家庭內部就會矛盾叢生,親人之間就不能有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

為此,正確處理好親屬關係是維持家庭穩定、親屬之間親密相處的重要內容,但這僅憑一廂情願是不夠的,還應該顧及每個人的心理特點,用正確的方法去調適和引導。

兄弟和睦是整個家庭幸福美滿的前提,更是每一個家庭所向往的境界。

俗話說,“父慈子孝雙親樂,兄友弟恭滿堂春”,“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化黃金”。兄弟若能和合、沒有爭執,就不會讓父母操心,整個家庭其樂融融。

可以說,兄弟和睦既是對父母的孝順,也是一個家庭相當大的福分。

認識兄弟關係的本質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學家顏之推認為,“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古人把宇宙視為“氣”的化合,每一個人都是父精母血所化,兄弟是同一父精母血所化,所以稱為“連氣”,隻是形體分開而已。

因此,兄弟之間天然地有一種親切感才是符合上天的倫理要求。作為最近親屬的兄弟如果疏遠甚至反目,不僅違拗了雙親的意願,而且是違背了天理,這是顯然的道理。

因此,無論從天理的角度,還是從生活經曆的角度,兄弟之間都應該親密而不應疏離。這就是兄弟關係的本質。基於此,古人顏之推認為:“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

意思是說:父母死後,兄弟間互相照顧,應當像身體與它的影子,音響與它的回聲一樣密切。講到要互相愛護先輩所給予的軀體,要互相珍惜從父母那兒分得的血氣,不是兄弟誰會這樣互相愛憐呢?

實際上,如今社會上存在的“把兄弟”現象,這些人之間常常都能做到感情深厚、互助互諒,而親兄弟之間卻不能親密無間,甚至有的疏如路人,這種現象實在太不正常,也太不應該了。

兄弟相處,如果能換個角度思考:設想一下希望自己的子女如何相處,然後按此方式處理兄弟間的關係,如此就能基本做到沒有多少差錯了。

具體而言,兄弟之間相處的模式不外乎愛、諒、敬三個字。愛指的是感情方麵要有愛的基礎,諒指的是兄弟間處事應有諒的風度,敬指的是對對方的人格要有平等的態度和應有的尊重。

把握兄弟相處的原則

(1)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在一個家庭中,兄弟之間,應該做到“兄則友”、“弟則恭”,哥哥對弟弟友善,弟弟對哥哥恭敬,互相尊重,互相愛護。有了這種前提,不論出現什麼矛盾,兄弟之間都可以心平氣和的商量,不急不躁的解決。

(2)長兄如父,關愛幼小

兄弟之間和睦相處,關鍵在長兄。長兄要負起部分家庭教育的責任,對弟弟要知冷知熱,關心他們的成長。家務事要多做一些,事事應以身作則。要孝敬父母,給弟弟做出榜樣。

弟弟隻要感到哥哥像父母親那樣的疼愛自己,幫助自己,就會加深對哥哥的感情,這樣關係就會融洽。

(3)長大成人,患難相顧

兄弟成年後,有的新婚單獨出去過,應該經常互相走動,聊聊工作、學習、生活、互相支持、鼓勵,有了困難互相幫助。對於尚未成家的弟妹,要幫助出主意,當好參謀,幫助他們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分家後,對父母贍養、照顧,要搶著多承擔尊老養老的義務。過年過節,兄弟姐妹應盡量團聚老人的身邊,共享天倫之樂。

(4)有了錯誤,幫助教育

兄弟之間誰在工作、生活上出了紕漏、犯了什麼錯誤,互相不要埋怨和不管,更不要歧視,應本著“治病救人”的精神,耐心細致了解情況,做好幫助、教育工作,讓他(她)更快地認識和改正錯誤。

溫馨小提示

兄弟是一母同胞,所以,無論是兄或是弟,都注定要用一生去維護您的兄弟情誼。

人一生有很多時候都會迷失自己,在那段時間,他可能會做錯很多事情,包括傷害兄弟之間的感情,但那是他在失去自我時做的,這就需要為兄或為弟的理解。

其實兄弟就像現有的朋友一樣,但又比朋友更上一層樓。兄長在有些方麵可以讓讓弟弟,但是做弟弟的也不能因為自己小就得寸進尺。如果發生了什麼矛盾,首先先看看自身有沒有做錯什麼,如果自己也有做錯的地方應該先道歉,然後再分析矛盾的原因。

如果您能在任何時候都先冷靜地想想,在兄弟失去自我的時候理解他,那您們一定可以做一生的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