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從喪偶的悲痛中走出(1 / 2)

我們到了老年,夫妻間的伴侶作用更顯突出與重要,我們彼此相依為命,相互理解與支持,這樣我們才能共同享受幸福的晚年。

然而,歲月有時是無情的,某一個人突然離去,留給另一半的無疑是伴侶缺失狀態下,如何承擔鰥寡孤獨帶來的沉重壓力,或麵對如何改變生存與生活質量的挑戰。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喪偶老年人該怎麼辦呢?

了解喪偶之痛的危害

再恩愛的老夫老妻,也總有生離死別的那一天,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然而,數十年朝夕相處、相依為命的夫妻,一旦一人去世,這對活著的人在精神上確是一大打擊。

由於各種因素,老年人喪偶後的心理反應不盡相同。如:發生意外突然喪偶,比老伴長年生病而病故受的打擊要大;夫妻生前感情好的,比生前感情差的對逝者的懷念深;平時依賴感強的,喪偶後的不適感更強;有兒女的,比孤寡老年人容易走出痛苦的深淵;性格堅強、開朗的,比性格內向的人承受能力要強。

當然不管是何種情況的喪偶,喪偶對老年人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雖然人人都明白“老夫老妻總有一個要先走”的道理,但當老伴真的撒手而去時,痛苦之情是不可名狀的。我們常看到,老年人一旦喪偶,常常因經受不住失伴的悲痛,便很快地跟著“走了”。

例如有一位老年朋友,他向來樂觀開朗,身強體壯。但當老伴去世後,頓覺孤獨難耐,悲傷難平。每當泡茶獨飲時,沒有往日老伴的對飲,喝不出味道來;夜裏,單床獨枕,更是倍感淒涼;每見外麵成雙成對的老夫妻並肩同遊,有說有笑,就觸景生情,淚水直往肚子裏咽。

因為喪偶之悲未能得到化解,憶妻情結日益加深,難以自拔,老伴走後沒多久,他也憂鬱成疾,猝然而死。

有位心理學家曾對5000多名老年人作了生活事件與疾病關係的調查,結果發現喪偶後患病的可能性最大。喪偶對老年人整個身心健康的嚴重損害,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前階段的過度憂傷和後階段的孤獨無助。配偶是生活上最親密、感情上最融洽的伴侶。隨著年增壽長,知心好友日趨稀少,老伴更是一日不可缺。一旦有誰先逝而去,另一個往往痛不欲生,難以接受這殘酷的現實。或終日痛哭流涕,不願與已死的老伴分離;或呆若木雞,不思茶食,一味唉聲歎氣;或悲情難遏,遷怒於人,怪罪自己。

專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老年人在喪偶的短時期內,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時難以適應,容易產生孤獨、抑鬱的心理。如果消極情緒沒有得到緩解,就會引發包括抑鬱症在內的各種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軀體疾病,進而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統計資料顯示,喪偶老年人在配偶死亡後兩年內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的7倍,可見喪偶是導致老年人提前死亡的重大心理因素。然而,居喪老年人若能平靜地度過兩年,其死亡率即趨同於一般老年人。

走出喪偶之痛的方法

失去幾十年朝夕相處、患難與共的老伴,確實令我們老年人心碎,短期內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也不可避免,但我們決不能讓這種狀況延續過久。否則積鬱成病,每況愈下,危害很大。所以,在居喪的階段,我們老年人應該采取一些應對措施,盡快走出陰影。

(1)明白喪偶階段

一般來講,喪偶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經曆三個階段:

首先是自責。與老伴灑淚告別之後,總覺得對不起逝者,甚至認為對方的死,自己負有主要責任,於是精神恍惚,心理負擔沉重,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在言行上還會出現一係列反常現象。

接著是懷念。老伴逝世後,生者在劇烈的情感波濤稍稍平息之後,會進入一個深沉的回憶和思念階段,在頭腦中經常出現老伴的身影,時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後,自己是多麼的淒涼和孤寂。

最後是恢複。在親朋的關懷和幫助下,自己終於領悟了“生老病死乃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這個道理。於是,理智戰勝了感情,身心漸漸恢複了常態,從而以堅強的毅力麵對現實,又開始了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