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坐而論道:品佛說禪悟人生2(1 / 2)

2實事求是中感悟佛家真意

個別著名的史學家幾乎用謾罵的口吻談論佛教。這不是個好的學風。謾罵不等於戰爭,也不等於革命性。平心而論,佛教既然是個宗教,宗教的消極意義必然會有,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如果我說佛家堅實渾身是寶,完美無缺,也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20世紀30年代,年紀尚輕的季老隻身赴歐留學,從那時起他便開始接觸佛教。誰也不曾想到,季老和佛教的因緣就在此時結下。曆經半個世紀的滄桑,他對佛教研究的不離不棄,有兩方麵的原因。除去本身對它的熱愛,還有一點就是,當時不少人對佛教存在誤解,由於自己認識的淺薄,對佛教發表了片麵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季老就想為佛教“平反”,還它一個本來麵目。基於這樣的原因,季老才數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到佛教研究中。

季老研究佛教,不輕信他人觀點,也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而是以實事求是、一五一十的態度看待這個宗教。麵對別人所說的佛教的消極影響,他不謾罵,不動粗,而是客觀理性地分析這些問題。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佛教在中國產生的僅僅是消極影響嗎?這就需要我們平心靜氣仔細分析。佛教作為一個外來宗教,傳入中國以後,拋開消極的方麵不講,積極的方麵是無論如何也否定不了的。它幾乎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麵,給它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發展,助其成長。這是公認的事實,用不著再細加闡述。佛教的優點和缺點有時糾纏在一起,很難立即作出定性分析。我們一定要摒棄一切先入之見,細致地、客觀地、平心而論地分析佛教,作出公正的結論。隻有這樣的結論才真有說服力,才符合客觀事實。”

從季老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治學研究時實事求是、公正客觀的態度,正是他的這種態度,成就了他在佛教研究以及其他領域的輝煌。一個對待自己的事業和研究課題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應該是坦誠、真實和富有責任感的。這樣的人應該成為我們的榜樣和楷模,他對待生活的那種真誠的態度也應該植入我們內心。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想活得舒心快樂,沒有負擔,可能有很多辦法可以做到。不管用哪種方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讓良心背上負擔,不要昧良心做事,不欠良心債。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為人坦誠,做事公正,任何時候都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為人處世。做好人,為善事,才能讓良心安寧,生活安逸。

為什麼要這麼重視良心的作用呢?良心,是人道德情感的“試金石”。人活著,無論多大的磨難和挫折,都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良心受到譴責。做了錯事、壞事,或許可以逃過別人的眼睛,甚至逃過法律的製裁,但是唯一逃不過的是自己心靈的譴責。所以,要善待自己的良心,同時善待良心也就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