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是一句值得每個人銘記一生的格言。有無數人因為養成了輕視工作、馬馬虎虎的習慣,以及對手頭工作敷衍了事、糊弄的態度,終其一生都處於社會底層。要想改變這種困境,就要拚盡全力去做每一件事,隻求更好,沒有更好。
而且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功,不完全取決於這個人才能的高低,而是取決於他對自己有多高的要求。在同樣的一個社會,一些人成就大業,一些人取得小利,一些人一蹶不振。不少人為了一個遠大的目標,能經受長年累月的奮鬥考驗,作長期的努力,也有不少人雖向往成功,卻經受不起幾次挫折便向困難投降。你的需要是什麼?內在動力是強還是弱?一匹小馬達,也許可以帶動一輛小拖車,但絕對帶動不了一列火車。想要成就大業,就必須了解帶動火車飛速前進的動力機車與一般小馬達的區別。確切地說,你必須了解你內心世界能推動你前進的動力是什麼,有多大。
一般情況下,人們必須先生存後發展,所以人的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比高層次的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更加強烈。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要在前麵四個層次的需要中得到基本滿足之後才會產生。有些人由於長期沒有得到低層次需要的滿足,可能會永久地失去對高層次需要的追求。然而,從成功的大小來說,高層次的需要推動大成功,低層次的需要推動小成功。
有一位名叫麥克法蘭的世界級運動員,兩歲半便雙目失明,但他硬是在母親的鼓勵和父親的幫助下,以自己身體各個部分的“肌肉記憶”感知世界。不僅具有頑強的生存本領,而且在摔跤、滑水、遊泳、擲鐵餅、擲標槍等體育項目中獲得了全國和國際比賽的103枚金牌,改變了盲人隻能靠拐杖或導盲犬生活的命運,創造了許多健全者也難以創造的奇跡……
強大目標的刺激力是驚人的,隻要你用這種強大的刺激力去推動自己成功的車輪,你就可以攀上成功之嶺,改變原來的生活。
像羅斯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如果把世界上類似的奇跡都倒退回它們剛剛開始出現的那種狀態,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一切都是從似乎“不可能”開始的。穿過開始和結局之間那個充滿了拚搏奮鬥、挫折失敗和一個個小成功的漫長過程,我們所發現的這句凡人格言總是會得到證明:欲望可以改變一切。
在你的頭腦中也有自我實現的鑰匙,在你的身邊埋藏著無數願望。把對高目標的向往化成為之拚搏的前進動力,不滿足於小成功和小成績,像季老一樣,不斷的探索和發現,永不知足,人生就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