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父母著急地問。
“交給我吧。”畫家說。
畫家教小妮畫畫,每周兩次,每次都會對她說:“你畫畫不錯,但還欠缺一些東西,就是心靈上的豐富。如果你真的想在畫畫上有建樹,一定要多學東西,多接觸他人,多看多想。”小妮是個聽話的孩子,從此發奮學習,學習畫畫兩不耽誤。
漸漸的,小妮發現她特別喜歡地理,從小學到高中,她對這個科目越來越癡迷,後來她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學習地質。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漸漸發覺她的色彩感很差,想象力也有限,並不適合畫畫,但她依然感激自己的老師,並沒有在她幼小的時候否定她,而是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讓她繼續興趣,也讓她有機會找到自己真正的特長。
醫生會對患有絕症的患者說:“你沒事。”老師會對頭腦笨的學生說:“你很有潛質。”長輩會對貌醜的孩子說:“你長得真可愛。”在生活中,謊言其實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因為有些時候,為了對方著想,我們不得不說謊,太率直的真話,有時是傷人的利器,有時會給別人帶來麻煩,這種“真”,不是真誠,而成了某種較真。
信任的實質究竟是什麼?是不是每一句話都是真的,就值得信任?說了一句謊話,就是欺騙?現實生活遠沒有那麼簡單,有些事,關心你的人才會說謊,等著看你笑話的人才會毫無顧忌地說真話,在真情與假意之間,你需要一顆慧心,細心分辨。
信任的實質,應該是人與人之間不變的情感。當你對一個人懷有很深的感情,自然希望他向更好的方麵發展,不希望他受到傷害,希望能夠盡可能保護對方,讓對方開心快樂。這個時候,一些善意的謊言就會產生,隻要這謊言不是溺愛,會讓對方得到更好的心情,一點小小的謊言又算得了什麼?就算有一天對方知道,也不會影響你們的感情,隻會讓他感念你的用心,你的關懷,更加珍惜你的這一份難得的心意。
檢查結果出來了,醫生麵色沉重地對羅爸爸和羅媽媽說:“她最多還能活兩年。”羅蒙的父母泣不成聲,但是,在羅蒙麵前,他們裝做什麼事都沒有的樣子,說羅蒙隻是小病,吃點藥就能好——這是他們商量好的,他們害怕女兒知道這個消息後受到打擊,在最後兩年活在絕望之中,他們壓下這個消息,為的是女兒能夠再享受兩年無憂無慮的時光。
但是,事情還是沒能按照他們想的那樣隱瞞下去,半年後,羅蒙覺得身體不對勁,自己去醫院做了檢查。知道真相後她很平靜,她對自己的父母說:“你們知道我一直喜歡攝影,但因為學業太忙,買來的相機也隻能放在櫥櫃裏,如果我知道自己隻剩下兩年生命,我一定會帶著相機到處走,多拍我喜歡的照片,現在,因為你們,我少了半年的時間……”
有時候,善意的謊言換來的不一定是善意的結果,盡管人們說,出發點如果是好的,就能坦然接受結果,但是,結果如果不好,帶來的就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失落。這一再向你證明,說話需要三思,特別是麵對一個信任你的人。
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真話與謊話的尺度?憑著我們的良心。隻要我們說的謊,不是為自己謀取利益,不是在損害、挫傷他人,這就是善意的、能夠接受的。不過,坦然也需要智慧與經驗,更深地去了解你關心的人的性格,明白什麼對他是重要的,什麼對他是無關緊要的,你才能保證自己的每一句話,真的對他有所幫助,而不是給他帶來悔恨和煩惱。
試著讓自己更厚重一些,不論是心胸還是頭腦,多多思考你在乎的人,多多觀察他的舉動,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隱秘,你才能對他產生更大的正麵作用。當你設身處地地關心著別人,為對方著想,這種真誠,就是信任的開端。
信任的實質是什麼?是彼此心靈上的安慰,有時候你說了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包含在其中的心意,這心意有如燈火,伴隨我們走過漫漫長路。
06.信任,是贈與生命最好的禮物
人們渴望信任,也渴望被信任。但是,在防不勝防的世界裏,人們越來越小心翼翼,害怕自己的信任得不到回報。如果想擁有一份和諧的人際關係,首先要把心中的“小心”去掉,讓你的心變得更大更寬,坦然地去信任別人,不要在乎結果如何。
在德國一個小鎮,有個叫漢斯的地痞,他整天不是酗酒就是偷雞摸狗,他常常向人借錢,借了後拿去賭博,根本不還。鎮上的人見了他都躲得遠遠的,不少父母還拿他當例子教育自家的孩子,讓他們千萬不要學得跟漢斯一個樣。
有一次漢斯將人打傷,進了監獄,監獄裏每周都有神父來講課,在慈愛的神父的教育下,漢斯對往日的事悔恨不已,他決定出獄後一定要重新做人。由於漢斯表現良好,再加上神父為他求情,漢斯提前一年走出監獄,他決定先找一份工作,讓自己的生活安定下來。
但是,漢斯的決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因為小鎮上的人根本不肯信任漢斯,沒有人願意給漢斯提供一個哪怕薪水再低廉不過的工作,大家都怕惹禍上身。漢斯隻好改變主意,他想自己做點小生意,但他去找人借錢,得到的依然是他人的拒絕和不信任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