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說一本書如何毫無瑕疵,因而對作者產生多少崇敬等等,這些話是有些道理,但卻也有不通之處。讀者或許像個孩子,因此一位偉大的作者可以教育他們,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就沒有說話的權利。塞萬提斯說:“沒有一本書會壞到找不到一點好處的。”或許他是對的,或許也是錯的。更確定的說法該是: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
的確,如果一本書會啟發讀者,就表示作者高於讀者,除非讀者完全了解這本書,否則是不該批評的。但是等他們能這麼做時,表示他們已經自我提升到與作者同樣的水平了。現在他們擁有新的地位,可以運用他們的特權。如果他們現在不運用自己批評的才能,對作者來說就是不公平的事。作者已經完成他的工作—讓讀者與他齊頭並進。這時候讀者就應該表現得像是他的同輩,可以與他對話或回話。
我們要討論的是受教的美德—這是一種長久以來一直受到誤解的美德。受教通常與卑躬屈膝混為一談。一個人如果被動又順從,可能就會被誤解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學習是一種極為主動的美德。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學習到任何東西。或許他可以受訓練,卻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這樣的讀者在最後終於能對一本書提出回應,對於作者所討論的問題,會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我們說“最後”,是因為要能受教必須先完全聽懂老師的話,而且在批評以前要能完全了解。我們還要加一句:光是努力,並不足以稱得上受教。讀者必須懂得如何評斷一本書,就像他必須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書的內容。這第三組的閱讀規則,也就是引導讀者在最後一個階段訓練自己受教的能力。
※ 修辭的作用
我們經常發現教學與受教之間的關係是互惠的,而一個作者能深思熟慮地寫作的技巧,和一個讀者能深思熟慮地掌握這本書的技巧之間,也有同樣的互惠關係。我們已經看到好的寫作與閱讀,都是以文法與邏輯的原則為基礎規則。到現在為止,我們所討論的規則都與作者努力達到能被理解的地步,而讀者努力作到理解作品的地步有關。這最後階段的一些規則,則超越理解的範疇,要作出評論。於是,這就涉及修辭。
當然,修辭有很多的用途。我們通常認為這與演說或宣傳有關。但是以最普通的意義來說,修辭和人類的任何一種溝通都有關,如果我們在說話,我們不隻希望別人了解我們,也希望別人能同意我們的話。如果我們溝通的目的是很認真的,我們就希望能說服或勸導對方—更精確地說,說服對方接受我們的理論,勸導對方最終受到我們的行為與感覺的影響。
在作這樣的溝通時,接受的一方如果也想同樣認真,那就不但要有回應,還要做一個負責的傾聽者。你對自己所聽到的要有回應,還要注意到對方背後的意圖。同時,你還要能有自己的主見。當你有自己的主見時,那就是你的主張,不是作者的主張了。如果你不靠自己,隻想依賴別人為你作判斷,那你就是在做奴隸,不是自由的人了。思想教育之受推崇,正因如此。
站在敘述者或作者的角度來看,修辭就是要知道如何去說服對方。因為這也是最終的目標,所有其他的溝通行為也必須做到這個程度才行。在寫作時講求文法與邏輯的技巧,會使作品清晰,容易理解,也是達到目標的一個過程。相對的,在讀者或聽者的立場,修辭的技巧是知道當別人想要說服我們時,我們該如何反應。同樣的,文法及邏輯的技巧能讓我們了解對方在說什麼,並準備作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