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階段中,你前麵所做的努力都會有回報了。
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或許你不這麼認為,因為作者一路說個不停,你卻無話可說。如果你這麼想,你就是並不了解作為一個讀者的義務—你也並沒有掌握住自己的機會。
事實上,讀者才是最後一個說話的人。作者要說的已經說完了,現在該讀者開口了。一本書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就跟平常的對話沒有兩樣,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說話,也不會受到幹擾。如果讀者沒受過訓練又沒禮貌,這樣的對話可能會發生任何事,卻絕不會井井有條。可憐的作者根本沒法為自己辯護。他沒法說:“喂!等我說完,你再表示不同的意見可以嗎?”讀者誤解他,或錯過重點時,他也沒法抗議。
在一般的交談中,必須雙方都很有禮貌才能進行得很好。我們所想的禮貌卻並不是一般社交禮儀上的禮貌。那樣的禮貌其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遵守思維的禮節。如果沒有這樣的禮節,談話會變成爭吵,而不是有益的溝通。當然,我們的假設是這樣的談話跟嚴肅的問題有關,一個人可以表達相同或不同的意見。他們能不能把自己表達得很好就變得很重要了。否則這個活動就毫無利益而言了。善意的對話最大的益處就是能學到些什麼。
在一般談話來說有道理的事,對這種特殊的交談情況—作者與讀者借一本書來進行對話—又更有道理一些。我們姑且認為作者受過良好的訓練,那麼在一本好書中,他的談話部分就扮演得很好,而讀者要如何回報呢?他要如何圓滿地完成這場交談呢?
讀者有義務,也有機會回話。機會很明顯。沒有任何事能阻礙一個讀者發表自己的評論。無論如何,在讀者與書本之間的關係的本質中,有更深一層的義務關係。
如果一本書是在傳遞知識的,作者的目標就是指導。他在試著教導讀者。他想要說服或誘導讀者相信某件事。隻有當最後讀者說:“我學到了。你已經說服我相信某些事是真實的,或認為這是可能發生的”,這位作者的努力才算成功了。但是就算讀者未被說服或誘導,作者的企圖與努力仍然值得尊敬。讀者需要還他一個深思熟慮的評斷。如果他不能說:“我同意。”至少他也要有不同意的理由,或對間題提出懷疑的論斷。
其實我們要說的前麵已經不知說過多少次了。一本好書值得主動地閱讀。主動的閱讀不會為了已經了解一本書在說些什麼而停頓下來,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這件事。沒有自我期許的讀者沒法達到這個要求,也不可能作到分析或診釋一本書。他不但沒花心力去理解一本書,甚至根本將書擱在一邊,忘個一幹二淨。這比不會讚賞一本書還糟,因為他對這本書根本無可奉告。
※ 受教是一種美德
我們前麵所說的讀者可以回話,並不是回與閱讀無關的事。現在是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跟前麵的兩個階段一樣,這裏也有一些規則。有些規則是一般思維的禮節。在這一章中,我們要談的就是這個問題。其他有關批評觀點的特殊條件,將會在下一章討論到。
一般人通常認為,水準普通的讀者是不夠格評論一本好書的。讀者與作者的地位並不相等。在這樣的觀點中,作者隻能接受同輩作家的批評。記得培根曾建議讀者說:“閱讀時不要反駁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認為是理所當然;更不要交談或評論。隻要斟酌與考慮。”瓦爾特·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要把“閱讀時懷疑,或輕蔑作者的人”大加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