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外國語文翻譯成英文的過程,與我們所說的這個測驗有關。如果你不能用英文的句子說出法文的句子要表達的是什麼,那你就知道自己其實並不懂這句法文。就算你能,你的翻譯可能也隻停留在口語程度—因為就算你能很精確地用英文複述一遍,你還是可能不清楚法文句子中要說明的是什麼。

要把一句英文翻譯成另一種語文,就更不隻是口語的問題了。你所造出來的新句子,並不是原文的口語複製。就算精確,也隻是意思的精確而已。這也是為什麼說如果你想要確定自己是否吸收了主旨,而不隻是生吞活剝了字句,最好是用這種翻譯來測試一下。就算你的測驗失敗了,你還是會發現自己的理解不及在哪裏。如果你說你了解作者在說些什麼,卻隻能重複作者所說過的話,那一旦這些主旨用其他字句來表達時,你就看不出來了。

一個作者在寫作時,可能會用不同的字來說明同樣的主旨。讀者如果不能經由文字看出一個句子的主旨,就容易將不同的句子看作是在說明不同的主旨。這就好像一個人不知道2 2=4跟4-2=2雖然是不同的算式,說明的卻是同一個算術關係—這個關係就是四是二的雙倍,或二是四的一半。

你可以下結論說,這個人其實根本不懂這個問題。同樣的結論也可以落在你身上,或任何一個無法分辨出用許多相似句子說明同一個主旨的人,或是當你要他說出一個句子的主旨時,他卻無法用自己的意思作出相似的說明。

這裏已經涉及主題閱讀—就同一個主題,閱讀好幾本書。不同的作者經常會用不同的字眼訴說同一件事,或是用同樣的字眼來說不同的事。一個讀者如果不能經由文字語言看出意思與主旨,就永遠不能作相關作品的比較。因為口語的各不相同,他會誤以為一些作者互不同意對方的說法,也可能因為一些作者敘述用語相近,而忽略了他們彼此之間的差異。

還有另一個測驗可以看出你是否了解句中的主旨。你能不能舉出一個自己所經曆過的主旨所形容的經驗,或與主旨有某種相關的經驗?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闡述的特殊情況,說明其中通用於一般的道理?虛構一個例子,跟引述一個真實的例子都行。如果你沒法就這個主旨舉任何例子或作任何說明,你可能要懷疑自己其實並不懂這個句子在說些什麼。

並不是所有的主旨都適用這樣的測驗方法。有些需要特殊的經驗,像是科學的主旨你可能就要用實驗室來證明你是否明白了。但是主要的重點是很清楚的。主旨並非存在於真空狀態,而是跟我們生存的世界有關。除非你能展示某些與主旨相關的,實際或可能的事實,否則你隻是在玩弄文字,而非理解思想或知識。

讓我們舉一個例子。在形上學中,一個基本的主旨可以這樣說明:“除了實際存在的事物,沒有任何東西能發生作用。”我們聽到許多學生很自滿地向我們重複這個句子。他們以為隻要以口語完美地重複這個句子,就對我們或作者有交待了。但是當我們要他們以不同的句子說明這句話中的主旨時,他們就頭大了。很少有人能說出:如果某個東西不存在,就不能有任何作用之類的話。但是這其實是最淺顯的即席翻譯—至少,對任何一個懂得原句主旨的人來說,是非常淺顯的。

既然沒有人能翻譯出來,我們隻好要他們舉出一個主旨的例證。如果他們之中有人能說出:隻靠可能會卞的雨滴,青草是不會滋長的;或者,隻靠可能有的儲蓄,一個人的存款賬目是不會增加的。這樣我們就知道他們真的抓到主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