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說另一件事,接下來再說另一件事。一個論述是從某處開始,經過某處,再到達某處的。那是思想的演變移轉。可能開始時就是結論,然後再慢慢地將理由說出來。也可能是先說出證據與理由,再帶引你達到結論。

當然,這裏還是相同的道理:除非你知道怎麼運用,否則線索對你來說是毫無用處的。當你看到某個論述時,你要去重新整理。雖然有過一些失望的經驗,我們仍然相信,人類頭腦看到論述時之敏[gǎn],一如眼睛看到色彩時的反應。(當然,也可能有人是“論述盲”的!)但是如果眼睛沒有張開,就看不到色彩。頭腦如果沒有警覺,就無法察覺論述出現在哪裏了。

許多人認為他們知道如何閱讀,因為他們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但是他們經常在錯誤的地方暫停,慢慢閱讀。他們會為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而暫停,卻不會為了感到困擾的句子而暫停。事實上,在閱讀非當代作品時,這是最大的障礙。一本古代的作品包含的內容有時很令人感到新奇,因為它們與我們熟知的生活不同。但是當你想要在閱讀中獲得理解時,你要追尋的就不是那種新奇的感覺了。一方麵你會對作者本身,或對他的語言,或他使用的文字感興趣,另一方麵,你想要了解的是他的思想。就因為有這些原因,我們所討論的規則是要幫助你理解一本書,而不是滿足你的好奇心。

※ 找出主旨

假設你已經找到了重要的句子,接下來就是第六個規則的另一個,要求了。你必須找出每個句子所包含的主旨。這是你必須知道句子在說什麼的另一種說法。當你發現一段話裏所使用的文字的意義時,你就和作者找到了共識。同樣的,詮釋過組成句子的每個字,特別是關鍵字之後,你就會發現主旨。

再說一遍,除非你懂一點文法,否則沒法做好這件事。你要知道形容詞與副詞的用法,而動詞相對於名詞的作用是什麼,一些修飾性的文字與子句,如何就它們所修飾的字句加以限製或擴大等等。理想上,你可以根據語句結構的規則,分析整個句子。不過你用不著很正式地去做這件事。雖然現在學校中並不太重視文法教學,但我們還是假設你已經懂一點文法了。我們不能相信你不懂這回事,不過在閱讀的領域中,可能你會因為缺少練習而覺得生疏。

在找出文字所表達的意思與句子所闡述的主旨之間,隻有兩個不同之處。一個是後者所牽涉的內容比較多。就像你要用周邊的其他字來解釋一個特殊的字一樣,你也要借助前後相關的句子來了解那個問題句。在兩種情況中,都是從你了解的部分,進展到逐漸了解你原來不懂的部分。

另一個不同是,複雜的句子通常要說明的不隻一個主旨。除非你能分析出所有不同,或相關的主旨,否則你還是沒有辦法完全詮釋一個重要的句子。要熟練地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常常練習。試著在本書中找出一些複雜的句子,用你自己的話將其中的主旨寫出來。列出號碼,找出其間的相關性。

“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要求你針對作者所寫的某個句子作解釋,而你隻會重複他的話,或在前後順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變,你最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這句話。理想上,你應該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語說出同樣的意義。當然,這個理想的精確度又可以分成許多程度。但是如果你無法放下作者所使用的字句,那表示他所傳給你的,隻是這個“字”,而不是他的“思想或知識”。你知道的隻是他的用字,而不是他的思想。他想要跟你溝通的是知識,而你獲得的隻是一些文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