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論述時,會使用一些字眼把相關的陳述聯係起來,像是:“如果”真是如此,“那麼”就會那樣。或“因為”如此,“所以”那樣。或“根據”這個論述,那就會如此這般。在本書較前麵的章節中,也出現這種前後因果相關的句子。因為對我們這些離開學校的人來說,我們了解到,如果我們還想要繼續學習與發現,就必須知道如何能讓一本書教導我們。在那樣的情況中,“如果”我們想要繼續學習,“那麼”我們就要知道如何從書中,從一個不在我們身邊的老師那兒學習。

一個論述總是一套或一連串的敘述,提供某個結論的根據或理由。因此,在說明論點時,必須要用到一段文字,或至少一些相關的句子來闡述。一開始可能不會先說論點的前提或原則,但那卻是結論的來源。如果這個論述成立,那麼結論一定是從前提中推演出來的。不過這麼說也並不表示這個結論就一定真實,因為可能有某個或所有的前提假設都是錯的。

我們說明這些規則的順序,都是有文法與邏輯的根據的。我們從共識談到主旨,再談到論點,表達的方法是從字(與詞)到一個句子,再到一連串的句子(或段落)來作說明。我們從最簡單的組合談到複雜的組合。當然,一本書含有意義的最小單位就是“字”。但是如果說一本書就是一連串字的組合,沒有錯,卻並不恰當。書中也經常把一組組的字,或是一組組的句子來當單位。一個主動的讀者,不隻會注意到字,也會注意到句子與段落。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發現一個作者的共識、主旨與論點。

我們把分析閱讀談到這裏時—目的是在詮釋作者的意圖—似乎和第一個階段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掌握結構大綱。我們原先從將一本書當作是個整體,談到書中的主要部分,再談到次要的部分。不過你可能也猜得到,這兩種方法會有交集點。書中的主要部分,與主要的段落都包含了許多主旨,通常還有許多論點。如果你繼續將一本書細分成許多部分,最後你會說:“在這一部分,導引出來了下麵這些重點。”現在,每一個重點都像是主旨,而其中有一些主旨可能還組成一個論述。

因此,這兩個過程,掌握大綱與詮釋意圖,在主旨與論述的層次中互相交集了。你將一本書的各個部分細分出來,就可以找出主旨與論述。然後你再仔細分析一個論述由哪些主旨,甚至詞義而構成。等這兩個步驟你都完成時,就可以說是真的了解一本書的內容了。

※ 句子與主旨

我們已經提到,在這一章裏,我們還會討論與這個規則有關的其他的事。就像關於字與共識的問題一樣,我們也要談語言與思想的關係。句子與段落是文法的單位、語言的單位。主旨與論述是邏輯的單位,也就是思想與知識的單位。

我們在這裏要麵對的問題,跟上一章要麵對的問題很相似。因為語言並不是詮釋思想最完美的媒介;因為一個字可以有許多意義,而不隻一個字也可能代表同一種的意義,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作者的用語與專業術語之間的關係有多複雜了。一個字可能代表多重的意思,一個意思也可能以許多字來代表。

數學家將一件上好的外套上的紐扣與紐扣洞之間,比喻成一對一的關係。每一個紐扣有一個適合的紐扣洞,每一個紐扣洞也有一個適合的紐扣。不過,重點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