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為練習分析閱讀而引發你的興趣,你可以利用這種閱讀多讀一點和這些主題相關的書。在閱讀這些書時,你會獲得更多的好處,因為你是在閱讀的經驗中,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而去找這些書的。文法與邏輯學,是架構以上這些規則的基礎,如果你想研究這兩門學問,必須實際運用才有用。
你也可能並不想再研究下去。就算你不想,隻要你肯花一點精神,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找出重要的關鍵字,確認每個字不同意義的轉換,並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你對一本書的理解力就會大大增加了。很少有一些習慣上的小小改變,會產生如此宏大的效果。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書的世界與生意的世界一樣,不但要懂得達成共識,還要懂得提案。買方或賣方的提案是一種計劃、一種報價或承諾。在誠實的交易中,一個人提案,就是聲明他準備依照某種模式來做事的意圖。成功的談判協商,除了需要誠實外,提案還要清楚,有吸引力。這樣交易的雙方才能夠達成共識。
書裏的提案,也就是主旨,也是一種聲明。那是作者在表達他對某件事的判斷。他斷言某件他認為是真的事,或否定某件他判斷是假的事。他堅持這個或那個是事實。這樣的提案,是一種知識的聲明,而不是意圖的聲明。作者的意圖可能在前言的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了。就一部論說性的作品來說,通常他會承諾要指導我們做某件事。為了確定他有沒有遵守這些承諾,我們就一定要找出他的主旨(propositions)才行。
一般來說,閱讀的過程與商業上的過程正好相反。商人通常是在找出提案是什麼後,才會達成共識。但是讀者卻要先與作者達成共識,才能明白作者的主旨是什麼,以及他所聲明的是什麼樣的判斷。這也是為什麼分析閱讀的第五個規則會與文字及詞義有關,而第六個,也就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與句子及提案有關的規則。
第七個規則與第六個規則是息息相關的。一位作者可能借著事件、事實或知識,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常我們也是抱著對作者的信任感來閱讀的。但是除非我們對作者的個性極端感興趣,否則隻是知道他的觀點並不能滿足我們。作者的主旨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持,就隻是在抒發個人想法罷了。如果是這本書、這個主題讓我們感興趣,而不是作者本身,那麼我們不隻想要知道作者的主張是什麼,還想知道為什麼他認為我們該被說服,以接受這樣的觀點。
因此,第七個規則與各種論述(arguments)有關。一種說法總是受到許多理由、許多方法的支持。有時候我們可以強力主張真實,有時候則頂多談談某件事的可能。但不論哪種論點都要包含一些用某種方式表達的陳述。“因為”那樣,所以會說這樣。“因為”這兩個字就代表了一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