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第三個規則,可以有一套運用的公式。這個公式是可以通用的。根據第二個規則,我們可以說出這本書的內容是如此這般。做完這件事之後,我們可以依照第三個規則,將內容大綱排列如下:(1)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二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你可能會反對這樣列大綱。照這樣閱讀豈不是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才能讀完一本書了?當然,這隻是一個公式而已。這個規則看起來似乎要你去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但事實上,一個優秀的閱讀者會習慣性地這麼做,而且輕而易舉。他可能不會全部寫出來,在閱讀時也不會在口頭上說出來。但是如果你問他這本書的整體架構時,他就會寫出一些東西來,而大概就跟我們所說的公式差不多。
“大概”這兩個字可以舒解一下你的焦慮。一個好的規則總是會將最完美的表現形容出來。但一個人可以做一個藝術家,卻不必做個理想的藝術家。如果他大概可以依照這個規則,就會是個很好的練習者了。我們所說明的規則是個理想的標準。如果你能作出一個草稿來,跟這裏所要求的很類似,就該感到滿足了。
就算你已經很熟練閱讀技巧了,你也不一定讀每本書都要用上同樣的力氣。你會發現在某些書上運用這些技巧是個浪費。就是最優秀的閱讀者也隻會選少數相關的幾本書,依照這個規則的要求做出近似的大綱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一本書的架構有個粗淺的了解已經很滿意了。你所做的大綱與規則相近的程度,是隨你想讀的書的特質而變化的。但是不管千變萬化,規則本身還是沒有變。不論你是完全照做,或是隻掌握一個形式,你都得了解要如何跟著規則走才行。
你要了解,影響你執行這個規則的程度的因素,不光是時間和力氣而已。你的生命是有限的,終有一死。一本書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就算不死,也跟所有人造的東西一樣是不完美的。因為沒有一本書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為任何一本書寫出一個完美的綱要。你隻要盡力而為就行了。畢竟,這個規則並沒有要你將作者沒有放進去的東西加在裏麵。你的大綱是關於作品本身的綱要,而不是這本書要談的主題的綱要。或許某個主題的綱要可以無限延伸,但那卻不是你要為這本書寫的綱要—你所寫的綱要對這個主題多少有點規範。不過,你可不要覺得我們在鼓勵你偷懶。因為就算你真想跟隨這個規則,也還是不可能奮戰到底的。
用一個公式將一本書各個部分的秩序與關係整理出來,是非常艱難的。如果舉幾個實例來說明,或許會覺得容易些,不過,要舉例來說明這個規則,還是比舉例說明另一個抓出重點摘要的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