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的狀況也類似。曆史學家的說法跟科學家、哲學家也不相同。曆史學家論證的方式不同,說明事實的方式也不一樣。何況典型的曆史書都是以說故事的形態出現。不管說的是事實或小說,說故事就是說故事。曆史學家的文詞必須要優美動人,也就是說他要遵守說一個好故事的規則。因此,無論洛克的《論人類悟性》或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有多傑出偉大,卻都不是很好的故事書。

你可能會抗議我們對書籍的分類談得太瑣碎了,至少,對一個還沒開始讀的人來說太多了。這些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為了要消除你的抗議,我們要請你想一件事情。如果你走進一間教室,老師正在講課或指導學生,你會很快地發現這間教室是在上曆史、科學或哲學課。這跟老師講課的方式有關,他使用的詞句,討論的方式,提出的問題,期望學生作出的答案,都會表現出他隸屬的是哪個學科。如果你想繼續很明白地聽下去,先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簡單來說,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個老師都知道這一點。因為課程與教法的不同,哲學老師會覺得以前沒有被其他哲學老師教過的學生比較好教,而科學老師卻會希望學生已經被其他科學老師有所訓練過。諸如此類。

就像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樣,不同的課程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生對老師的教法,多少要有一些相對的回應。書本與閱讀者之間的關係,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相同的。因此,既然書本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每一本書的封麵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一本書出現在你麵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知道掌握一本書的架構是絕對需要的,這能帶引你發現閱讀任何一本書的第二及第三個規則。我們說的是“任何一本書”。這些規則適用於詩集,也適用於科學書籍,或任何一種論說性作品。當然,根據書本的不同,這些規則在應用時會各不相同。一本小說和一本政治論述的書,整體結構不同,組成的篇章不同,次序也不同。但是,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否則這本書會顯得亂七八糟,根本沒法閱讀。而爛書就是如此。

我們會盡量簡單地敘述這兩個規則。然後我們會加以說明及解釋。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這就是說你要盡量簡短地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是什麼。說出整本書在幹什麼,跟說出這本書是什麼類型是不同的(這在規則一已經說明過了)。“幹什麼”這個字眼可能會引起誤解。從某一方麵來說,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幹什麼”的主題,整本書就是針對這個主題而展開。如果你知道了,就明白了這是什麼樣的書。但“幹什麼”還有另一個層麵的意思,就是更口語化的意義。我們會問一個人是幹什麼的,他想做什麼等等。所以,我們也可以揣測一個作者想要幹什麼,想要做什麼。找出一本書在幹什麼,也就是在發現這本書的主題或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