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是一個藝術作品。(我們又要提醒你了,不要將“藝術”想得太狹隘。我們不想、也不隻是在強調“純藝術”。一本書是一個有特別技巧的人所做的成品,他創作的就是書,而其中一本我們正在這裏受益。)就一本書就是一件藝術品的立場來說,書除了要外觀的精致之外,相對應地,還要有更接近完美、更具有滲透力的整體內容。這個道理適用於音樂或美術,小說或戲劇,傳遞知識的書當然也不例外。
對於“整體內容”這件事,光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了解才行。隻有一個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麼。(如果你要說的話太多,表示你還沒有將整體的內容看清楚,而隻是看到了多樣的內容。)不要滿足於“感覺上的整體”,自己卻說不出口。如果一個閱讀者說:“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麼,但是我說不出來。”應該是連自己也騙不過的。
第三個規則可以說成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這個規則的理由很明顯。如果一個藝術作品絕對簡單,當然可能沒有任何組成部分。但這從來就不可能存在。人類所知的物質,或人類的產品中,沒有一樣是絕對簡單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複雜的組合體。當你看一個整體組成複雜的東西的時候,如果隻看出它“怎樣呈現一體”的麵貌,那是還沒有掌握精髓,你還必須要明白它“怎樣呈現多個”的麵貌—但不是各自為政,互不相幹的“多個”,而是互相融合成有機體的“多個”。如果組成的各個部分之間沒有有機的關聯,一定不會形成一個整體。說得嚴格一點,根本不會有整體,隻是一個集合體而已。
這就像是一堆磚頭,跟一棟由磚頭建造起來的房子是有區別的。而一棟單一的房子,與一整組的房子也不相同。一本書就像一棟單一的房子。那是一棟大廈,擁有許多房間,每層樓也都有房間,有不同的尺寸與形狀,不同的外觀,不同的用途。這些房間是獨立的,分離的。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架構與裝湟設計,但卻不是完全獨立與分離的。這些房間是用門、拱門、走廊、樓梯串連起來的,也就是建築師所謂的“動線"(traffic pattern)架構。因為這些架構是彼此連結的,因此每個部分在整體的使用功能上都要貢獻出一己的力量。否則,這棟房子便是不適於居住的。
這樣的比喻簡直是接近完美了。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就像我們r看到的,每個單一部分有自己的室內架構,裝湟的方式也可能跟其他部分不同。但是卻一定要跟其他部分連接起來—這是與功能相關—否則這個部分便無法對整體的智能架構作出任何貢獻了。
就像一棟房子多少可以居住一樣,一本書多少也可以閱讀一下。可讀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的整體架構。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雖然他們通常比一些差一點的書要複雜一些,但他們的複雜也是一種單純,因為他們的各個部分都組織得更完善,也更統一。
這也是為什麼最好的書,也是可讀性最高的書的理由之一。比較次級的作品,在閱讀時真的會有一些比較多的困擾。但是要讀好這些書—就它們原本所值得的程度讀好—你就要從中找出它們的規劃,當初如果這些作者自己把規劃弄得更清楚一些,這些書都可能再更好一些。但隻要大致還可以,隻要內容不僅是集合體,還夠得上是某種程度的整體組合,那其中就必然有一個架構規劃,而你一定要找出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