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傍晚,團九郎化為一名雲遊四海的行腳僧人,跨過了寺廟的山門──正巧,因為小沙彌突然不見蹤影,弁兆邊喃喃碎念著邊準備酒食,無暇多顧。

跨過山門的這位雲遊僧,身高丈六有餘,筋骨隆隆,手足似古木,兩眼洞明如火,雙頰宛若巨岩;鼻孔呼氣足以起風,雙唇則似麻繩般粗糙──他走進寺裏的廚房,立於弁兆眼前,用那宛如破鍾的大嗓門吼起──問道:

“噇酒糟醉漢 也敢食佛法乎?”

於是弁兆放下手中的酒瓶,運起丹田的力道,大喝一聲以對。

雲遊僧又緩緩將上半身靠上圍爐,用左手拉起右袖,伸出健壯的右臂,探入那團赤紅的火堆中——不久,他的右掌抓起一顆又大又紅的炭火,再度站起,雄立於弁兆麵前。

“噇酒糟醉漢能食佛法乎?”

雲遊僧緩緩迫近弁兆,抓著那顆燒得紅通通的炭火揮到弁兆臉前。提不起勇氣發出第二聲嗬斥的弁兆,臉色慘白,哆嗦著往後倒退。

“這掠虛頭漢 !”

雲遊僧一躍向前,正要將那燒紅的炭火塞進弁兆的口中時,弁兆竟宛若飛鳥似地翻身,就這樣追風逐電般地逃離了禪寺──此後,再沒有見過他。

團九郎──也就是這位人稱“吞火和尚”的雲遊僧就這樣成了這間寺廟的住持。心念見性成佛,入於坐禪三昧的他毫不懈怠,夜深人靜時,更是經常一刀一刀地雕刻佛像,享受無人打擾的寂靜。

村裏有個叫作久次的搗蛋鬼,覺得這位新來的僧人整天坐禪十分可笑,便想調戲他、使他出醜,於是,他在某個說經會的下午溜進寺院的廚房,然後在和尚的食物裏灑下砥石粉──村裏傳說,隻要吃下這東西,就會一直放屁,想停也停不下來。

這下,吞火和尚才剛張開嘴準備說法,就因腹中不停傳來的放屁欲望而十分狼狽。要是運用丹田的力道硬憋住,也隻是讓屁聲更加響亮;但要是不用力地忍耐著,下腹傳來的煎熬卻又讓自己坐立難安、心魂顛倒。

“那就先念一下經吧。”

吞火和尚強忍腹中的翻騰感,緩緩地立了起來,走了數步後,端坐於木魚前;原來他想要利用那在回蕩的大堂裏優婆塞優婆夷 合頌經文之聲,偷偷地把屁給放掉──本想先偷偷放一小波,誰知道微風一漏就覆水難收──不用說,團九郎當然無法阻止那陣強風從自己的後庭宣泄而出,響亮的風聲上達寺廟大堂那挑高的屋頂內側,翻滾波動於有凹有凸的木雕木柱間,奏出大小高低各有不同的妙響──在堂內誦經的人們,不由得因這聲響而停止念經──臭氣滿堂,大家不約而同地用袖子遮住鼻孔;第一個人站起來後,一轉眼,大家就開始爭先恐後地逃離寺廟大堂。

釋迦牟尼在開悟前也得降服心魔,正法之路必有阻礙。為了阻止自己放屁而滿心煎熬,代表自己離領會佛法真諦還有一段路要走;而在自己不慎放屁後那可謂醜態百出、忘了自己該行之事的狼狽相,更顯示出自己還未參透。若早已領悟大自在的妙訣,說到底拈花微笑與屁聲衝天的本質並無不同──在寂靜的夜晚打坐參禪的團九郎如是觀。

某個傍晚,團九郎化為一名雲遊四海的行腳僧人,跨過了寺廟的山門──正巧,因為小沙彌突然不見蹤影,弁兆邊喃喃碎念著邊準備酒食,無暇多顧。

跨過山門的這位雲遊僧,身高丈六有餘,筋骨隆隆,手足似古木,兩眼洞明如火,雙頰宛若巨岩;鼻孔呼氣足以起風,雙唇則似麻繩般粗糙──他走進寺裏的廚房,立於弁兆眼前,用那宛如破鍾的大嗓門吼起──問道:

“噇酒糟醉漢 也敢食佛法乎?”

於是弁兆放下手中的酒瓶,運起丹田的力道,大喝一聲以對。

雲遊僧又緩緩將上半身靠上圍爐,用左手拉起右袖,伸出健壯的右臂,探入那團赤紅的火堆中——不久,他的右掌抓起一顆又大又紅的炭火,再度站起,雄立於弁兆麵前。

“噇酒糟醉漢能食佛法乎?”

雲遊僧緩緩迫近弁兆,抓著那顆燒得紅通通的炭火揮到弁兆臉前。提不起勇氣發出第二聲嗬斥的弁兆,臉色慘白,哆嗦著往後倒退。

“這掠虛頭漢 !”

雲遊僧一躍向前,正要將那燒紅的炭火塞進弁兆的口中時,弁兆竟宛若飛鳥似地翻身,就這樣追風逐電般地逃離了禪寺──此後,再沒有見過他。

團九郎──也就是這位人稱“吞火和尚”的雲遊僧就這樣成了這間寺廟的住持。心念見性成佛,入於坐禪三昧的他毫不懈怠,夜深人靜時,更是經常一刀一刀地雕刻佛像,享受無人打擾的寂靜。

村裏有個叫作久次的搗蛋鬼,覺得這位新來的僧人整天坐禪十分可笑,便想調戲他、使他出醜,於是,他在某個說經會的下午溜進寺院的廚房,然後在和尚的食物裏灑下砥石粉──村裏傳說,隻要吃下這東西,就會一直放屁,想停也停不下來。

這下,吞火和尚才剛張開嘴準備說法,就因腹中不停傳來的放屁欲望而十分狼狽。要是運用丹田的力道硬憋住,也隻是讓屁聲更加響亮;但要是不用力地忍耐著,下腹傳來的煎熬卻又讓自己坐立難安、心魂顛倒。

“那就先念一下經吧。”

吞火和尚強忍腹中的翻騰感,緩緩地立了起來,走了數步後,端坐於木魚前;原來他想要利用那在回蕩的大堂裏優婆塞優婆夷 合頌經文之聲,偷偷地把屁給放掉──本想先偷偷放一小波,誰知道微風一漏就覆水難收──不用說,團九郎當然無法阻止那陣強風從自己的後庭宣泄而出,響亮的風聲上達寺廟大堂那挑高的屋頂內側,翻滾波動於有凹有凸的木雕木柱間,奏出大小高低各有不同的妙響──在堂內誦經的人們,不由得因這聲響而停止念經──臭氣滿堂,大家不約而同地用袖子遮住鼻孔;第一個人站起來後,一轉眼,大家就開始爭先恐後地逃離寺廟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