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次嚴重的衝擊,例如跟某同事大吵大鬧起來,對你的專業形象和信心會有無形的壞影響,因為這顯示了你對控製人事問題有欠成熟。
該怎樣去補救呢?以下是一個比較普遍的例子。你與某同事在某事上持不同意見,又互不相讓,以致言語上有衝突,你自問是因為過分坦白。而你最失敗的一點是,曾列寫了過去三個月來,這位同事做過的所有錯事。如今,你感到後悔不已,希望扭轉壞情況,並願意向對方道歉,可是,同事似乎仍處於極度失望和苦惱當中,叫你歉疚更深。
其實,最佳和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他簡單地道歉:“對不起,我實在有點過分,我保證不會有下一次。”
要是你重提舊事,企圖狡辯些什麼,隻會惹來另一次衝突,同時,顯得你缺乏誠意,人家日後再也不會相信你了。記著,你的目標是將關係緩和下來,與同事化敵為友。所以,最好靜待對方心情好轉或平和些時,正式提出道歉。
所謂冤家路窄,你的死對頭,或者曾經結怨者,被調派到你部門來,且和你工作關係密切。事實既然擺在眼前,你必須好好處理之。
要你忘記怨恨,是不可能的事。但有幾項原則,是有必要遵守的。
首先,無論那一次結怨誰是誰非,也不要介入工作的討論範圍裏,從此隻字不提,以免雙方公私不分。要是對方先觸及瘡疤,請你平心靜氣,緊盯著他道:“我不會記著過去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在工作時間內,避免影響自己的情緒。”
其次,擺出大公無私之態。或許你過去與搭檔工作,一切講默契、講信賴,但對這位新同事,就必須事事講清楚,以免有所誤解,導致不愉快事件,或心病愈重。例如交代一件任務,必須清楚指出任務的目標、完成日期和報告書的規劃等,切莫想當然。
輕易不要得罪人
保持與同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不需要凡事都要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架勢,相互之間事事較真兒,不苟言笑,彼此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事實上,搞好同事關係,避免“得罪人”情況的發生,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還應隨機應變,應付自如。一般說來,同事大都是年齡相當、資曆相近的人,盡管脾氣性格多有差異,但總有很多地方還是“談得來”的。在工作上應該求同存異,融洽關係,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同事之間如果幹的是同樣的工作,那麼相互之間應多多交談、商量,共同製定工作方法、步驟,有了問題及時交換意見等是十分重要的,這是融洽關係、避免互相得罪的重要方法。即使分工不同,但屬一個公司的同事,也應多多來往,互相支持。我們覺得,在實際工作中同事之間的相互“得罪”,往往是由於相互不了解以致產生誤會,而誤會出現以後又不及時消除,過於堅持自己的“尊嚴”,不願使自己去“傷心”所造成的。曾經有這樣一個例子,在某一公司的一次會議上,財務主管王某對自己的同事生產主管張某發言中的有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王某比張某年輕幾歲,但他是本著向同事學習的目的來說這番話的,言辭雖然有些激烈,但態度還是誠懇的。但王某的話卻引起了張某的誤解,在他看來,這是王某有意找茬尋事,同自己過不去,因此在會上他來了個“沉默是金”,對王某“商榷”式的發言未置一詞,會下也未再交換意見。而王某看到張某的態度,則以為他仗著自己資格老,擺架子,賣關子,看不起人,不講道德,等等。二人別別扭扭了很長時間,直到最後由他們上司出麵才基本解決了問題。
其實,如果王某和張某其中有一人大度一些,誠心誠意地解釋一番,哪怕隨意地開幾句玩笑,幽默一下,問題可能就要簡單得多,結果可能也會好得多。但由於兩人誰也不願意“屈就”,誰也不願放下“架子”,誰也不諳熟“交際”的招數,出現“得罪”局麵就是自然的了。
同事之間應多理解,多從工作上著想,心胸放寬一些,多來往,多交談,還很有必要學會一些交際的手段和方法。在交際中還應注意如下幾點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