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難》篇中曾對龍作了如下描述:龍的性情非常柔順,人們可以和它親近,甚至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坐騎。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塊長約尺許的逆鱗,如果有人觸摸了它,那麼它必然會發怒,以致傷人致死。
其實,豈止龍有自己的忌諱之點,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忌諱,也就是常說的“短處”。魯迅筆下所描繪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人物,他們雖然性格各異,但在他們身上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有一處最怕人觸動的“短處”。
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說他頭上的疤,誰要是犯了這個忌諱,他準會去找人家拚命,小D就曾為此領教過他的拳腳。孔乙己最怕人揭他的短,若有人說他便漲紅了臉,強詞奪理、竭力爭辯。祥林嫂的忌諱是她曾嫁過兩個男人,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負擔和麵子上最大的恥辱,她捐過了門檻後,本以為自己變成了幹淨女人,動手去拿供品,但四嬸大喊一聲,使她舊病複發,精神崩潰了。
人們之所以有忌諱,怕別人揭自己的短處,說到底是自尊心問題,怕臉麵上過不去。所以,你若想獲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觸動他們的短處。
古代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叫魚子的人,生性古怪,對人尖酸刻薄,總好揭人短處並以此為樂事。有一天,朋友們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個叫吳醜的因老婆管得太嚴厲而不敢多喝。魚子便吵吵嚷嚷地說:“你們知道吳醜為什麼不敢吃酒嗎?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嚴了,有一次,吳醜喝醉了酒,還被老婆打了幾個耳光呢!”吳醜被魚子當眾揭了短處,惱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歡而散。
生活中像魚子這樣的不乏其人,他們似乎認為,隻有揭了別人的“短”,才足以證明自己的“長”,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孰知這樣的結果隻能使人們對他們避而遠之。
大凡具有一定修養、品德高尚的人是從不揭人之短的,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比比皆是。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曾做過唐朝檢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逢朋友中間有人說他人的壞話時,他從不跟著摻和,而且還說:“這都是大家亂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然後再說一番他人的好處。像程皓這樣的人能不贏得他人的好感嗎?人們肯定會願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人們對於自己的忌諱,通常極為敏感。由於心理作怪,往往把別人的無意當成有意,把無關的事主動與自己相聯係。有時,你隨口談一點什麼事,也很可能被視為對他的挖苦和諷刺,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因此,我們不僅應避免談論別人的忌諱之點,同時也應注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之點相關聯的事物,以免造成對方的誤會,以致使他的自尊心受到無謂的傷害。
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當過紅巾軍,被官家稱作“紅巾賊”。所以,朱元璋對“賊”字和與“賊”同音的“則”字最敏感,也最忌諱。一次,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了《謝增俸表》,呈送朱元璋,上有“上則垂憲”一句話;還有位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寫了《賀萬壽表》,上麵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話。這些本來都是吹捧朱元璋的諂詞,無非說他可作後世的楷模。不料朱元璋因對“則”字過敏,見到“則”字,便以為別人在罵他為“賊”,於是竟把這兩位都殺掉了。自然,朱元璋的所作所為有些過於敏感,但是它所留下的教訓卻是深遠的。
俗話說:“當著矮子不說短話”。對於個頭低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與矮小相聯係的話語,免得他因多心而傷心。
對於犯過罪、判過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監獄”、“罪犯”等與他的忌諱相關聯之事。否則,他會認為你在指桑罵槐。
孟子說:“恭者不悔人,儉者不奪人。”荀子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古人的話語非常值得記取。
人生在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長,較人之短,則會目中無人;若以我之短,較人之長,則會失去自信。這是人際交往中尤要注意的一點。事實上,明確了不揭人短的要義,我們往往能左右逢源,人情練達。
說違心話,做違心事
許多時候,我們在做著自己並不想做的事,說著自己並不想說的話,甚至還很認真。因為懾於壓力、屈於禮儀、局於製度、限於條件,我們進了不想進的門,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禮,笑了不想笑的笑……都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