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禍從口出(1)(1 / 3)

自己不說後悔的話

語言可以修飾一個人的外表,一開口說話就必須很注意才行。古人有教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身為一個現代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說話,一定要非常小心才能避免闖禍。

從說話所使用的詞彙及內容,就可以了解這個人的性格。古人多主張少開口說話,所以有“沉默是金”的諺語。

但好朋友之間的秉燭夜談就不能說是長舌,這時就可以天南地北隨興地聊,不必擔心引起他人的不快。

“沉默是金”之類的格言或諺語,並不是要告誡大家不要說話,而是希望大家不要不知節製地任意發表意見。所謂“禍從口出”,乃是指朋友之間一旦關係變得親密就容易口不擇言。而每個人的情緒都是隨時在變的,當心情不好時、身體不舒服時、有煩惱時、心中有所顧慮時,這時的行為表現都與平時不同。因此,即使是對於親密的朋友,也要正確地使用詞彙及注意禮儀。

有些人表麵看起來很博學多才的樣子,即使對於自己一知半解的事,他也滔滔不絕地表示自己的意見。但實際上他是個半吊子,那些舌燦蓮花的功夫隻能唬唬剛見麵的人,深入交往後就會讓人感到厭煩。這是因為這樣的人所提出的都隻是自己主觀的個人見識,並沒有客觀的事例及數據,談來談去,都隻有同樣一些事。

還有些人喜歡辯白,辯白往往是因為不想為過去說過的話負責。朋友之間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它不會成為過去時,而是現在時或未來時。絮絮叨叨地辯白隻是規避責任或拖泥帶水、魯莽、不加反省的性格所致。如果對方是個不肯坦誠麵對過錯,總是不肯以積極的態度麵對問題的人,那就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另外還有一項要注意的是詞彙的使用。對於年長者、身份地位高的人或是同輩、同年齡、沒有利害關係的人,最初使用的詞彙,即使日後愈來愈親密也不可有所改變,而粗暴、低俗的詞彙絕對不可使用。如果讓對方覺得自己說話不誠懇,交往就很難細水長流。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很容易會因為環境或立場的改變而動搖,最好不要說讓自己後悔的話。

刀隻有一刃,舌卻有百刃

說話是人的天賦本能,但良好的談吐卻要靠後天的練習。說話,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門藝術。言語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種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善於說話,小則可以歡樂,大則可以興國。雖然每個人都知道說話,但話說得好的人卻不多,說話並不見得比寫文章容易,文章寫好了可以修改,而一句話說出來了,要想修改是比較困難的。正所謂“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就是這個意思。

有一則流傳已久的笑話,說的是一位工會主席召集五個委員開會。開會的時間早已過了,可是隻來了三個人。他歎氣說道:“唉,該來的沒有來!”有個委員聽了這話覺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該來的人?於是這個委員悄悄地走了。工會主席見狀,又歎道:“唉,不該走的走了!”剩下的兩個委員聽主席這麼說,誤認為他倆是該走而沒有走的人,於是一氣之下全走了。可見,隻因為說話不妥當,非但會議沒開成,而且還得罪了人。工會主席用舌頭給對方心裏留下的陰影,恐怕短時間內難以抹去。

字為文章之衣冠,言語為個人學問品格的衣冠。有許多人衣貌堂堂,看上去高貴華麗,但是不開口還可以,一開口則滿口粗俗俚言,使人聽了非常不愉快,對其僅存的一點點敬慕之心,也立馬全部消失,這種情形並不少見。可惜的是有些人並非學問品格不好,不過一時大意,自己不知道改正自己。俏皮而不高雅的粗俗俚言,人們初聽時覺得新鮮有趣,偶或學著說說,積久便成習慣,結果是隨口而出。那些話試想在社交場上給人聽見了,會產生怎樣的反感呢?不習慣說這種話的人,聽到時會覺得難堪的。

說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訣竅,一個人隻有掌握這種訣竅,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才能獲得成就。在說話的時候要認清對方,顧慮別人的感受,坦白直率,細心謹慎。宜常常談話,但每次不可太長,說話的時候不可唯我獨尊。中外古今的政治家、軍事家,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要移花接木,而且應落地生根。因為你老是說空話、放空炮,時間久了,你的話就再也沒人聽了,那麼你也就失去了叩開成功之門的機會。切記“刀隻有一刃,舌卻有百刃”。舌頭捅的婁子,用手是填不平的!

不揭別人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