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工商聯工作的意見》(中發[2010]16號)就加強和改進工商聯工作提出了一係列新的重要觀點、政策和舉措,在工商聯發展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我們要借助中央16號文件頒布的東風,借助“十二五”規劃開局的大好時機,不斷推進工商聯事業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一、進一步深化對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認識,切實增強做好工商聯工作、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麵臨難得曆史機遇,也麵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國發展機遇大於挑戰的基本麵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的主要矛盾並沒有變。這是中央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也是對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清醒認識。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解決前進道路上各種矛盾和問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是適應發展大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必由之路。全區各級工商聯幹部和廣大非公有製經濟人士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對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戰略判斷,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我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道路上麵臨的機遇和挑戰,自覺把思想行動統一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努力為我區“十二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再作新貢獻。
當前,對於非公有製經濟來講,搶抓機遇,就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誰率先積極穩妥轉變了發展方式,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先機,就能夠在競爭中“棋高一著”。一部世界近代經濟史,就是一部經濟發展方式更新史。從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看,多數企業都有一個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的階段。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區非公有製企業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人才緊缺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彙率變動、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多重壓力,又麵臨著調整產業結構和加強質量安全管理、加大節能減排投入等嚴峻考驗,轉變發展方式壓力重重。但轉變發展方式是必由之路,非走不可,繼續停留在舊的發展方式上,守著老模式、老產品、老技術、老市場,隻能是坐等衰落。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延伸產業鏈,真正形成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各級工商聯要切實發揮職能作用,想方設法搭建各種平台,暢通各級黨委、政府與非公有製經濟人士的聯係,及時把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傳遞給非公有製經濟人士,把他們的合理訴求反映給黨委、政府。要積極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服務工作,抓大扶小,努力引導廣大非公有製企業進一步準確把握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大勢,緊扣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牢牢抓住國家實施第二輪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牢牢抓住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大批量、大規模集中實施帶來的機遇,開拓進取,積極作為,做強做大企業,實現新的發展。
二、認真組織,切實抓好中發16號文件精神的學習貫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工商聯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工商聯的性質、基本特征、工作對象、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職能作用等一係列重大問題,是工商聯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行動指南。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級工商聯要把學習貫徹《意見》作為首要任務,努力在吃透精神、掌握實質、領會要求上下工夫,真正把思想認識統一到《意見》精神上來。
(一)深刻領會工商聯的性質定位。工商聯的性質與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緊密相關。深刻理解工商聯的性質,有利於準確把握工商聯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工商聯成立近60年來,其性質在表述上有三次較大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工商聯主要由原私營工商業者組成,重點是做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定性為是我們黨進行統一戰線工作的一個重要的人民團體。1991年,中央頒發15號文件時,我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已經有了較大發展,工商聯的任務主要是做非公有製經濟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定性為黨領導下的以統戰性為主,兼有經濟性、民間性的人民團體和民間商會,是政府管理非公有製經濟的助手、黨和政府聯係非公有製經濟人士的橋梁和紐帶。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之後的近20年裏,我國非公有製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非公有製經濟人士等新的社會階層也逐漸形成,在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日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意見》對工商聯性質的表述作了進一步明確,提出工商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非公有製企業和非公有製經濟人士為主體的人民團體和商會組織,是黨和政府聯係非公有製經濟人士的橋梁紐帶,是政府管理和服務非公有製經濟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