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要教育群眾自覺維護民族和地區形象(1 / 3)

今天,我們在固原市召開全區民族團結示範單位暨“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現場會,總結交流兩個“創建”活動的經驗做法,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幾天來,大家現場觀摩了各地民族團結示範單位和“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的示範點,相信會有很多收獲。借此機會,我講三點意見。

第一,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的問題。民族關係始終是我國至關重要的政治和社會關係。60多年來,在黨和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斷鞏固發展,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實現曆史性飛躍,少數民族的麵貌、民族關係的麵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各民族團結互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相互融合,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主流,成為我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勝利前進的重要保證。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指引下,我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欣欣向榮,成為全國民族團結的光輝典範。中央領導曾經強調指出:“寧夏各民族大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一個縮影,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是黨的民族政策優越性和生命力的有力印證。”寧夏是少數民族自治區,民族團結始終是我們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區正處在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緊緊抓住第二輪西部大開發的寶貴機會,進一步推進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需要全區各族群眾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團結進步的大好局麵。

首先,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民族意識。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每一個民族都是這個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員。講任務,是56個民族共同的任務;講成績,是56個民族共同的成績;講困難,是56個民族共同的困難;講前途,是56個民族共同的前途;講形象,是56個民族共同的形象。56個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每一個民族的榮辱興衰都關係著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我區是以回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從曆史上來講,回族基本是以來自域內域外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為主,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種民族成份而逐漸形成的。因而可以說,回族族源在種族、民族成份的構成上是一種“多元一體”的結合,同中華民族一樣,“多元”體現了多樣性,“一體”體現了統一性、整體性。所以說,沒有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中國回族的形成與發展。同時,回族也在千百年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同中國各民族一道為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愛國、愛中華,是中國56個民族的優良傳統,應當繼續弘揚和不斷傳承。維護民族形象,必須要維護整個中華民族的形象,也要維護本民族的形象。要維護民族形象,促進民族團結,根本的是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民族意識。一般地講,民族意識是一種客觀存在,有民族就有民族意識,民族沒有消亡,民族意識就不會消亡。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民族意識可以起積極作用,也可以起消極作用,關鍵是教育和引導。積極的民族意識就是民族自尊自立自強,珍惜和發展本民族文化,以本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貢獻為自豪,願意向其他民族學習,這樣的民族意識與中華民族意識是一致的;而消極的民族意識則表現為看不起、不尊重乃至欺侮其他民族,在曆史和文化的描述中自外於中華民族,這種民族意識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民族意識,與中華民族意識是背離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特定民族的民族意識視為消極的,人為地加以消除,這樣容易引發民族對立情緒;同時,也不能讓任何民族意識超越國家意識和中華民族意識,這樣不利於民族團結甚至會成為滋生民族矛盾的溫床。我們要通過教育和宣傳工作,多講各民族共同創建祖國大家庭,多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講在近代抵禦帝國主義侵略鬥爭中各民族共同捍衛祖國統一,多講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各民族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從而強化各族群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要持續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群眾的覺悟和認識提高了,維護中華民族形象和本民族形象的自覺性也才能不斷增強。

其次,要以宗教的和諧促進民族團結。民族與宗教是兩個不同的範疇,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是兩個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相互交織,密不可分。同一種宗教,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譬如,中國的佛教與日本、韓國和泰國的佛教就不同。再如,中國佛教就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小乘佛教,分別表現出了漢族、藏族和傣族等民族的文化特征。我看伊斯蘭教也是一樣的,準確地說,應該叫“中國的伊斯蘭教”,特別是在語言、服飾等方麵表現出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比較鮮明的。縱觀回族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可以看出,回族群眾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回族這個民族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入,對回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主要的紐帶和維係作用。回族作為社會人群中特定的集合體,屬於社會實體範疇。伊斯蘭教是社會人群的思想信仰之一,屬於社會精神文化的範疇,但二者有著密切聯係。回族是伊斯蘭教的社會載體之一,而伊斯蘭教又是回族群眾的“精神家園”,這個“精神家園”需要正確的宗教教義、宗教道德、宗教文化等來維護。

民族和宗教的關係表明,有的宗教已經滲透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意識中,宗教往往使一個民族具有凝聚力,民族又往往使一個宗教具有生命力。民族借助宗教弘揚它的個性,宗教利用民族擴大它的影響。無論是做好民族工作,還是做好宗教工作,都要求我們善於體察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的區別與聯係。教育、引導宗教界充分發揮自身積極和諧的因素,挖掘宗教教義、宗教道德、宗教文化中積極有益的東西,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比如,佛教的“五戒十善”“慈悲濟世”“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道教倡導的“慈愛和同,濟世度人”及“尊道貴德、清靜自正、道法自然、重生貴和”;伊斯蘭教倡導的“兩世吉慶、愛國是信仰的一部分”及“關心、憐憫、接濟窮人”等思想,“伊斯蘭”的含義就是“和平”“和諧”,主張“和為貴”,“修身之道在於和”;天主教倡導的“愛國是天主的誡命”及基督教倡導的“作鹽作光、榮神益人”等和天主教、基督教的“十誡”“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以及各宗教共同倡導的孝敬父母、不殺人、不淫邪、不偷盜、不妄語、不可作假證、不可貪戀財物等,都是與構建和諧社會相吻合的。要通過深入挖掘和弘揚這些符合社會進步的內容,教育引導信教群眾以及信教與不信教群眾之間互相尊重、和諧相處,為維護民族團結、推動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