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觀人絕招(2)(2 / 3)

所謂身體語言,不隻是反映的內麵狀況,還能根據回饋的構造對內麵呈現作用。”

“注視比賽是基本性的身體語言,我經常用於有鬱煩傾向的患者。所謂的憂鬱症本身,雖然有幾種其他要素,但也會發出要躲避視線的訊號。所以,為了要改變這種狀態,我就和患者對準視線。剛開始很短暫,然後逐漸地轉為解除威脅的狀態。”

“解除威脅的狀態?”

“就是他們見到了認識的人、所愛的人,或地位比他們低的人的狀態。我告訴他們,不妨和超級市場的收銀員和兒童、電影院售票員,餐廳的服務生對準視線,隻要看他們就行了,不必要一直對準視線。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他們已經完成了強化自我的第一步。”

經過多方研究,法思特得出這樣的認識,注重體態,是要獲得力量的第一步。有憂鬱症傾向的人,是不具有力量的人。當然,並非所有不具有力量的人即具有憂鬱症的傾向。但是,從憂鬱的狀態提升一步之後,或運用力量向前踏出一步之後,往後的做法也是同樣。首先強化身體語言,然後依序引起回饋的現象。於是,自我就得以強化。

從法思特與以上三位不同方麵人士的交談中,我們可以看到,身體語言對於完善自我具有積極的作用。鴨子死了嘴還硬

在公司裏,有些職員在進行某項從前沒做過的新業務時,常常表現出沒信心。這時就需要老板、經理們給予鼓勵,或給予增強信心的有關保證。

問題是,沒信心的人,往往不說自己沒信心,嘴上總說“行”。這就是俗話說的“鴨子死了嘴還硬”。作為企業領導者,怎麼才能看出你的職員在接受某項任務時,是否有信心。

按照身體語言學的解釋,人們在沒有信心去做某事的時候,他並不是就不去做那件事,而是首先尋求信心,然後再去做事;而尋求信心的心理狀態,一定會在身體動作上反映出來。因此,要看出一個人對某件事有沒有信心,對於懂得身體語言的人來說,也就不是一種困難的事了。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次接受電視采訪,被錄了相。當他自己看到電視台播出的他被采訪時的形象時,他感到很吃驚。他邊看電視邊說:“我怎麼是那麼個德性呢?你看那手,老在衣服上扯來扯去的;你看,現在又在臉上瞎摸,讓別人看了,還以為我有多動症哩。”

坐在他旁邊的他的妻子說:“你平時也不這樣呀,咋一上電視就不行了,手都變成猴爪了。”

據心理學家調查資料,絕大多數從電視上第一次看到自己形象的人,都對自己感到遺憾。主要原因,就是出現了他們平時沒有的一些不成器的小動作。

我曾問過我那位上電視的朋友:為什麼平時沒有的動作,這時會出現了?出現這些動作你當時知道不知道?”他的回答是:“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反正是人家錄相機鏡頭一過來,我就心裏有點緊張,當時還提醒過自己不要慌,結果還是慌了。至於出現的那些不該有的小動作,當時真是一點也不知道。”

其實說來也簡單,就是因為他“心裏有點緊張”,為什麼會“緊張”,就是因為他對自己在錄像機鏡頭前能不能做得好。沒有信心。因此,這些小動作,實際上反映了他缺乏信心的心理狀態。或者換個說法,他正是通過這些下意識的小動作,來尋求信心。

正如一本身體語言學書籍上所指出的,從毛毯或其他東西尋求信心和保證,不是隻有花生米漫畫集裏的林納斯或那個年紀的小孩如此。據我們觀察,雙手交疊,大拇指互搓是成人最常見的此類姿態。其他類似的還有扯頭皮、捏手掌等等。還有一種嘴內銜支筆,或嚼或吮,有時紙或紙夾也可以,以伊莉莎白醫院的詹士·艾尼博士觀察所得的另一種尋求信心的姿態是,在坐下來參加會議之前,先摸摸椅背。艾尼形容那好像是“再向自己保證一下我是參與者沒錯。”

當一個女人說到或聽到某件令她不舒服的事時,一個很常見的尋求信心的姿態是,把手緩慢而優雅地擱到喉嚨上。倘若她戴了項鏈,這個手勢就被掩飾了過去。因為那好像隻是確定一下項鏈還在脖子上。如果你問她:“你剛剛說的話,你肯定是如此嗎?”她很可能會極力向你保證她是的,但也可能就變得很有戒心而拒絕回答你。不管她是如何,都顯露了她其實並不完全相信自己所說的話。

另一種常見的“尋求信心”姿態是緊捏自己的手掌部分。男人、女人都會使用這個姿勢,不過女人尤為普遍。在一次實驗中,我們在放錄像帶時供給觀看者咖啡,企圖讓他們的手沒空。我們要看看有多少人會放下咖啡來做那個捏自己的動作。結果發現多數人先是把杯子舉到眼前,好像要把那難堪的鏡頭隔開一般。然後就放下杯子,捏起自己的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