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伊斯蘭項目研究26 年回顧(3 / 3)

第二,研究領域比較廣泛,研究陣容具備實力。從前表中清晰可見,其一,26年來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涉及民族學、宗教學、曆史學、哲學、法學、文學、語言學、民俗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眾多學科的涉足有利於回族學研究多層麵、多視角的深入開展;其二,研究隊伍以高校教師、科研人員為主,兼有部分其他行政部門、事業單位人員,既有頗具實力的老一輩研究力量,又不乏眾多中青年研究骨幹,在年齡結構上相對有利於學科發展;其三,形成了寧夏社科院、寧夏大學、西北二民院三大研究主陣地,三者在競爭中相互支持、協作與促進,此三者使寧夏回族學今後的長遠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潛力。

第三,初步形成了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這一學科發展良好體係的構架。回族古籍的廣泛收集與整理對於彌補回族學現有資料的缺乏、開拓回族學研究者的視野,拓寬回族學的研究領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26年間,寧夏少數民族古籍辦和原寧夏大學古籍所(現已撤銷)搜集和整理回族古籍資料的基礎性工作長期堅持不懈,先後進行和完成各級古籍整理項目多個,出版各類回族古籍整理成果數10部(詳見上表);與此同時,寧夏人民出版社作為出版回族伊斯蘭研究成果的主要陣地,對推進回族學的研究也始終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長期以來,前述三大主陣地的回族學研究人員往往借助已有的回族古籍整理成果,依托寧夏人民出版社這一主要出版平台,從不同角度展開自己的回族伊斯蘭研究工作。這種有利於回族學長遠、深入發展,集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於一體的學科體係構架現已初步形成,還有待於今後能夠發展成良性循環體係,即整理出版推進研究,深入研究反過來促使更加廣泛、深入及現代化手段的資料搜集與整理,在各個環節的相互促進中,回族學不斷邁向新台階。

第四,學科研究有向縱深發展的明顯趨向。從26年來各個層次的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中不難發現,無論是古籍整理項目,還是研究項目,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這一趨向。就古籍整理項目而言,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回族古籍資料的搜集範圍基本限於以紙質為載體的書籍和報刊,古籍整理項目主要集中在搜集文字資料和對重要的古代書籍進行點校和注釋方麵,產生了以《清實錄穆斯林輯錄》《中國伊斯蘭曆史報刊萃編》等為代表的一係列項目成果。進入新世紀,回族古籍整理從範圍到手段都有所進步。目前正在進行之中的國家民委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在資料收錄上分為書籍文獻、檔案文書、銘刻、口碑四大類,將搜集範圍擴展為實物、圖片、拓片乃至錄音等多種非紙質材料。此外,寧夏大學近年建成“回族曆史與文化展館”,業已搜集和展出回族服飾、生活用具、書畫、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方麵的實物資料。同樣,在搜集和整理的手段方麵,計算機和其他高科技開始引入其中,正在進行的政府委托項目《回回古代全書》已開創了將實物資料進行數據化處理的先河,國家民委重點項目“近現代期刊回族研究資料文獻數據庫”,甚至通過建立專門數據庫的手段達到資料搜集和整理的直接目的。

與此同時,回族伊斯蘭研究方麵的深度和角度也有明顯變化。一方麵,表現為邊緣化、交叉性研究逐漸增多。26年的時間裏,回族伊斯蘭項目研究逐步突破20世紀80年代對回族重大曆史事件、宗教與文學方麵的基礎性研究,漸漸趨向對回族政治、經濟、文化、語言、哲學、法律、民俗等方方麵麵涉及各個領域的廣泛研究,而且隨著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逐漸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融會交叉的變化,回族學研究的深度也得到逐步加強。從著力於國內回族研究,開始轉向對國外東幹族、國內“傣回”“藏回”“托茂回”等邊緣化回族族群的關注,近幾年林濤主持的“東幹語陝西話研究”(2004年)和丁明俊主持的“蒙藏等民族地區的伊斯蘭教研究”(2003年)就是明顯的例子。其中,“蒙藏等民族地區的伊斯蘭教研究”項目采用人類學田野調查及族群理論研究的方法,對居住在我國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蒙古穆斯林、青海祁連縣“托茂人”、青海化隆縣卡力崗伊斯蘭化的藏族穆斯林、雲南省西雙版納“帕西傣”、雲南迪慶藏化穆斯林、雲南大理“白回”、雲南新平縣“彝族”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從學術研究的視角對邊緣族群的族源和族屬關係、文化習俗認同、宗教信仰變異等情況提出了獨到見解,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們的好評,認為此項目研究是這一研究領域的新突破,具有填補空白的重要意義

。另一方麵的表現在於,現實問題研究成為回族伊斯蘭項目研究的重要著眼點。相比於20世紀80年代,回族學研究已明顯由偏重於回族曆史與文化的單純學術研究,開始轉向與現實緊密結合的實證性、現實應用性研究。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寧夏社科基金項目為例,20世紀90年代與現實有關係的項目僅有5個(參見表1、表2),主要集中於移民吊莊、社區變遷與建設方麵的研究;進入21世紀的不足6年時間裏,研究現實問題的國家社科基金回族伊斯蘭項目已有16個,寧夏社科基金回族伊斯蘭項目已有11個,占此期間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寧夏社科基金項目總數的56%(參見表3、表4),這些項目分別以幹旱典型特貧回族聚居地區生態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回族地區農業產業化、宗教發展與穆斯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穆斯林群體涉毒問題的社會控製以及穆斯林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等現實性很強的問題作為研究視角,項目研究與本民族、本地區的現實發展緊密結合,研究成果能夠為各級政府的決策谘詢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撐,從而使社科研究在實踐中發揮出更大的積極作用。

當然,由於回族學本身是一門新興學科,回族學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應當說,寧夏地區的回族學研究在整體水平、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麵還存在一些缺憾,對回族經濟、科技等方麵的研究還偏於薄弱,區位研究的優勢發揮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作為寧夏回族學研究工作者,回首26年來回族伊斯蘭項目研究成果感到自豪的同時,更感到身上所擔負的責任,我們應繼往開來,在回族學研究的廣泛領域裏不斷學習和提高,在科研實踐中不斷磨煉和成熟,為把回族學研究事業推向新的更高境界而努力!

----------

注釋

①沙明:《在第十二次全國回族學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載《回族研究》2000年第2期。

②王十儀主編,李樹江執筆:《中國回族民間文學概觀》(前言),1984年(內部交流)。

③本文所及著作凡未特別指明出版單位的均為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④由寧夏社科規劃辦所存原始資料繪製而成,以下表2、表3、表4的資料來源均同於表1。

⑤見《寧夏社科信息》2006年第1期,寧夏社科規劃辦公室主辦(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