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000年間,正式出版的國家及寧夏社科規劃項目成果主要有《中國西北地區開發與向西開放》(餘振貴、張永慶著,1992年)、《中國伊斯蘭文獻著譯提要》(“中國伊斯蘭思想文化研究”項目的中期階段性成果,餘振貴、楊懷中主編,1993年)、《移民與寧夏區域文化》(張躍東、束錫紅編,1994年)、《中國穆斯林朝覲紀實》(李學忠主編,1994年)、《〈古蘭經〉哲學思想》(楊啟辰著)、《伊斯蘭與中國文化》(楊懷中、餘振貴主編,1995年)、《中國穆斯林居民文化》(馬平、賴存理著,1995年)、《回族文學創作論》(楊繼國著,1995年)、《中國曆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餘振貴著,1996年)、《回族語言文化》(楊占武著,1996年)、《中國回族史》(邱樹森主編,1996年)、《回族人物誌》(上下兩冊本)(楊懷中副主編,1992,1997,2000年)、《中國回族伊斯蘭宗教製度概論》(勉維霖主編,1997年)、《一個回族村的當代變遷》(宋誌斌、張同基主編,1998年)、《近代伊斯蘭思潮》(張秉民著,1998年)等;其他各類項目成果主要有《伊斯蘭教與回族研究文薈(1980~1992)》(李雲橋、白世業主編,1993年)、《中國回族之最》(餘振貴主編,1998年)、《近現代回族愛國鬥爭史話》(張懷武主編,1996年)、《回回古文觀止》(吳建偉著,2000年)、《天方大化曆史》(餘振貴點校,1991年)、《中國伊斯蘭曆史報刊萃編》(第1輯)(餘振貴、楊懷中主編,1992年)、《月華·第一、二卷及總目》(餘振貴、楊懷中主編,1993年)、《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白話譯注)(餘振貴,1999年)等。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3部由寧夏學者牽頭組織全國各地回族學者共同完成的重要著作成果,分別是《中國回族大詞典》(邱樹森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中國回族大詞典》(楊惠雲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中國回族名人辭典》(丁毅民、劉寶俊主編,1995年)。
(三)“十五”以來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及已取得的成果
“十五”以來回族伊斯蘭研究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有25項(含西部項目),詳見表3。
“十五”期間寧夏社科規劃項目中,回族伊斯蘭研究方麵共23項,詳見表4。2006年立項工作正在開展,故暫未統計。
此外“十五”期間還有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西北回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進程研究”(馬明良主持,2002年)、“回族古籍整理研究”(吳建偉主持,2003年)、國家民委古籍整理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寧夏少數民族古籍辦主持);教育部規劃課題“寧夏回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培養模式研究”(曾祥嵐主持,200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委托項目“回回古代全書”(寧夏少數民族古籍辦主持),寧夏牽頭、全國回族學界通力合作項目“中國回族百科全書”以及一些院(校)級課題,如西北二民院“西北回族社區變遷與現代化研究”(束錫紅主持,2001年)、“回族婦女受教育與社會經濟關係研究”(左宏閣主持,2001年)、“寧夏城鎮郊區少數民族社區的當代變遷”(高梅主持,2001年)、“封建法律與回族問題”(李丕祺主持,2001年)、“中國回族著名經師、阿洪傳略”(楊大慶主持,2001年)、“寧夏民族旅遊業的開發和利用對策研究”(成媛主持,2001年)、“西部開發與寧夏民族關係互動問題研究”(王生華主持,2001年)、“回族曆史與文化”(丁萬錄主持,2001年)、“馬仲英研究”(丁明俊主持,2001年)、“古代回回詞曲的搜集、整理、編選、注釋、簡評”(吳建偉主持,2002年)、“東幹語陝西話研究”(林濤主持,2004年)、“西北回族藝術概論”(海金寶主持,2004年)等等。
“十五”以來已出版的項目成果主要有《近代西北回族社會組織化進程研究》(霍維洮著,2000年)、《馬福祥傳》(丁明俊著,2001年)、《回族文化透視》(趙慧著,2001年)、《中國回族金石錄》(餘振貴、雷曉靜主編,2001年)、《伊斯蘭思想與回族社會的協調發展》(謝玉傑、束錫紅、馬明良著,2002年)、《回族愛國主義傳統教育讀本》(周瑞海、馬金寶著,2002年)、《回回舊事類記》(吳建偉著,2002年)、《清真釋疑》(海正忠點校、譯注,2002年)、《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回漢民族關係》(馬宗保著,2002年)、《西北地區回族史綱》(王伏平、王永亮著,2003年)、《寧夏民族與社會發展研究》(霍維洮著,2003年)、《回族服飾文化》(陶紅等著,2003年)、《寧夏回族曆史與文化》(劉偉主編,2004年)、《伊斯蘭經濟思想與中國穆斯林社會經濟實踐》(劉天明著,2004年)、《西北回族社區現代化實踐的新探索》(束錫紅著,商務印書館,2004年)、《回族史話》(丁國勇著,2005年)、《回族對聯研究》(馬廣德著,2006年)等等。當然,還有許多項目正在研究之中,尚有待於形成最終成果。
由上可知,這26年來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在數量上呈不斷上升趨勢。20世紀80年代各級項目16個;20世紀90年代達到65個,增長了3倍;2000年至2006年的6年時間裏就已新增66個,已超過前10年的項目總數。與之相應,出版的各類項目成果也日益豐富。
二、對26年來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及其成果的概略分析
以上所及研究項目和成果隻是一手資料中所顯示的部分,難免掛一漏萬,但基本能反映出20世紀80年代至今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的發展概況。縱觀這26年來寧夏的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及其成果,不難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第一,這是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豐收的26年,產生了一批基礎性、資料性以及權威性的精品,為今後回族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總體來說,此期間在回族曆史、文化、宗教及古籍資料整理等方麵的項目研究均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其中不乏回族學界多年來有代表性的精品。在基礎資料方麵,有《西北回民起義研究資料彙編》,全書計36萬字,以曆史年代為序,對西北各地回民起義的大量史料和研究成果整理編彙,點麵結合,脈絡清晰,內容豐富,是一部研究西北回族起義史的必讀參考書;有《清實錄穆斯林資料輯錄》,共分4冊,上中下3卷,是中國回族古籍係列叢書中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資料性著作;有《中國回族大詞典》《中國回族大辭典》《中國回族名人辭典》,這3部作品各具特色,各有所長,是回族伊斯蘭曆史文化研究人員必備的權威性的工具書;此外,《伊斯蘭與中國文化》《中國回族史》《回族人物誌》等,均為寧夏老一輩回族學專家學術研究心血的結晶,是回族學研究的力鼎之作。另據寧夏社科規劃辦公室資料統計,寧夏回族伊斯蘭項目成果中,獲寧夏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寧夏曆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的達21部,占項目成果總數的1/3強,橫向比較同樣說明這些項目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分量,無疑為今後的回族學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