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伊斯蘭項目研究26 年回顧(1 / 3)

鍾銀梅

回顧和總結寧夏多年來的回族學研究,既是對回族學研究典型個案的一次檢閱,又是對回族學整體發展趨向的一種實證探討,對於促進今後回族學學科的發展多有裨益。本文利用相關部門的一手資料,對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寧夏回族伊斯蘭項目研究作了細節性梳理與回顧,基本理清了寧夏回族學發展的脈絡和趨向,較為詳細、清晰地反映出這26年來寧夏回族學研究及回族學學科發展的概貌。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數據和資料概略分析了26年來的寧夏回族伊斯蘭項目研究情況。

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26年,我國回族學研究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發展,呈現了“學科理論體係不斷完善,學術隊伍日漸壯大,研究成果豐碩薈萃,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得到了發展”

的良好勢頭,寧夏作為全國唯一的省級回族區域自治地方,在回族學研究領域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對這26年來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成果的回顧和總結,既是對回族學研究典型個案的一次檢閱,又是對回族學整體發展趨向的一種實證探討,對於促進今後回族學學科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縱觀幾十年來的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雖不乏個人研究的成果積累,但專題項目研究的開展卻是其主要途徑,可以肯定,幾十年來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及其成果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寧夏回族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脈絡。因此,本文擬定以此為視點,借助相關部門的一手資料,以時間為經,以項目成果的組織者為緯,對26年來寧夏的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及其主要成果進行梳理,力求較為清晰、準確地展示寧夏回族學發展概貌。

一、26年來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及其成果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寧夏的回族學研究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各級領導部門對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視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一批回族學研究機構、組織和團體相繼成立或恢複。寧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宗教研究室(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寧夏民族曆史研究室,1966年“文革”時撤銷,1979年恢複。1980年改為寧夏社會科學院民族宗教研究所,1990年易名為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1984年成立,現更名為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寧夏大學回族文學研究所(1986年成立,1998年改為回族文化研究所,2003年更名為寧夏大學回族研究中心)為寧夏的回族伊斯蘭研究提供了組織機構和人員上的基本保證;199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社科規劃領導小組,下設社科規劃辦公室,專門負責包括回族伊斯蘭研究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組織管理工作;同年,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研究所創辦了《回族研究》期刊,從而使寧夏的回族研究又有了更高層次的管理機構和麵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學術交流平台;此外,較早成立的回族學術團體———寧夏回族學會通過長期編發《工作通訊》,在回族學研究領域內架起了一座信息交流與相互溝通的橋梁。正是在所有這些學術機構、組織、團體和刊物源自不同角度的有力推動下,寧夏回族學研究事業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26年來可謂成績斐然,碩果累累。

寧夏的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渠道呈多元化,國家民委、教委、國家社科規劃辦、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寧夏社科規劃辦、高校科研機構是主要渠道來源。項目分別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含西部地區項目)、國家民委、教委下達的科研項目和古籍整理項目、寧夏社科規劃項目、部門委托的專題項目、院(校、所)級課題等等不同層次之分。據筆者近期初步統計,20世紀80年代至今26年間,寧夏共承擔上述各層次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147個,出版項目研究成果63部(僅限項目研究成果,不含個人非立項研究成果與圍繞項目而形成的其他研究成果),實際數目應不止於此。現分時段加以概述:

(一)20世紀80年代的寧夏回族伊斯蘭項目研究

20世紀80年代,在回族研究機構得到恢複和創立的同時,寧夏有誌於回族研究的學者們已開始行動起來,積極開創回族學研究的新局麵。資料所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各級部門立項情況不是很清楚,較突出的是以李樹江為首的《回族文學史》編寫組在回族文學研究方麵所作的努力,1984年以編寫組的名義,由王十儀主編,李樹江執筆完成的《中國回族民間文學概觀》以內部交流的形式與大家見麵,當時他們已正在組織力量編寫《回族民間文學資料叢書》(包括《回族民間故事集》《回族民歌集》《回族民間敘事詩集》《回族民間文學評論集》)《中國回族古代文學史》《中國回族現代文學史》等作品,還計劃創辦“或多人合集,或一人專集,亦可隻對某一回族作家某一曆史時期回族文學或某一回族文學體裁研究的專集”

———《回族文學論叢》。此時期正式出版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國回族文學作品選·現代詩歌》

(1980年)、勉維霖著《寧夏伊斯蘭教派概要》(1981年)、寧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清代中國伊斯蘭教論集》(1981年)。

“七五”期間,寧夏的回族伊斯蘭研究又有了新進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要有餘振貴主持的“中國伊斯蘭思想文化研究”和“西北地區開發與向中東伊斯蘭國家開放關係研究”(1986年);楊懷中主持的“伊斯蘭與中國文化”;楊啟辰主持的“《古蘭經》哲學思想”(1990年)以及李樹江主持的《回族民間文學史綱》等。其中,《回族民間文學史綱》是“七五”期間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與此同時,寧夏回族自治區社科規劃項目也明顯增多,僅寧夏社會科學院就有8項,分別是白壽彝、楊懷中主持的《回族人物誌》(1985年),少數民族古籍整理係列點校項目(1986年):《蘭州紀略》(楊懷中主持)、《蒲壽庚家譜》(丁國勇主持)、《丁鶴年集》(丁明俊主持)、《清真指南》(餘振貴主持)、《朝覲途記》(納國昌主持)和《清實錄》回族資料輯錄(宮為端主持)以及餘振貴主持的少數民族古籍整理項目《天方大化曆史》(標點)(1987年)。

此時期陸續完成的研究成果有《回族人物誌》(元、明代兩冊)(白壽彝主編、楊懷中副主編,1985、1988年),李範文、餘振貴主編的《西北回民起義研究資料彙編》(1988年)以及寧夏社會科學院情報研究所與西北二民院曆史係合編的《伊斯蘭教和西北經濟開發研究論文文摘彙編》(1988年)等。此外,“中國回族古籍叢書編委會”(1986年由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織成立)先後整理並審定出版了中國回族古籍係列叢書10部,包括《選譯詳解偉嘎業》(馬塞北注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南海甘蕉蒲氏家譜》(丁國勇點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回族中國伊斯蘭教資料彙編(第1輯)》(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餘振貴點校,1987年)、《欽定石峰堡紀略》(楊懷中點校,1987年)、《欽定蘭州紀略》(楊懷中點校,1988年)、《清真指南》(餘振貴點校,1988年)、《賽典赤家譜》(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清實錄穆斯林資料輯錄》(馬塞北主編,1989年)、《阿拉伯書法藝術》(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二)“八五”、“九五”期間寧夏回族伊斯蘭研究項目及其成果

“八五”、“九五”期間的10年裏,寧夏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個,寧夏回族自治區社科規劃立項32個。詳見表1、表2。

在此期間,寧夏還承擔了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4項,分別是謝玉傑主持的“西海固回族社會現代化進程”(1999年)、“西北回族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對策研究”(2000年)、“近現代期刊回族研究資料文獻數據庫”(2000年)以及林濤主持的“‘東幹語’研究”(2000年);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項目4項:“清真釋疑”(2000年,楊滿忠主持)、“中華清真大典”“青陽集校注”(1999年,龔世俊主持)、“薩都剌詩集校注”(2000年,龔世俊主持);國家教委科研項目1項“中國伊斯蘭宗教製度:寧夏西海固區域個案研究”(1998年,馬宗保主持)。此外,還有各院、校、所級立項課題,如西北二民院有“西海固回族社區研究”(1998年,謝玉傑負責)、“二十世紀回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98年,丁萬錄負責)、“納家戶回民方言研究”(1998年,林濤負責)、“回回古文觀止”(1998年,吳建偉負責)、“寧夏方言語法研究”(1999年,林濤負責)、“中國民族禮儀文化”(1999年,何兆吉負責)、“古代漢族文人對回族宗教文化記載的搜集整理與研究”(2000年,吳建偉負責)等;寧夏社科院回族伊斯蘭研究所為配合寧夏回族自治區40大慶和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而展開的關於愛國主義教育的2項課題、情報研究所搜集和整理1980年~1992年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方麵各類新成果的課題以及寧夏少數民族古籍辦對中國回族古籍和報刊係列的繼續整理和出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