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史永恒的光輝———紀念杜文秀起義150 周年(2 / 3)

,其他官員也跟著捐款。

四、推行法治

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廉潔吏治,使各族群眾能夠安定地生產和生活。大理政權公布了《管理軍政條例》70條,規定“一切猾吏,不準任用”。“受賄”“私索民財”“輕價估買”者,一經察覺,除追繳贓款外,均“擬斬”。其次,“強奪民女為妻”“焚燒民房”“毀拆廟宇”“踐踏田禾”“沿途拉夫”者均“立斬”

司法製度亦較先進。據記載,大理政權的法律係采用回教法,條文具體,實施堅決,從而使大理一帶做到了“偷盜絕跡,夜不閉戶”。各縣主管訴訟的“承審司是獨立的,可以說在中國法製史上是獨創的

。故《大理縣誌稿》(民國)稱讚說,“訴訟速審判,禁羈押,民多便之”。

五、減輕賦稅,重視生產,開展對外貿易

為了使飽受清王朝封建奴役的滇西各族人民透過氣來。起義伊始,杜文秀即下令“取消地方苛派”

,實行每年征糧一次,其餘大小苛捐雜稅一律豁免。即取消了清政府強加在勞動人民頭上的“人頭稅”、“公件銀兩”和“抽厘穀”等名目繁多的稅收。以至生存下來的老人,不論漢回,談起來都不知道杜文秀大理政權時期有什麼負擔。已故鶴慶縣白族學者王懋程生前曾說,大理政權“對農民隻收糧不收銀錢。正稅外無附加,無苛派,故老百姓都說杜文秀的政治好”

大理政權除取消各種不合理的稅收外,還采取了一係列旨在恢複和發展生產的措施。農業上,杜文秀提倡興修水利,發貸耕牛、子種與農民耕種,如大理黑龍渠(今七裏橋河)的河套很彎曲,在他統治時期改直了,減少了水災。他還鼓勵人民努力生產,多積肥

。農忙時,不抽調民夫。其部下大司空李國綸、大司平馬興堂、大司征馬得重、前凝大將軍虎應龍在鎮守騰越、雲州、永北等地時,都非常關心農業生產,得到人民的讚譽。虎應龍在永北親自率領人民開山引水的事跡

,更是傳為百年佳話。由於大理政權輕賦少稅,重視生產,當時五穀豐登,深得人心。

商業上,由於回族有經商的傳統,因此大理政權的商貿更是不同凡響。當時大理政權與鄰近和邊遠地區通商有三個主要渠道。一是注重與緬甸的平等貿易;二是與四川貿易;三是準許商人到清軍占領區貿易。尤其是前者,大理政權極為重視。杜文秀是知識分子出身,思想先進,接受新事物快。他認為要迅速醫治戰爭創傷,非恢複與緬甸的貿易不可(當時,因戰事頻仍,中緬貿易一度中斷)。在杜文秀的倡導和獎勵下,一時間,緬甸曼德勒大大小小的回漢華人商號林立

。商人中遠的來自大理和鶴慶一帶,近的大都是騰越、保山一帶的回民。當時由緬甸輸入的主要是棉花,用滇西盛產的石磺交換。一馱石磺收購價是一兩銀子,可換回值六七十兩銀子的一馱棉花,利潤在50倍以上

。此外從雲南輸出的還有鉛、黃砒霜、四川絲綢、金箔葉、鐵鍋、皮革、玉石、鹹肉和果實等。杜文秀本人也在曼德勒設有元興、元發兩個商號,所擁有的貨物就合銀三萬四千多兩

。對四川的貿易主要是以雲南的茶葉交換絲綢,然後又轉口緬甸。

為了活躍滇西市場,大理政權實行“值百抽七”的關稅製度,稅收比例很小。入境商販,隻要按價交了關稅之後,就派兵沿途保護。如有損失,照價賠償,並且在市場上不再征稅。因此各地商賈雲集大理、下關一帶,商業非常興盛。尤其每年“三月街”期間,中外客商雲集大理,叫賣、吆喝聲響遍城內外。

大理政權也很重視發展礦業和手工業。先後集中人力物力開辟了喬後鹽場、白牛廠銀礦以及蒙化、趙州等地的石磺礦共10餘個礦井。使得東征昆明時,所需軍費一項隻需動用各鹽井稅收,就敷應用,這就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手工業方麵,大理政權則重於發展紡織業。大理不產棉花,就從緬甸換回棉花,並提倡推廣種植棉花,為紡織業提供原料。同時還招聘技工來傳授織布技術,發展手工業。當時城內居民80%左右從事紡織業,全城機杼之聲晝夜可聞。時人姚翠蓮回憶說,那時大人從早到晚,一天能紡織一件用緬甸進口棉花織成的28方土布,每件土布市價500文,棉花每斤150文,除去成本外,紡一件土布可收入300文左右

六、抵製法英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滲透

滇西大理農民革命政權的崛起,引起了法英殖民主義者的注意,紛紛派遣“探險隊”入滇窺探。同治七年(1868),首先闖入雲南的是法國侵略分子安鄴率領的“探險隊”。這一群冒險家在臨安受到地主武裝頭子梁士美的饋贈。在昆明,提督馬如龍更是盛情款待,並借給700兩銀子,聲稱“一千兩、一萬兩都可以借”,還表示用不著還

同治七年(1868)3月2日,當這群冒險家到達大理的時候,杜文秀對他們的態度便完全不同。他麵斥法國神父勒格爾暹,勒令安鄴等立刻離境,不予接見。杜文秀完全洞悉殖民主義者的陰謀,指出安鄴等在中國境內探清道路、測量距離和繪製地圖的意圖是很明顯的,盡管他們作出各式各樣的抵賴,實在是想侵占中國的土地,並義正辭嚴地說:“法國意欲盡占瀾滄江及中國之地,惟我所轄之地,決不能窺我尺寸,豈未聞我數日前殺馬洛人耶!此次不殺爾等法人,乃係姑念帶有路照,暫饒其命,爾等繪我山川,安能強占,作速回國,毋擾我境,爾教士亦毋交往。”

在杜文秀嚴詞拒絕下,安鄴等人隻好鼠竄出境。

同年,企圖深入雲南的還有被稱作“當代最大膽的旅行家”的英國人顧巴。這一年他第一次想窺探中國西南邊疆的情況。他從上海沿江而上,準備從四川西部進入雲南。在雲南德欽、維西等地他都可以通行無阻,但想從維西進入大理時,卻在杜浪村受到鎮守鶴慶的義軍的拒絕而被迫停止

大理政權不僅打擊了安鄴、顧巴等冒險家的陰謀,同時也阻止了外國殖民主義者的所謂“地理考察”。同治十一年(1872),李希霍芬幾乎完成了對中國其他省份的“地理考察”,但由於回民起義的結果,卻不得不放棄了對雲南“考察”的計劃

在大理政權的直接抗拒和起義間接的影響下,英法殖民者的侵略陰謀受到了阻礙,蠶食雲南的計劃被迫延遲了18年。但在騰越被清軍攻占,杜文秀起義完全失敗後的第二年———1875年,即發生了英國殖民主義者向雲南邊境侵略滲透的“馬嘉裏事件”。清政府不得不為此與英國簽訂了屈辱的《煙台條約》。此後雲南門戶洞開,帝國主義分子往來滇中各地若入無人之境。

七、東征昆明戰役及大理政權的失敗

大理農民革命政權輕賦少稅,發展生產,招撫流離,得到滇西各族人民的擁戴,各族子弟紛紛加入起義隊伍,壯大了革命力量。同治六年(1867)4月,杜文秀乘雲南巡撫岑毓英赴貴州鎮壓苗民起義,省城防務空虛之機,命揚威大都督蔡廷棟為大經略,率十八大司,精兵10餘萬,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東征昆明之役。出師時,杜文秀發布了《帥府布告》《誓師文》和《興師檄文》等三個文告,闡明了東征的原因、目的和政策。文告指出:“此次出師純為滿人奪我中夏,主攻二百餘年,視人民如牛馬,以性命如草木……是以彰天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