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史永恒的光輝———紀念杜文秀起義150 周年(1 / 3)

馬穎生

150年前,在太平天國革命滾滾的洪流中,雲南爆發了杜文秀領導的回、漢、白、彝、景頗、傈僳、納西、傣、藏等民族參加的反清大起義。這次起義堅持18年,攻占53城,動搖了清朝封建統治階級的西南半壁河山,在近代雲南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值此丙辰舉義150周年之際,謹撰此文,以資紀念。

一、杜文秀起義的曆史背景

清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逐步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社會。麵對著清朝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人民紛紛起來進行反抗鬥爭,革命風暴此起彼伏,清朝反動統治階級驚恐萬狀,采取各種卑劣手段,瘋狂分化鎮壓革命鬥爭。在多民族的雲南,清朝統治階級利用民族矛盾,推行一條“助漢抑回”和“漢強則助漢以殺回,回強則助回以殺漢”

的反動政策,不斷製造殘殺回民事件和挑起“回漢互鬥”事件。在這種反動政策的挑撥下,作為雲南少數民族之一的回族人民,遭到了悲慘的屠殺。其中僅道光十九年(1839)的“緬寧(今臨滄)慘案”和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永昌慘案”,被殘酷殺害的無辜回民就在萬人以上。

鹹豐六年(1856),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猛烈衝擊下,清朝統治階級對一貫反對他們殘暴統治的雲南回族人民更是提心吊膽,一夕數驚。3月,雲南巡撫舒心阿和藩司青盛奉清廷之命,下令各府廳州縣對回族“橫直掃滅八百裏”

。“滾單”一到,準許各地對回民“格殺勿論”。4月16日,昆明回民首當其害,被慘殺“數千戶”,隻“遺男女四五十人,幽於臬署中。回民婦女未溺死者,則幽於報國寺、憫忠寺”

。接著“各府州縣聞風踵起”,掀起“滅回”狂潮。在這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各地回民在太平天國革命思想的影響下,紛紛奮起反抗。其中杜文秀起於蒙化(今巍山)、趙州;馬敏功、馬如龍、馬德新起於臨安;馬淩漢起於昆陽;楊振鵬起於海口;徐元吉起於澄江;田慶餘起於河西;馬連升起於曲靖;馬榮起於尋甸;馬小老、馬鴻軒起於宜良。

二、大理農民革命政權的建立

杜文秀字雲煥,號百香,回族。道光三年(1823)出生於永昌府保山縣一楊姓回民家庭,取名楊秀。10歲以後過繼給姨媽為嗣,改姓杜,更名文秀。杜家世代趕馬經商,家資殷實,他在杜家進了私塾學堂,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3歲便通古籍,16歲時中了秀才。杜文秀擅長文墨,好打抱不平,遇上別人有危難,即挺身相幫,不計較個人安危,受到家鄉父老好評。“永昌慘案”中,他家中親人大都被七哨團練殺害,未婚妻馬小有姑被知州恒文的家丁黃貴擄去。為了謀報這血海深仇,他挺身而出,聯合丁燦庭、木文科、白廷颺等永昌回族知識分子,不遠萬裏進京,向道光皇帝提起控訴。但是昏庸無能的清政府不但不予秉公處理,反而更多地屠殺無辜的回族群眾,並把虎口餘生的200多戶“難回”,“分起押送前往”

當時的著名瘴癘區———潞江壩的官乃山。冤屈未得昭雪,反給孑遺的同胞招致橫禍。清朝反動統治階級歧視少數民族的一貫政策,是絕不因皇帝派了一名“幹練”的大員來處理就會改變的,這鐵的事實深深地教育了杜文秀,使得他“書寫遵斷甘結”,不得不走武裝反抗的道路。他不願俯首帖耳到官乃山受死,乃逃避於成都數年。此時吹響了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號角,洪秀全樹起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的義旗,他異常激動,決心回滇鼓吹革命。他悄悄潛入蒙化小圍埂,投於掌教馬朝珍門下,和武教師藍金喜,俠士馬金保、馬天有、馬雲霄以開茶館為名,實則秘密結盟,在蒙化成立起了“忠義堂”,在紅岩組織起了“永勝堂”

,利用這兩個組織宣傳洪秀全、楊秀清金田起義事跡,網絡各地豪傑,演武習兵,俟機舉義。

鹹豐六年(1856)8月,大理官紳奉命“滅回”,杜文秀、馬金保、馬朝珍等人即率蒙趙義軍馳救,乘提督文祥出兵姚州之際,攻占了滇西重鎮大理。10月,他被大理各族群眾推舉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建立起了大理農民革命政權。大理政權建立後,打出了“救民伐暴”的旗號,製定了“遙奉太平天國南京之號召,革命滿清”

和“連回漢為一體,豎立義旗,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剪除貪汙,出民水火

的革命綱領;提出了“殺官安民”,“安漢反清”的響亮口號,開始了18年不屈不撓的反封建革命鬥爭。由於大理政權製定的方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飽受清朝欺壓的各族勞動人民的利益,因而贏得了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廣大農民、礦工、行商小販、知識分子和手工業者紛紛加入革命行列,壯大了革命力量,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僅5年多的時間,大理政權的軍事力量就東震黔、桂,北達川、藏,基本統一了滇西。在這期間,起義軍先後同清軍進行了200多次有一定規模的戰鬥,先後粉碎了清軍對大理政權的六次大圍剿,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鹹豐十年(1860)7月,大理政權的傑出將領揚威大都督蔡發春統率義軍勁旅全殲清廷“名將”提督褚克昌西犯大軍的“賓川之役”。大理農民革命政權在軍事上的勝利,沉重打擊並拖住了雲貴高原上的清軍主力,有力地援應了太平天國革命,形成了雲南曆史上的農民革命運動高潮。

三、聯漢聯彝政策

杜文秀大理政權的貢獻,首先值得稱頌的就是他施行的聯漢聯彝政策。杜文秀是身經大難之人,他從永昌事件、昆明事件和大理事件中看出,為轉移鬥爭視線,維護其封建統治,挑起“回漢互鬥”的是清政府,直接下令殺害全省回族人民的也是清政府,而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同受其害,是無辜的。因此,起義之初,大理政權在把鬥爭鋒芒直指清朝反動統治階級的同時,還推行了一條民族團結、和睦政策。它總的原則是“重用漢人”,“不分漢回,一體保護”

。《管理軍政條例》規定:“族分三教(指回、漢和其他民族),各有根本,各行其是,均宜一視同仁,不準互相淩虐,違者,不拘官兵,從重治罪”

。宣布“回人犯罪較漢人定罪加嚴”

。這些規定,當時基本上是做到了。據記載,杜文秀曾親自下令,處斬了鎮守彌渡的一個虐待漢族人民的回族武官,斬後,他還高喊“回漢要團結”。尤其在用人問題上,杜文秀更是不分種族、不分地位,隻要有才,同樣信用。據《杜文秀統屬職官題名錄》載,在他統屬的297名官員中,漢、白、彝、傣、景頗、傈僳等族官員就有284人,回族人隻有13人。在比較重要的將領18大司中,就有大司寇李芳園是宜良漢族,大司略董飛龍和大司成梁國玉是保山漢族,大司藩李文學是彌渡彝族,大司衛姚得勝是劍川白族。文職36名內閣大參軍中,三分之二以上為漢族和白族,因漢族和白族中念書人較多。其中較著名者有解元尹建中,舉人袁彬、楊紹震、楊以中、李偉、陳廷用、劉照青、張彩南等人。

大理政權還十分尊重各族人民的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每年公祀孔子一次,並修繕廟宇,裝飾佛像。在趙州,杜文秀本人還帶頭捐銀50兩,重修飛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