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城平生興趣多在讀書與書法上。“能詩善書法,在當時回族婦女中,甚為著名”。書法“尤善行楷,是折肱王右軍者,其片紙隻字,遠近爭得之”,書寫“檗窠大字,亦筆力雄渾,不類出自婦女之手,…寸縑片簡,人皆珍視”

。成都武侯祠有《謁武侯祠》詩碑,是她1943年拜謁時所作,可窺其書法風格。據其從弟馬汝鄰先生回憶,書城酷愛購存貴重藥材,知人有急需便以相贈。

寬廣的眼界,使馬書城在修身自善中做過許多有益於國家社會之事。舉其要者如1930年馬福祥任青島特別市市長時,處於地下從事工人運動的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長、回族女傑郭隆真身份暴露被捕,得馬書城營救獲釋(後二次被捕,1931年被韓複榘殺害於濟南)。長征結束,中國共產黨政治中心轉移到陝北後,因與寧夏省相鄰,馬鴻逵害怕共產黨員滲入寧夏開展活動,采取各種措施高度防範,往往濫殺嫌疑,凡書城所知多能救助。抗戰初期,全國婦女界熱情高漲,紛紛成立女界聯合會,以各種方式支援抗戰,各省多以省政府主席夫人為會長,而在寧夏,馬書城則以抗日救亡大事積極組織建立省婦女委員會並自任主任,發動女界及社會各界捐款捐物,支援抗戰前線,馬鴻逵亦敬重其庶母學識為人而鼎力支持。

由於馬福祥遺孀的地位,加之慧德賢淑,能詩文善書法,學識造詣良好,馬書城的社會交往範圍遠遠超出一般夫人太太們,也有著良好的社會聲譽,不僅“寧人對之,略無微詞”,在所交往的軍政、文化各界人群中口碑皆佳。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民政府重組選舉中,馬書城被推選為立法委員。1949年,隨著中國政局的變化,書城隨馬氏族人退居台灣,仍保留立法委員職務,曾被副總統陳誠慕名請為家庭教師訓誡女兒

。馬鴻逵因在寧夏抵抗解放軍不力,被國民黨政府以“擅離職守”“撤職查辦”,無法立足台灣,後輾轉移居美國,書城亦隨其赴美定居洛杉磯,約1970年前後去世。

馬鴻逵在《馬氏族譜·述事集》卷三《書城太夫人事略》中記述“母自幼好讀,通經史,所著古文詩皆有風骨”。就目前所輯材料可知,馬書城有著較高的文學修養和成就,在民國時期的回族女界中當屬佼佼者。她一生的詩文創作當有較大的數量,可惜我輩無法全窺。我們現在可以見到的馬氏作品主要是詩文集《晦珠館近稿》,另有一首拜謁成都武侯祠的詩作。

馬書城自1926年與馬福祥合巹後專心讀書著述,自述“餘以先君早喪,課蒙博微薪供孀母甘旨,無力學問。年三十六來歸時,餘夫退遊林泉,日常妝台伴讀,得昕夕從事學問,於經史詩文稍涉津涯”,“年餘以來,褒然成秩”。1927年年底,在馬福祥提議與策劃下,將其詩作文稿彙集成冊,並請其父敘午老友湖北穀城錢葆青老先生點定並作序,1928年1月(戊辰孟陬月)刊印於上海。

《晦珠館近稿》分“文稿”和“詩詞稿”兩部分。文稿計31篇約1.2萬字,詩詞百餘首。文稿或讀經史而論,或就時事而發,雖有女性視角,卻無內室瑣議,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文學價值。論史不求考據,以定論史實而發議論,而抒己見。時議則眼界開闊,認識往往深刻而高遠。文風清新簡潔,敘事論說層層深入。

文稿論史事人性者占絕大多數,細細品讀,其以人性為準的史觀清楚明了,《勾踐事吳論》一篇可窺一般。“世間能成大業者,大都有堅忍之性。質韓信越胯於匹夫,張良納履於老人,皆至辱之事也。恒情有所不能者,而此二子忍之,故卒為漢代功臣,赫赫於一世。然二子之忍尤在微時,勾踐之於吳,以諸侯遇諸侯,猝命以仆妾之役,茹苦含辛,蒙姤忍辱三年而不倦,舉世之人所不能忍者忍之,謂非有報人之誌,孰肯出此乎。糞,穢物也,嗅之尤難,況嚐之耶。勾踐之所以能回夫差之心者,正在此舉。蓋世之忠臣孝子,未聞有嚐其君親之糞者,而勾踐為之;勾踐所以為此者,少伯教之,少伯何以教此不情之事?蓋預測夫差疾愈之期借此以動其心,致其憐俾其不疑,雖有申胥忠諫不能入也。迨赦而歸國,猶苦其心誌,臥薪嚐膽,陰而聚練,陽而卑事。使吳毫不之備,及至一戰滅吳,遂成伯焉,何莫非此忍字有以成之哉。勾踐之忍,誰教之耶?曰:文種教之於前,範蠡導之於後。微此二人,勾踐覆亡之不暇,奚能在興乎?惜乎!勾踐之為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卒至蠡隱種亡,遺憾千古。悲乎!”

《生男無喜生女無怨說》一篇反映了其知識女性的識見,認為中國千百年來男尊女卑的社會根源在於“女子生而多不之教,遂成棄材”,要改變這種狀況,須“男女皆受同等教育”。

“中國曆史上不乏女後聽政,歐洲各國亦多女君,共和以來南方女士運動參政,試論其可否?”一文亦強調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吾國女子除家政烹飪針黹外,鮮有與預及政事者”,“教育之畸重有以致之也”;“同為人類,男子則教之、誨之,啔沃其智慧學識;女子則止之、遏之,惟恐其稍露鋒芒。故女子之佼佼者,幾寥若星辰。至於歐美男女教育平等,凡男子能為之事,女子莫不能之。女子之稟賦何嚐弱於男子?在於教不教而已”。

另有一篇論說各種婚姻製度之文,題為“中國有一夫多妻製;西藏有一妻多夫製;歐美有一夫一妻製;回教之製,至必要時再娶,總不得過四妻。試論何製最宜於社會”,分析各種製度利弊,重點分析中國一夫多妻製弊端,“妻妾交妒,彼此不容;嫡庶之子,互相傾軋。種種禍亂,何非此階之厲耶。況我國之貧,由於人多,每因妻妾之累,子孫之眾,不能教養,流為隋氏者不少”,並比較歐美之製“歐美之興,興於一夫一妻製,男子既少室家之累,盡心國事;子女有限,亦易教育成人。故彼之國家,有一人即有一人之用,豈若吾國百人中難選一二人才乎”,得出“四者之中各有利弊,惟一夫一妻弊少益多,通行於世界各國。吾國人重於子嗣,設一妻不育,宗祧將斬;歐美於子嗣無所輕重,無此弊也。至多夫多妻製,一則致國於貧弱,一則違背乎禮法,皆不足取也”之結論,似批判一夫多妻製不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