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統先及其《中國回教史》(3 / 3)

民國時期研究中國伊斯蘭教的許多著述如陳漢章的《中國回教史》、陳垣的《回回教入中國史略》、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和馬以愚《中國回教史鑒》等都隻述至清代,均未論述民國時期的伊斯蘭教,唯有《中國回教史》述至民國(1937年前)。《中國回教史》對民國時期的中國伊斯蘭教的組織、伊斯蘭教教育、《古蘭經》的翻譯、伊斯蘭教刊物等作了較係統的闡述,這是“本書的突出優點”

。通過闡述,認為民國時期,中國伊斯蘭教“已由曆來無統一之組織而趨於有組織;已由阿拉伯文之教育而趨於中國本位之教育;已由原版經典之誦念而趨於《古蘭經》之翻譯;已由不宣傳而趨於擴大宣傳”

《中國回教史》還對回族伊斯蘭教人物,清明中央王朝對伊斯蘭教的政策以及清代各族穆斯林的反清自衛鬥爭進行了論述。

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及資料缺乏,本書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回教人口統計表”所列中國穆斯林人口不實。還有“回教與中國軍事政治之關係”一節後半部分,以長篇文字攻擊1936年的紅軍西征和馬青年為師長的回民獨立師,又在西安事變之後,摭拾馬鴻逵、馬步芳等於1937年1月20日通電中攻擊中國共產黨的讕言,甚至摘載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聲明,實屬與本書學術內容無關,成為本書的政治汙點

總之,從史料的運用,全書“按代編製”的結構和內容來看,《中國回教史》不失為一部學術價值較高的中國回族史、中國伊斯蘭教史。

----------

注釋

①回教,即伊斯蘭教。我國自明代至民國時期稱伊斯蘭教為“回教”。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發布《關於“伊斯蘭教”名稱問題的通知》後,“回教”一詞已由“伊斯蘭教”替代。

②李鬆茂:《編寫回族史學史的構想》,李鬆茂:《慧鏡齋文萃》,第7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③房建昌:《簡論回族著名學者傅統先先生》,載《寧夏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

④房建昌:《簡論回族著名學者傅統先先生》,載《寧夏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

⑤《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傅統先”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年。

⑥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第1358頁,第1359頁,第1360頁,第1360頁,第16頁,第16~17頁,中華書局,2003年。

⑦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第1358頁,第1359頁,第1360頁,第1360頁,第16頁,第16~17頁,中華書局,2003年。

⑧傅統先:《中國回教史》(自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⑨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第1358頁,第1359頁,第1360頁,第1360頁,第16頁,第16~17頁,中華書局,2003年。

⑩《傅統先教授歸真》,載《中國穆斯林》1985年第3期。

(11)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第1358頁,第1359頁,第1360頁,第1360頁,第16頁,第16~17頁,中華書局,2003年。

(12)傅統先:《中國回教史》(自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傅統先:《中國回教史》,第1頁,第7頁,第149頁,第72頁,第58頁,第102~103頁,第148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傅統先:《中國回教史》,第1頁,第7頁,第149頁,第72頁,第58頁,第102~103頁,第148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傅統先:《中國回教史》,第1頁,第7頁,第149頁,第72頁,第58頁,第102~103頁,第148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傅統先:《中國回教史》,第1頁,第7頁,第149頁,第72頁,第58頁,第102~103頁,第148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傅統先:《中國回教史》,第1頁,第7頁,第149頁,第72頁,第58頁,第102~103頁,第148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楊懷中、餘振貴主編:《伊斯蘭與中國文化》,第132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馮增烈:《〈修建胡太師祖佳城記〉碑敘》,載《中國穆斯林》1981年第2期。

(20)傅統先:《中國回教史》,第1頁,第7頁,第149頁,第72頁,第58頁,第102~103頁,第148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第1358頁,第1359頁,第1360頁,第1360頁,第16頁,第16~17頁,中華書局,2003年。

(22)傅統先:《中國回教史》,第1頁,第7頁,第149頁,第72頁,第58頁,第102~103頁,第148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第1358頁,第1359頁,第1360頁,第1360頁,第16頁,第16~17頁,中華書局,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