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統先及其《中國回教史》(1 / 3)

王伏平

《中國回教史》

一書,是已故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教育學家、著名回族伊斯蘭教學者傅統先(1910~1985)先生於1937年撰寫的一部與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馬以愚《中國回教史鑒》齊名的,是民國時期(1911~1949)回族學者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史、中國回族史的代表性成果,194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回教史》是商務印書館組編的大型“中國文化史叢書”的一種,從此中國回族、伊斯蘭教史研究正式進入中國文化史研究係列,這是當時中國的學術殿堂

。此後,台灣、日本多次印刷、再版此書,成為國外從事中國回族史及伊斯蘭教史研究的學者都要參考及引用的著作

。2000年10月,寧夏人民出版社根據1940年商務印書館繁體豎排本,經過對繁體字、異體字及個別明顯的錯誤之處進行了編輯修改後正式出版發行。此書的重新出版,對推進中國伊斯蘭教史、中國回族史的研究以及中國回族史學史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傅統先先生,穆斯林名麥斯歐德(意為吉“慶幸福”),祖籍雲南澄江,1910年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回族穆斯林小商人家庭。小學和初中先後就讀於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和湖南省立第二中學。1925年秋,傅先生初中畢業後,帶著母親節衣縮食而積蓄的50元,隻身來到上海,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民立中學就讀高中,時年15歲。傅先生為節省費用,寄居在上海小桃園清真寺內,日間到學校上課,早晚均在小桃園清真寺學習阿拉伯文和伊斯蘭教教義,並經常隨中國著名伊斯蘭教學者哈德成阿洪習讀阿拉伯文和伊斯蘭教經籍。當時,傅先生除了學習阿拉伯文和伊斯蘭教教義外,還閱讀了中國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劉智的一些漢文譯著,如《天方典禮》《至聖實錄》《天方性理》等,使其深受伊斯蘭哲學思想的影響。期間,傅先生還以讀經班學員的身份參加了由哈德成、達浦生、伍特公、沙善餘等中國著名回族穆斯林人士創辦的上海回教學會

1926年秋,傅先生離開上海民立中學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會學校)附屬高中。由於生活所迫,1927年秋,傅先生輟學入上海美孚洋行做練習生。1928年秋,傅先生進入聖約翰大學深造,主修哲學,輔修教育學。在大學期間,傅先生潛心於伊斯蘭哲學研究,1931年,傅先生撰寫的長篇論文《追求中的真宰》連載於《月華》(北平出版)上,這是中國回族伊斯蘭學者首次以黑格爾哲學探討伊斯蘭教蘇非主義的力作

。1932年,傅先生從上海聖約翰大學哲學係畢業,期間完成了長達20餘萬字的哲學著作《認識論》一書,引起國內外哲學界的重視,應邀出席了中國哲學會第三屆年會,在大會上宣讀了《知識的組織》一文,闡述了人類的認識活動乃是一種完整的連續發展的過程

1929年6月,傅先生同回族青年魯忠輔、陸昌洪等一起創辦了以“宣揚宗教,發揚教義,注重青年道德的培養,喚起教友團結精神”

為宗旨的伊斯蘭文化社團———上海回教青年研究社(1929~1933),由哈德成、達浦生、哈少夫為研究社指導員。主編社刊《回教青年》(月刊,1932年停刊,共出版12期)。1932年10月,傅先生參加了上海穆斯林反對北新書局及《南華文藝》侮辱伊斯蘭教事件的鬥爭。1933年,傅先生與回族青年魯忠翔、王義等創辦了上海穆斯林刊物《改造》,以宣傳伊斯蘭文化。

1934年,傅先生與摯友王義、魯忠翔兩先生深覺中國伊斯蘭教文化思想有發展的必要,就共同商議具體辦法,曾作下列各項主張的宣言:

1.以邏輯方法整理伊斯蘭教(回教)經典並予以新解釋,以發展為一種精密之理論係統;

2.介紹世界思潮,使教徒(穆斯林)明了現代思想趨勢及認識曆來各大思想家之平生及其理論,以為研究宗教問題之參考;

3.以伊斯蘭教(回教)精神貫徹一切社會事業,宗教家之眼光不應關閉於宗教範圍之內,而應插足於整個社會之中;

4.中國回教徒(穆斯林)為中國之國民,而中國人自有中國人之風俗禮節,如此種風俗禮節不違教規者則中國回教徒(穆斯林)應從其國俗。吾人不願以阿拉伯或波斯風俗代替中國風俗,但願真正之伊斯蘭教(回教)精神改善中國原有不合理之俗習;

5.灌輸中國伊斯蘭教(回教)有誌青年以最新之知識,以最有效之教育方法,造成將來領導回教徒(穆斯林)之師資;

6.統一全國伊斯蘭教(回教)團體,製訂整個伊斯蘭教(回教)經濟之具體計劃,以輔助中國一切伊斯蘭教(回教)社會文化事業之發展;

7.宗教家應富於科學精神,所謂科學精神即免除固執之心理,保持寬容之態度,以接受一切合理之見解。伊斯蘭教(回教)應培植科學人才,以為發展一切宗教事業之基礎;

8.以優美之文藝輔助宗教情緒

當時傅先生等人本欲於真、美、善三方麵發揚中國伊斯蘭教的思想文化,因時機不成熟,再加上沒有得到有識之士和廣大穆斯林的支持,最後事與願違,沒有實現他們的期望。

1934年,傅先生還同魯忠翔、馬天英、王義、馬輔國等回族青年知識分子“鑒於中國伊斯蘭文化低落,學術空氣暗淡”,發起組織了伊斯蘭文化學術團體———中國回教文化協會,傅先生任常務理事(協會總幹事為魯忠翔),並編輯出版《中國回教文化叢書》,創辦上海回民職業補習學校(傅先生任教務主任)。同時在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授課。1935年夏,傅先生在國立暨南大學附設實驗學校任副主任。1937年2月應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化史叢書”編輯王雲五先生之約,撰寫《中國回教史》,同年7月完稿,書成後“哈德成教長、沙善餘先生於盛夏代為審定原稿”,1940年7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該書依據正史資料寫成,“按代編製”,對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及中國回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貢獻均作了詳盡的闡述,是一部學術價值較高的中國回族伊斯蘭教史。1940年秋,傅先生任正風文學院英文教授,並先後兼任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東吳法學院、聖約翰大學等校教授,講授哲學、教育學和邏輯學等課程。1942年獲聖約翰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被聘為教育係主任兼哲學教授。他在一篇論文中說:“這時我的思想開始從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轉向實用主義和實在主義。”課堂上除講述應用主義教育思想外,“還公開宣講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並介紹蘇聯的教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