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駿先生及其《考證回教曆史》(3 / 3)

在當時的新疆,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者鼓吹以“聖戰”“殺漢(族)滅回(族)”“消滅異教徒”,極力煽動民族仇恨,“聖戰”成為戰爭、廝殺、恐怖的代名詞,伊斯蘭教遭到了許多人的誤解。其實,“聖戰”一詞是阿拉伯語“吉哈德”漢譯,其原意是“奮鬥”,即竭盡全力為主道奮鬥。他涉及的範圍很廣,為主道奮鬥的各種形式都可歸入“吉哈德”的範疇,如用言論和筆墨宣揚真理,重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戰鬥是指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采取的不得已的措施,但要適可而止,不能濫施暴力。隻要對方停止進攻和迫害,就應停止戰鬥。用武力為主道而奮鬥的行為被稱為“小吉哈德”,與自己的私欲奮鬥而戰勝自我的,則被稱作“大吉哈德”。在較為翔實的敘述了穆罕默德傳教立國的曆史後,馬良駿對“回回教為武力侵略教,非和平教,穆罕默德以武力立教,非以道德立教”的言論進行了批駁,他憤怒了:“此僅僅巫言,毀壞穆聖之德行,而穢汙回教之聲譽者也!若輩何不查魯木土耳其國,興起於西元十五世紀間,藉以武力侵略巴爾幹半島諸國,乃帝國主義,非宗教主義也。譬如耶穌教徒中,如意大利、德意誌諸帝國主義國家,以武力侵略世界上各愛好和平,豈耶穌聖人有此教法哉!”對抱著分裂目的鼓吹“聖戰”論者,他駁斥道:“穆聖教法,豈有殺他教之人,能進天堂之理乎?不知此句誹言,從何而出,破壞人之感情,尤其破壞回、漢中千餘年之感情。”

四、對話的效果及意義

在《考證回教曆史》書中,貫穿始終的,處處可見和平的呼喊,字裏行間透出對和平的渴望。“真主的仆人在路上小心翼翼的走著,蒙昧的人呼喊他們,他們回頭答曰:‘和平’。”當時主政新疆的“和平將軍”張治中為《考證回教曆史》作的序言引用的這句經典名言在《古蘭經》的第25章63節。作家張承誌稱張治中的這“一句譯文,超過了一個世紀以來十五個譯本的苦心勞作”,張治中寫的序是“百年不遇的慧眼之作”,“張治中將軍對於伊斯蘭教的了解和描述,無疑仰仗著馬良駿的經典釋文”

1946年張治中將軍兼任新疆省主席,和平解決了三區革命問題,建立了有國民黨和三區革命領導人參加的聯合政府,平息了新疆的戰亂,實現了和平。馬良駿對此很是佩服,他在《考證回教曆史》跋中自敘:“竊良駿以樗櫟庸才,蒙一般教民之愛戴,數十年來負領導穆民傳教義之責。每思才薄學淺,兼以多病之軀,深覺對宗教,對教民,未能盡其宣傳及領導之責……邇於興教建國之嚴重,以及民族問題之關要,世界和平之實現,尤其新疆和平,多賴張君治中。主政以來,堅韌毅力,克勤克勞,為國為民盡瘁。於是中華民國35年7月1日,和平統一,民享安康此良駿得以延殘年,深所追感也。”由此可見,張將軍之和平的主張及行動正合了馬良駿的和平意願,所以得到馬公的大力讚賞和宣傳。

張治中對馬良駿也是深有好感,亦稱讚其和平精神,他推薦馬良駿為新疆監察使,在得知其被正式任命後寫信親自祝賀:“先生今日膺此崇高光榮之地位,亦固其宜。是不僅為國家得人慶,且為新疆四百萬同胞慶。此後本省政治在先生監察之下,必本宗教之熱忱,仁愛之精神,使人進入和平統一、民主團結之大道,而全省人民廣明幸福之前途,定可預卜也。”馬良駿倡導民族團結,宗教精神統一,反對戰爭,維護和平。他通過宣傳伊斯蘭教義,消除仇恨,增強民族團結。而張治中通過政治談判,化幹戈為玉帛,實現和平。二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致力於新疆和平事業,殊途同歸。“阿洪和將軍,是那麼不一樣的兩界。偏偏他們兩人卻能相交相知,把事情辦的天衣無縫”

馬良駿不僅在言論上讚同張治中的和平統一觀點,更是在行動上積極支持。在新疆和平解放前夕,他曾以新疆監察使的身份和新疆省主席包爾漢秘密協商起義之事。包爾漢對馬良駿談了全國的形勢,指出:“中國共產黨深得人心,所到之處,很受廣大人民的歡迎。西北已經解放了,陝、甘、寧、青四省人民解放軍已兵臨玉門關下,新疆的國民黨大員能跑的都跑了。張治中將軍和我們省政府以及軍隊要員共同商議,已經決定和平起義,迎接共產黨和解放軍進新疆。”而在此談話前馬良駿也接到過張將軍的來電,其大意是“宜審時度勢,自決前途,可團結共謀,倡導起義”。這封信已使馬良駿作好了思想準備,包爾漢的談話更促使他行動起來。馬良駿除了對包爾漢表示極力讚成外,回去後,立即“掛印封署”,辦理了新疆監察使署的結束手續,將財產、檔案、人事資料等一並造冊後移交省政府接管。

在協商準備新疆和平起義的過程中,和平人士一致感到比較棘手的是國民黨駐新疆部隊,而新疆起義所最大障礙是馬步芳嫡係部隊———駐新疆的“騎五軍”。陶峙嶽將軍在其回憶錄中說:“在醞釀和平期間,軍方的思想是動蕩不安的”,“馬呈祥、葉城、羅恕人等是和平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當時,騎五軍如果在我人民解放軍揮師西進新疆中負隅頑抗,其結果必然是失敗。可是在解放軍未入新疆的情形下,他們興兵作亂所造成的混亂和災難會很嚴重的。況且,騎五軍駐紮在烏昌一帶腹心地區,其危害更是可想而知的。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犧牲,包爾漢再次找到馬良駿,請他以回族總教長的身份去作馬呈祥的工作。馬良駿對此欣然接受。

1949年9月20日,馬良駿不及個人安危,僅帶秘書趙富寶,到騎五軍軍部會見馬呈祥。他們和馬呈祥寒暄了幾句話之後,就直奔主題,馬良駿說:“現在新疆四麵楚歌,大會已是塞外孤城,解放大軍壓境,新疆危在旦夕,不知軍長如何打算?”馬呈祥說:“就是走,不打一兩槍,兩手空空怎麼走?”馬良駿給馬呈祥分析了形勢後很明白地告訴馬呈祥,現在抵抗無疑是以卵擊石,希望軍長在不傷害新疆一草一木的情形下走,至於經費,可以由省政府提供。而且,自己也會動員迪化的23坊的教民籌辦茶、糖、布匹、羊肉、銀圓等物資。馬呈祥答應考慮。此後,陶峙嶽將軍以司令身份與馬、葉、羅等暢談了幾次,經過雙方的協商,終於使他們在1949年9月24日離開迪化,經南疆逃往國外。新疆排除了和平起義道路上的障礙。9月25日,陶峙嶽代表新疆部隊通電起義,宣布新疆和平解放,脫離國民黨政府。在解放軍先遣部隊裝甲兵進迪化的當天,馬良駿以極其喜悅的心情帶著“滿拉”和坊民在燕兒窩迎接並和裝甲兵首長會麵,還拜會了起義軍、政當局,指點中央領導,表示要終生追求和平,竭誠擁護起義之衷情

。1949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央給馬良駿的回電,其全文如下:“馬良駿先生並轉全疆回族同胞均鑒:感謝你們的祝賀,希望你們協助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政府,團結各族人民,遵照共同綱領,實行真正的人民民主,為建設新疆而努力。”

縱觀馬良駿文明對話的實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與儒家文明所倡導的和平、溫和、禮貌與端莊哲學一樣,伊斯蘭文明蘊含著豐富的和平、和諧思想,具有鮮明的文明對話品質和文明對話的傳統。馬良駿通過文明對話實踐來解除誤解、摒棄歧視、消除敵對,以求達到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理解,相互寬容體諒,在今天仍有世界意義。

----------

注釋

①[西班牙]雷蒙·潘尼卡:《宗教內對話》(漢文版),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②王平主編:《新疆通誌·民族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反對民族分裂主義鬥爭史話》第30~33頁,新疆人民出版社。

④《新疆三區革命大事記》,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⑤王平:《馬良駿及其〈考證回教曆史〉》,載《新疆少數民族古籍論文選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⑥張承誌:《雙聯璧———讀〈考證回教曆史〉》,載《回族研究》2001年第1期。

⑦張承誌:《雙聯璧———讀〈考證回教曆史〉》,載《回族研究》2001年第1期。

⑧李樹芳:《馬良駿阿洪傳略》,載《中國穆斯林》1992年第1期。

⑨《人民日報》,1949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