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傳世,其生年或較馬注更早,馬注對伊斯蘭教書籍相當關注,極有可能讀到這本書。根據馬承蔭的《指南序》所記,這本書的初稿應在康熙辛酉,康熙二十年(1681)之前已經完成。這個初稿應該包含了二到七卷的大部分。初稿有譯有敘,計十餘萬字,內容“上窮造化,中盡修身,末言後世,天地之秘,神鬼之奧,性命之理,死生之說,巨細隱顯”。反映了他的主要思想。由馬承蔭為其作序這件事可以看出,馬注在京期間,交遊甚廣,穆斯林各界知名人士他應該都有所接觸。

這一年,康熙帝平三藩,雲南安定,其兄寫信屢屢催促馬注返鄉,但馬注“以聖教為憂,而進退不可已”,馬注此時雖有返鄉之意,但他沒有尊兄命立即返回,而是反複思量自己如何以一己之微,解伊斯蘭教衰微之局麵。康熙二十一年(1682),他書《請褒表》

,希望康熙帝能按照封孔子的舊例,比照宋、元、明曆朝對其祖上穆罕默德·賽典赤進行褒揚。此表更凸顯他的忠孝觀念,反映了他渴盼伊斯蘭教能在中國弘揚的急切心理,同時也有謀得康熙知曉自己的意味。然而他“疏屢上而機未遇,囊馨裘敝,顏色益悴”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馬注為此頗費財力、心力。同年秋,“西域國臣以天經進,上諭禮部侍臣即傳京師內外,詔能講者來,皇上登景山以待。時日將哺,次日欲幸五台,及詔至,乃教領之能誦而不能講者。侍臣複旨。上曰:‘今朕亦忙促,令彼暫回。以率伊眾,俟遊五台回,宣能講者,勿虛朕望。’及旋,而詔不果。”聞此消息,馬注決定將《清真指南》付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元旦,馬注將《清真指南》付印,這是《清真指南》的首印,其內容已經過了北京很多穆斯林學者、教內外人士的指點與校閱了,在手稿基礎上略有改動。馬注之所以付印,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是他已經有離京的打算,並想帶著這本書請教各地名師,而抄謄亦多不便。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月穀雨,馬注自己為《清真指南》作序,他在敘中寫道:“因聞得悟,領誨明師,或見或聞,著為《指南》一集,登堂入室,賢愚便覽。雖其中之得失餘不自知,然未嚐不可為泛汪洋者東西之一助。知我者,其惟斯書平!罪我者,其惟斯書乎!人道苟明,又豈敢避罪我而負知音?”

並“幸冀高明,起而教我”。此後他可能在密雲向康熙帝獻《清真指南》而未果

。雖然屢經挫折,但他還能夠自我調適,“抱道不出,其咎在己。既已出而道不行,非人力之不周。吾之不遇皇上,主也。皇上豈知我哉?”

但他仍然不放棄一切可能的機會,仍抱一絲希望能為康熙帝所知。

(三)返鄉之旅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

,當馬注獲悉康熙帝欲南巡

後認為這可能是他能夠得到康熙親見的一次好機會。於是決定先於康熙帝離京,在中途迎駕。同時他也做好了計劃失敗的安排,那便是尋訪名師,到各地省親。康熙帝這次南巡主要是沿京杭運河而下,而運河沿岸多回族聚居,馬注此行也相當方便。康熙帝月底出發南巡,馬注已經在德州迎候,但這次依然沒有能夠得到召見,獻書之事也不了了之。

爾後馬注沿陸路到濟南,抵濟寧,在這裏他拜會了在此開學的李延齡。李延齡是馬化蛟的老師———胡登洲的四傳弟子。此時與李延齡一同開學的常誌美已經歸真,李延齡也已年近八旬。李延齡自幼善詩

,為他賦詩一首贈別。在那裏他還拜會了李延齡的弟子王興文經師,王興文也有詩贈馬注

。他在濟南、濟寧沒有長住,準備在康熙帝返回途中再次上書,請求禦覽自己的著作。於是沿河南下,大概在徐州一帶又做了短暫停留。並見到了古碭教領馬廷瑞

,馬廷瑞為其校訂了書稿的三、四兩卷。繼而在揚州做短暫停留,在那裏他拜會了古之瓚,古之瓚覽其全書,並為其校閱了二、三、四、五、七卷。在這年的十一月他抵達南京,在這裏他第三次請求禦覽,但依舊沒有如願。對此,馬注雖然有些失落,但此時他已經能夠坦然麵對了。

南京自元明以來就是回族聚居地區,也是伊斯蘭教學者、經師雲集的地方。在這裏他拜會了劉三傑,也應該見到了劉智

。馬注與劉三傑有比較深入地交流,校閱了全書。馬注非常敬重劉三傑,可能是得到了很多的指點,故在《清真指南》中將其列在卷首校閱者首位。馬注在南京停留了近一年的時間,這期間他廣泛接觸南京的伊斯蘭教人士,當時著名的經師袁汝琦

、馬之騏

與之都有交流,馬之騏為書稿提了不少意見,特別是第六卷、第八卷

,這幾位均有贈言見錄。

在南京期間,馬注與同為賽典赤後人———馬哈隻之後鄭氏家族聯係比較緊密,並得到他們的眷顧,生活上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為表示感激之情,更為表同宗的榮譽,馬注將鄭之璧、鄭士昌兩位“博文”的詩錄入《贈言》中。在南京期間,馬注看到了鄭氏家譜,我們可以想見,鄭氏在明朝時期,地位相對顯赫,又居於主流文化中心地帶

,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對待族譜的重視程度應該很高,當時的鄭氏家譜應該是比較全麵係統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對馬注續修家譜的信念產生激勵作用,從後來馬注的行動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馬注在南京停留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可能由教內人士介紹,馬注到達安徽皖城(今安慶),安慶有回族馬氏為望族,現有《懷寧馬氏宗譜》存世。“明洪武遠祖哈直(又名馬天方),馬依官安慶衛指揮,因家焉”

。著有《中國回教史鑒》的馬以愚先生便是安慶馬氏後裔。《懷寧馬氏宗譜·誌尚公弁言》載:“吾族係出西域魯穆。始祖諱係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公,遂以馬授姓。”馬注或是在南京知道了安慶馬氏,故特意到那裏核對家譜,但現在還不能知道他們對譜的具體結果。但從他後來取道河南來看,可能存在宗親關係,因為安慶馬氏係由河南出

。《授書說》中有“丙寅(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春正月朔五日,予自燕旋滇,舟次皖城,率家屬暫寓。”他在那裏應該從事一段時間伊斯蘭經堂教育,以伊儒兼授的方式傳播伊斯蘭教。他在那裏“承教親愛予甚篤”,在他離開時,曾將《清真指南》一部留在那裏。這一年裏他寫下了《進經疏》,並將其歸入《清真指南》,這可能是其最後一次上書請求禦覽時所作,收入該書以明其誌。

這之後馬注大概是由安徽出,首先溯江逆流,抵達湖北境內,可能在湖北拜會了他久仰的皇甫經。皇甫經是胡登洲的四傳弟子,湖南常德人

。但從日程上來看他不太可能再去湖南。馬注由湖北取道河南奔西安,完成他祭奠西安鹹陽王陵的心願,同時以其《清真指南》就教於方家。

他先到達開封,在那裏拜會了許多伊斯蘭教人士,其中孫必第(字後山)為其校訂了第五卷和第七卷,馬綏泰為其校訂了第六卷和第八卷。馬綏泰有贈別詩見錄。馬注隨即西走潼關,康熙二十六年(1987)的初秋到西安,他在西安同樣拜會了一些經師,在贈言中收錄了馮通宇、舍起雲詩。《經學係傳譜》之中有舍起靈見錄。該譜中錄:“蘊善舍先生,諱起靈,字蘊善,渭南人氏

。”疑與馬注所記為一人,或為同宗。馮通宇和舍起靈同是常誌美、李延齡弟子

。應該是通過這一師承關係,馬注到西安後得以便利相知。

這年八月初一,馬注在西安帶領全家拜謁了鹹陽王陵。鹹陽王陵的位置,據馬注記載:“長安東十裏鋪滻河之岸,東界壩河,南界長老鋪,西界光泰門”,但當他舉家祭拜時鹹陽王陵已破敗不堪。馬注見後悲痛不已,慨而做《贍思丁公塋碑總序》以記之。馬注的《贍思丁公塋碑總序》結合正史,同時可能參考了南京等地贍思丁後人家譜的相關內容,盡管其中有很多溢美成分,但它仍不失為後世研究贍思丁的一份有益資料。

馬注了卻自己的心願後,遂由陝入川,先到了利州(今四川廣元)。利州地處陝甘入蜀要道,元憲宗二年(1252)八月,忽必烈率軍“師次臨洮,命總帥汪田哥以城利州聞,欲為取蜀計”

。當時馬注的先祖賽典赤·贍思丁負責元軍後勤糧餉,《元史》記載:“憲宗即位……帝伐蜀,賽典赤主饋餉”

。後來在至元元年(1264)賽典赤任陝西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至元三年移治利州,至元八年移治成都。也即1266年至1271年的5年之中賽典赤治於廣元。賽典赤屬下有很多穆斯林,而且他的後裔亦有留居。馬注《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公塋碑總序》中稱:“居於……利州者,是為伯顏察兒之後。”伯顏察兒是賽典赤之孫,元代封奉元王。《重修廣元縣誌稿》稱:“元回教盛於元明,寺立今之東街三元宮。”

由此可知元明時期穆斯林在廣元有一定的數量和影響。但是馬注到達廣元後,除與宗族人會譜之外沒有見到其他活動。

1687年冬,馬注到達四川閬中,並一直在那裏待到第二年初春時節。他之所以來到閬中,是因為這裏有不少回族,更有一位聖裔。這位聖裔是中國的伊斯蘭教嘎德忍耶教派的傳播者,是穆罕默德二十九世後裔,阿拉伯麥地那人舍赫·穆乎印迪尼·布尼外法,道號華哲阿布董拉希,康熙二十三年(1684),隨川北鎮台左都督馬子雲達閬中傳教,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閬中去世。一般認為這位聖裔傳播的思想淵源於波斯人阿布杜·卡迪爾·吉拉尼創立的蘇非派卡迪裏教團。從馬注作品中反映的蘇非主義思想來看,他與這位聖裔有過接觸。在閬中他還結識了蔡鶴鳴和保天佐,蔡有詩贈,保有敘留。時有保天佐為其所作《敘》中說:“丁卯冬,適聖裔仲翁馬老師自燕旋滇,經閬中,課拜之暇,出《清真指南》以示予。”其作序時間為“康熙二十七年戊辰仲春”,文中又說:“先生距予嘉陵五千餘裏,脂車在即,使子心有戀戀焉。幸得朝夕聆誨,示書抄錄,使予閬中後人窮經而問難者,亦如子之與先生,是又先生之甘棠造愛,去思而不忘也。”這裏說明馬注在閬中期間也可能進行了短暫的教學活動。一般有序就會有刻版,又從保天佐作序,及其後馬大恩、保安吉等人的再版序言內容來分析,可能是在保天佐的努力之下,康熙年間在四川留下了一種《清真指南》刻版。

(四)歸滇紀事

馬注離開閬中後,途經豐都

返回雲南,具體過程亦無考。估計馬注回到雲南之後,應該首先回鄉省親祭祖。之後馬注又組織本族修譜,對此《賽典赤家譜》《馬氏家乘》

均有記載,《賽典赤家譜》載:“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歲,永昌老前輩馬注由京請假回籍修譜,各屬同宗,及者及之,不及者缺之。”

《馬氏家乘》亦有“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歲,永昌老前輩馬注由京請假回滇,齊族修譜,各屬同宗,已到者,贈送一本;未到者,贈寄一本”。這裏記載的康熙二十六年不是修譜的時間,而是人們誤以為馬注自京返鄉的時間。按常理推算自京返鄉約需一年,故應該在康熙二十七年發生修譜這件事,這也就和《清真指南》中的時間相對應了。

馬注回滇後,並未在家鄉留居,而是往來於雲南回族聚居區域,在這往來之間,馬注把自己的《清真指南》送給雲南各地的穆斯林,《清真指南》開始在雲南流傳,特別是在清真寺中,有可能已經被采用為教授漢文的教材了。他仍然不斷地對這本書進行修訂。康熙二十九年(1690)出於講習的便利,他修訂了《聖讚》一篇,詳細添加了注釋

馬注回鄉後的職業仍然是開學收授弟子,他主要在清真寺開學講習,他以聖裔身份以及其豐富的伊斯蘭教知識、阿拉伯文、波斯文知識,得到各地穆斯林的認同,從他後來仍然往來各地的情況分析,各地穆斯林邀請他開學的很多。《清真指南》中很多注解,當是從事經堂教育時所加。

康熙三十年(1691)六月,康熙帝頒布上諭稱:“朕評回漢古今之大典,自始之鴻道也。七十二門修仙成佛,誘真歸邪,不法之異端種種生焉。已往不咎,再犯者斬。漢官諸臣時享俸祿,按日朝參,而回教五時拜主讚聖,並無食朕俸,亦知報本,而漢不及回也。通曉各省,如漢官因小不忿,借端虛報回教謀反者,職司官先斬後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違命,勿負朕有愛道之意也。欽此。”

馬注對康熙此舉相當興奮,故抄錄下來,一直有意將其編入《清真指南》,後來這條上諭收入第七卷《教條八款》,但文字略有出入。

馬注回鄉後,一直非常關心昆明褒獎賽典赤功績的幾處建築。馬注出滇時,昆明城南“斡耳朵”鹹陽王陵、王廟俱在,但經曆了“三藩之亂”戰火之後,鹹陽王陵、王廟也未能幸免。康熙二十一年的時候,昆明各界人士複建王廟。馬注回滇後,看到“廟宇雖建,奸頑雜處,借修廟之名,賣戲肥己,擾亂教規”

。心中非常不安,他極力反對這種擾亂教規,敗壞王陵清靜的行徑。康熙三十一年(1692),“雲南總督範承勳、巡撫王繼文……永昌道畢、太守張、捕府蔣、方牧張文武當路捐資,遷建今重關之內,與王陵切近,較昔之稠雜喧嘩、規模隘小,至此則觀曠神怡,雄麗無加矣”

。這裏可以看出出資者中有雲南總督府官員,又多永昌府官員,可見馬注應當在這件事上作了一些努力,即他利用其在昆明、永昌的知名度動員地方官員,重建鹹陽王王廟於王陵附近。對此後來他在《原道跋》中也記下了“葺陵寢”一事,將其列為與自己著作同等重要的大事,引以為豪。

康熙三十八年(1699),馬注60歲,有感於花甲遲暮,常憶往事,不禁動情而作《自惜》兩首。表達了他對自己京師生活的無限眷戀之情,這時他依然對康熙帝的詔選經師的事情記憶猶新,仍然渴望帝王能夠賞識自己的作品。《自惜》中有“愧我六旬天未老,夢魂猶自憶燕山”可證其年齡。

他在後來所作的《原道跋》中有一段自述中提到他“駕芒履之輕舟,漁樵於黔、蜀、滇、楚、吳、越、晉、秦、齊、魯、粵、閩之會”,其中“粵、閩”兩省在他來去北京的過程中都未曾經過,他遊曆這兩省大概是在1692年至1703年之間的事情。他到粵、閩兩地主要是走訪穆斯林知名人士,確知的地點隻有雷州一處。馬注在北京、山東、南京、西安結交的各界人士、諸位經師的交流中,得到廣西、廣東、福建一帶的信息,也有可能得到了他們的推薦。特別馬注在歸途中結識的這些經師,他們的弟子遍布全國,與閩粵之間有很緊密地聯係。馬注到了這些地方,也將自己的書示之與眾,同樣會有書贈送當地人士。康熙四十一年(1702)他寫下了《授書說》,裏麵表達了一種希望,希望讀到《清真指南》的人能夠“家錄一部,置之座右,慎思審問,明辨篤行,自悟自度;或有力之家刊刻布行,以廣教化”。這時馬注已經希望有人能夠刊印他的書。從廣州濠畔街清真寺同治年間重鐫印行《清真指南》來分析,廣州一帶更早時候有人得到了該書原稿

,故而我推斷《授書說》可能作於廣州,並題贈與廣州的教內人士。《授書說》中也有一處可以證其大致年齡,其中賦詩數韻,其中一句:“一葉輕舟一片蓑,茫茫煙水六旬過。”從《清真指南》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馬注在這一年修改第五卷的記錄

馬注由其身份和自己的作品在廣大穆斯林中贏得了很高的威望,他往來各地為各界認同,為自己獲得了更多的發言權。在修完鹹陽王廟之後,馬注經常祭拜,當他看到鹹陽王陵“傾圮,瓦礫無存,牧馬長嘶”的狀況,心中很是憂慮,“俯仰之間,悲咽長歎,慟心酸鼻”,於是他思欲募修王陵,康熙四十二年(1703)

寫下了《鹹陽王撫滇績》,其文末有“是仰賴於今日覆載者”,大概是呈給當時總督。

馬注晚年仍教授不輟,康熙四十六年(1707)受聘到四川會川(今會理),會理在“清嘉、道間,回人棲居名西北隅,約數百家、合鄉間散居者,約數千人”

。康熙年間回族人口也不會太多,時年他做《原道跋》,這時馬注已年近古稀,本應頤養天年,而他卻仍在為弘揚教義而奔走。反思自己的一生,馬注幾多感慨,他主張漢文解經,主張實行“宗教改革”的思想,但因此也會遭到教內保守力量的反對,雖然我們沒有看到馬注對此有明確的記錄,但從他“忙忙然如喪家之犬,為時人笑”

的自述中,可以想見他的主張不會有太多人擁護,因而他的生活狀況也沒有太大的保障。然而聊以自慰的是,畢竟自己的功業尚能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可,他在文章中借他人之口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木枯則榮,月虧則盈。蘭生幽穀,其香彌馨。子雖貧,文章經世之業,先爾而生者,非子不能明;後爾而生者,非子不能成。年壽榮樂,孰與於斯主之恩於爾至矣。子之功又何亞於昔人?”

馬注後做《天宮賦》,其中有“屈指歲月,隙駒易逝,倏忽間七旬古稀。展鏡自照,容枯頓白,對影慘然”。由此可知,該文當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之後,從文中可以看出此時他仍然堅持五時拜功,可見其信仰的虔誠。

伊斯蘭教自唐傳入我國之後,一直以遜尼派居於主導地位,從馬注結交的經師及其著述來看,馬注是一位嚴遵祖訓的遜尼派穆斯林。康熙四十九年(1710),蘇非派的一支卡蘭達裏蘇非派

(馬注譯“革爛得”、“格蘭岱”,後世也譯為“革蘭袋”)自印度傳入武定地區,這一派的名稱是從波斯語kalandar演變而來的,意思是“醜惡,厭棄的人”,或“門閂”……在突厥語中,它的意思演變為“厭棄俗世而象漂泊者一樣四處流浪的托缽僧;一個譴責塵世所有的一切,並找到真理的人,一個哲學家”。至於格蘭岱的其他意思,根據瑞典突厥學家古納·雅林引用的維吾爾文資料而定義為“放棄財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