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祖:鄭賜(字恩來),妣馬氏、納氏/生二子:萬選、廷選
三世祖:長鄭萬選,妣李氏,生一子鄭宗陽,次鄭廷選(妣缺載)
四世祖:鄭宗陽(員生/楚雄府訓導/嶽池縣知縣),妣李氏,生一子鄭士祿
五世祖:鄭士祿,妣馬氏,生三子:長鄭國卿、次鄭國元、叔鄭國用
六世祖:鄭國卿(庠生),妣馬氏,生子二:長鄭大驂、次鄭弘驂
七世祖:鄭弘驂(廩生),妣馬氏,生四子:長鄭時發、次鄭時仲、叔鄭時英、季鄭時俊
八世祖:鄭時發,妣李氏,生二子:長鄭崇新、次鄭毅新
九世祖:鄭毅新,妣馬氏,生二子:長鄭溥、次鄭淵
十世祖:長鄭溥生二子、次鄭淵生一子
十一世祖:長鄭居正元配李氏,生二子:鄭有法、鄭有才,次鄭居廣,元配馬氏,生一子鄭有禮
十二世祖:長鄭有法生一子鄭良善,次鄭有才生二子:鄭良府、鄭良喜,叔鄭有禮,生一子鄭良順
十三世祖:長鄭良善生一子鄭蓬元,次鄭良府生二子:鄭勇、鄭剛;鄭良順生二子:長鄭強、次鄭鳳,鄭良喜生一子鄭凋
十四世祖:鄭蓬元生二子:長鄭永生、次鄭崇林(泰國支係始祖)
十五世祖:鄭崇林(光緒三十年時從事馬幫貿易移居泰國清邁王和街),妣鄭諾氏,生五子、五女
十六世五子:長鄭興周、鄭興漢、鄭興□、鄭興華、鄭興昌
十六世五女:長女佚名,適雲南回胞馬誌平;次女泰名威拉,適泰國商人塔威江因榮;三女泰名章萍,適泰國乃蓬大人;四女漢名鄭瓊英,招贅雲南回胞馬紹鋒(改名鄭紹鋒);五女漢名鄭美英,適雲南回胞馬恩仁
十七世:馬文偉(鄭美英子),娶泰族女為妻(已入教為穆斯林),生育有一子一女。馬文偉現為清邁府伊斯蘭教協會副主席、清邁市議會議員暨王和街清真寺董事會常務董事(十七世及之後的其他成員待補)
以上所列,便是我們今天可以追溯出來的泰國鄭和第十五世後裔鄭崇林支係的十六世、十七世兩代成員,但十七代以後的孫輩和重孫輩的情況,因其居住分散在泰國清邁、曼穀等地,人丁興旺,調查有限,暫時闕如,留待日補充調查後再作完善。
四、結語
本文根據筆者親赴泰國清邁的田野調查資料,結合國內最新出版的有關鄭和家譜資料,在筆者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清末因從事雲南與泰國之間跨境馬幫貿易活動而移居泰國北部首府清邁的回族大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支係的移民史略、第十六代和部分第十七代後裔的現狀,進行了專門的梳理。從中外關係史的角度來看,600年前的15世紀初,威震寰宇的中國回族穆斯林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鄭和下西洋過程中五訪暹羅的活動,在中泰兩國外交關係史上成為了一曲絕唱,他和他的船隊五度駐節暹羅與泰國人民開展平等友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動人事跡,泰國華人和各族人民已經通過曼穀灣畔的“三寶港”、大城府金碧巍峨的“三保佛公”廟宇銘記下來,並以膜拜祭奠的方式年複一年地表達著對這位中華民族友好使者的深深緬懷。在距鄭和訪問暹羅499年後(1405~1904),以長途跨國馬幫商人而移居泰國的鄭和這支海外後裔鄭崇林支係,雖然身居異域他邦,但始終秉承著祖先和平友好的外交家風範,和平友善,慷慨豪義,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因地製宜地融入到東南亞的異質文化和社會中,經營陶朱,名揚異邦,同樣贏得泰國朝野和華人僑胞的共同敬仰。透過本文的介紹我們看到,鄭和家族跨越數百年的曆史時空播撒在東南亞美麗國度泰國土地上的中—泰友誼種子,碩果累累,澤被至今。如果我們站在當今中華民族正在努力推進現代化進程,積極致力於和平崛起的時代高度上,再來回顧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支係遷徙暹羅(泰國)的這份曆史個案,我們不僅可以重溫世界航海偉人、中華民族的友好使者、回族穆斯林外交家鄭和在600年前留給世人的和平外交思想遺產,從文明對話的全球性意義和中國回族穆斯林與東南亞地區各族人民友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史的獨特角度,向世人生動展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友好交往的曆史事實,而且可為我們促進新世紀中國—東盟睦鄰友好關係的發展,體會中國政府主張的“睦鄰、安鄰、富鄰”對外政策的現實意義,理解中國積極倡導構建和諧世界的儒家“和合”價值理念,提供一份鑒古知今、彌足珍貴的曆史遺產。
----------
注釋
①李士厚:《鄭和家譜考釋》共出了兩個版本:民國26年(1937)2月由雲南正中書局(雲南崇文印書館代印)出版的初版,同年3月又由雲南正中書局出版了“增訂再版”本,扉頁中增印了5幅碑銘照片。玉溪鄭和後裔鄭紹明家所藏《鄭和家譜》原稿遺失,幸有李先生保存有當年原譜的曬圖紙影印件存世,雲南晨光出版社於2005年5月舉國隆重慶祝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前夕,將李先生子女獻出的家譜原稿影件及校注遺稿題作《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影印出版,學界終於得以親睹譜稿原貌。
②李士厚:《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第8頁,第9頁,晨光出版社,2005年。
③李士厚:《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第8頁,第9頁,晨光出版社,2005年。
④鄭自海、鄭寬濤編:《鹹陽世家宗譜:鄭和家世研究資料彙編》,晨光出版社,2005年。
⑤見《明史·外國傳》。
⑥筆者2001年在泰國曼穀的考察記錄,另可參見台灣《經典》雜誌社1999年編輯出版的《鄭和下西洋:海上史詩》,第102~115頁。
⑦方鐵:《雲南地區至鄰國交通史略》,載《中國邊疆研究通報》,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⑧參見元·汪大淵著,蘇繼廎校注:《島夷誌略校注·天堂》,中華書局,1981年。
⑨參見明·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第21頁,中華書局,1955年。
⑩可參見拙文《泰國北部的雲南穆斯林:一份初步的田野報告》,載《回族研究》2001年第4期;《泰國北部的雲南穆斯林———秦和人》,載《思想戰線》2002年第3期。
(11)參見英國學者安德魯·福布斯撰,姚繼德譯:《近現代時期雲南與泰國北部的馬幫貿易》,載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曆史評論》第4輯,商務印書館,2002年。
(12)王和街清真寺現大殿門頭懸掛的中、阿、泰文舊匾“回教禮拜堂”上注明的時間是“大中華民國六年重九日告竣”,民國6年(1917)重九日,係重建時間,而非始建時間。
(13)參見美國女學者AnnMaxwellHill1982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人類學係答辯通過的博士論文《熟悉的陌生人:泰國北部的滇籍華人》(FamiliarStrangers:TheYunnaneseChineseinNorthernThailand)第22頁。
(14)筆者2002年發表的論文中,因未見到《鄭和家譜》原稿,無法詳考鄭崇林的輩分世係,曾據其女兒傳述誤推成鄭和第十七世孫,現核諸剛影印出版的《鄭和家譜》世係,鄭崇林係收藏家譜的玉溪大營村鄭和第十六世孫鄭紹明父親鄭永生的胞弟,且其五子所用“興”字排輩與玉溪第十六世後裔同,故鄭崇林是鄭和的第十五世孫裔。特此更正。
(15)泰國人有名無姓氏,據鄭美英女士給筆者的家世介紹說,她母親是泰北達府土司的女兒,泰語名叫“諾”,與她父親結婚後入教成了穆斯林,“鄭諾氏”活到了62歲,歸真在清邁,葬在創康路南端的清邁回教老墳地裏,生前人們一直都尊稱她為“唐坤夫人”。然而,筆者看到近年國內的數篇報道和資料中都誤將唐坤夫人說成是清邁土司的女兒,此說純屬臆測,須徹底更正之。
(16)鄭美英女士2001年6月29日上午在王和街舊宅給筆者的介紹記錄。雲南回族馬幫往來泰國清邁時間甚早,關於王和街最早的雲南回教清真寺始建時間,清邁市政府立於王和街西口的泰文、英文碑記載為公元1887年。但筆者2001年上半年在清邁數月的調查中曾反複谘詢過知情老華僑,大家隻能回憶出始自清末光緒鄭崇林先生定居時。因此雲南回族馬幫定居清邁的時間問題,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17)雲南回族馬幫往來泰國清邁時間甚早,關於王和街最早的雲南回教清真寺始建時間,清邁市政府立於王和街西口的泰文、英文碑記載為公元1887年。但筆者2001年上半年在清邁數月的調查中曾反複谘詢過知情老華僑,大家隻能回憶出始自清末光緒鄭崇林先生定居時。因此雲南回族馬幫定居清邁的時間問題,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18)該匾因年代久遠,題詞燙金文字金粉部分脫落,落款人名中有脫字之處,引用時一律以“□”代之。
(19)贈匾人中的馬、林、沐、合、納、李、何、劉、楊都是雲南回族中的大姓,而且據筆者的調查證實,這幾個姓氏的回胞今天都有僑居泰北的後代,刀姓為傣族,巫姓為漢族。
(20)[美]沈己堯:《東南亞———海外故鄉》,第56頁:“泰國貴族爵位與中國封建稱謂比對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5年。
(21)據筆者2001年在清邁采訪鄭美英記錄整理,據她介紹鄭先生朝覲天房僅一次,但在2005年晨光出版社出版的《鹹陽世家宗譜:鄭和家世研究資料彙編》第15頁中說鄭崇林曾三次朝覲,不知何據。
(22)鄭自慶:《愛國僑領、同盟會成員———鄭崇林》,載南京《鄭和研究》2004年第2期。
(23)在此前的幾份報道或資料中曾張冠李戴地將鄭崇林三女兒的三個兒子(崇林外孫)的將軍頭銜戴到鄭崇林的三個兒子頭上,此點亦須徹底更正之,以免再以訛傳訛。
(24)泰國女性自古以來的社會地位較高,馬歡《瀛涯勝覽·暹羅國》條曾記載:“其俗凡事皆是婦人主掌。其國王及下民若有謀議、刑罰輕重、買賣一應巨細之事,皆決於妻。其婦人誌量果勝於男子。”前引馮承鈞校注本第19頁。又據台灣人類學家李亦園主編的《東南亞華人華僑社會變遷研究》第21頁所收戎撫天《泰國華人同化問題研究》一文說:“泰國婦女的社會地位很高,可以參政,與兄弟同樣享有繼承權,但房子都由女兒繼承。”正中書局,1985年。
(25)鄭崇林五子均以“興”字排名,正與玉溪胞兄鄭永生子輩相同,由此證明鄭崇林係鄭和第十五世孫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