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碑上沒有注明立碑機構,也未注明立碑時間,但據王和街的回族穆斯林老人們說,碑是由清邁市政府的有關部門正式建立的,什麼機構,建立的具體時間,他們也說不清楚。但根據碑銘所使用的水泥基礎、碑心的大理石材和新舊程度來看,筆者判斷可能在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碑文提到王和街清真寺於1887年建立的時間,是迄今為止有案可稽的泰北地區第一個秦和人穆斯林定居點出現的標誌之一。事實上,依據泰文文獻裏的記載,“和人”馬幫商人到泰北的商貿活動,則遠在泰國蘭那王朝時期的13世紀~18世紀
。因此我們不難推斷,建立王和街雲南人社區的僑領可能更早,然而他們的姓氏和事跡早已被曆史長河所默默湮沒,今天年逾耄耋的僑胞們集體記憶中可以追溯出來的最早僑居清邁的人物,已經為數不多。
根據2001年春夏之季本人在清邁等地的實地調查,定居泰國北部較早而重要的雲南回族馬幫商人及僑領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享譽寰宇的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的第十五世孫鄭崇林先生
。據其小女兒鄭美英女士給筆者的口述介紹,鄭先生出生於清朝光緒十年(1884)的雲南玉溪大營村,少年時期即隨其父親鄭逢元的馬幫往來於滇、緬、泰三地從事商業貿易活動。光緒三十年,(1904)他20歲時,定居到了清邁古城東北牆垣腳下湄南平河(MaeNamPingRiver)西岸的王和街。王和街便是今天泰國北部各府雲南回僑的最早最大的社區中心,也是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支係定居泰國最早的大本營。關於鄭崇林支係定居泰國清邁的時間,盡管他本人正式定居清邁的時間是光緒三十年(1904),但筆者2001年6月29日上午在清邁王和街鄭家訪問時,在其舊宅木樓上的東廂屋簷下發現了一塊古老的中文行楷“生財有道”木匾,落款時間為“大清道光十四年林鍾穀旦”,贈匾人為“景東弟子劉承熹、劉承舜侄應培敬獻立”。“景東”即緬甸撣邦東部首府“景棟”的異寫。據此可知,早在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時,鄭家先人已經開始從事跨國長途馬幫貿易活動,經常從家鄉雲南玉溪大營往來於泰、緬兩國之間,並已僑居在清邁了,時間在清朝道光十四年以前,迄今已172年以上。
據鄭美英女士和清邁的幾位回胞老人介紹,鄭崇林先生定居清邁的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的當年,他就在今天王和街鄭宅的位置建蓋了雲南人的第一所杆欄式柚木大宅,作為接待雲南回族馬幫的客棧,娶了達府哥倮(北部泰族的自稱)大土司家一位美麗的女兒“諾”為妻子
,生育了五個兒子五個女兒,並在王和街建蓋起第一家雲南人大馬店。與此同時,他還在王和街馬店對麵買了一塊地建蓋了一座簡易的木結構清真寺,王和街從此成為往來於雲南泰國的雲南回漢各族馬幫的集散地和大本營。據鄭美英女士介紹說,鄭崇林先生和當時定居的回胞建蓋王和街清真寺時,條件十分艱苦:“當時蓋禮拜寺時,到處都是死人骨頭,大家把白骨撿開就蓋了。”建寺時全用優質柚木材料,“我父親他們用牛皮熬成膠,再把木板粘起來,房子非常的牢固”
。這座老清真寺使用到民國6年(1917)時,因回胞人口增加才重建,仍是全木結構建築,現懸掛在王和街清真寺正殿門頭的中文“清真寺”鎏金大木匾上的落款為“大中華民國六年重九日告竣”,就是第一次重建的時間
。20世紀40年代以後,旅居清邁的雲南籍回胞逐漸增多,該寺又於20世紀80年代進行了第二次重建,材料改為鋼混結構,並由原來的一層擴建為二層的阿拉伯式建築,在北廂增建了三層的“王和真光學校”,經堂學校教學側樓的一樓為禮堂兼餐廳,二樓為教室,三樓為教長、哈裏發宿舍兼圖書室,正殿對麵建蓋了邦克樓兼婦女學校,正殿北側為沐浴水房,南側則建有洗浴亡人“埋體”的專門用房,房前的空地則作停車場。
鄭崇林定居清邁王和街後,最初經營馬店和馬幫從家鄉玉溪馱運來的“河西”布匹,後來經營過木材,並受當時的泰皇拉瑪六世委托,出麵組織泰北一帶的雲南回漢族馬幫,承擔了曼穀到南邦鐵路建設的所有物資運輸任務,又接受當時清邁泰族王的委托,利用雲南回族馬幫網絡承擔了整個泰北地區的郵遞業務。1910年年初,泰國政府要修建清邁飛機場,機場選址恰巧為清邁老城西南角的雲南回族馬幫購買使用了多年的牧馬場,他深明大義,代表旅泰雲南僑胞把這塊總麵積為100萊(約250畝)寶地無償捐獻給了泰國政府,清邁機場一直使用到現在,是泰國的第二大國際機場和東南亞地區的大型國際機場之一。為表彰鄭崇林先生對泰王國的忠誠與貢獻,當時的拉瑪六世泰皇特頒聖旨,冊封鄭崇林為一品“唐坤(KhunTan)”,賞賜了禦像、寶劍、銀幣、金銀器皿,鄭崇林從此成為旅泰雲南僑胞的領袖,人們便開始以泰皇所賜封號“唐坤”來稱呼他。直到今天,鄭唐坤或唐坤的大名仍然廣為泰北僑胞所熟知。這些珍貴的禦賜寶物和贈品,至今猶存。拉瑪六世、九世夫婦的禦像一直懸掛在鄭家舊宅的客堂中央,寶劍、銀幣和金銀器皿則由小女兒鄭美英母子精心收藏在精美的特製小盒裏。旅泰全體回漢雲南同鄉僑領為此贈送了他一塊“華之偉人”的巨匾,巨匾與泰皇禦像至今仍然並列懸掛在鄭家舊宅客堂中央。巨匾木框金字,高約1.5米,長約2米,右上方用四言體題寫了一篇頌辭:“崇林鄭公,慷慨英雄。僑居清邁,素有仁□
。經營陶朱,至仁至公。泰皇獎勵,得此榮封。同仁欽佩,德以頌公。”贈匾的落款全是當時旅居泰國的雲南僑胞,他們的姓名依次為:馬真全、馬位周、馬金輝、馬舒、馬助恩、馬桂林、黃正榮、林定一、沐國安、沐永興、李月之、何自得、劉春桂、合□三、刀定邦、巫榮昌、楊壽元、納全廷、合誌方、□□□、□春榮、李文學、□利□等23位僑領。從這些贈匾人的姓氏中可以看出,當時定居清邁的雲南馬幫商人大部分是回族同胞
,他們與鄭崇林為同時代的雲南回漢馬幫商人,人數已經不少。這些泰皇禦賜寶物和同鄉的賀匾,一直是鄭家的傳家至寶,筆者造訪鄭家時,征得鄭先生小女兒鄭美英女士的同意,由她和兒子馬文偉先生把所有寶物和禦像都拿了出來,讓我拍攝了資料照片。
鄭崇林受封“唐坤”的時間是1914年,當時他剛好30歲。“唐坤”一詞中,“唐”指中國,是早年海外華人的習慣自稱,海外華人建立社區都叫做“唐人街”,“坤”則是泰王賜予爵位的泰語發音,按泰國皇室的冊封製度,泰國的爵位按泰語發音,共分為“蒙、蒙鑾”(皇室成員專用)、“昭披耶”(公爵)、“披耶”(侯爵)、“拍”(伯爵)、“鑾”(子爵)、“坤”(男爵)和“乃”(民/先生)七個等級,鄭崇林先生受封的是男爵
。鄭先生獲封“唐坤”後,成為了泰北雲南人的欽定僑領,代表泰國皇室負責管理旅泰雲南各族僑胞的一切事務。泰曆2510年(1967),鄭崇林84歲高齡時要小女婿馬恩仁阿洪等親友陪同前往沙特阿拉伯麥加朝覲。當他圓滿完成了“哈隻”功課準備啟程返回清邁前夕,於睡夢中安然歸真在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眾多華裔哈吉參加了他的葬禮,葬禮十分隆重
。
鄭崇林先生出生於雲南回民反清起義失敗後的光緒年間,滇中故鄉新興州(玉溪市)的龍門九村(含大營、東營、棋樹營、石狗頭等9個回族村寨),曾經是清末鹹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民抗清義軍的重要根據地,著名的義軍精神領袖馬複初晚年曾長期在其故裏大營村設帳講學,馬複初經師的高足、著名回族經堂教育家馬聯元經師也生長於斯。這裏自古人文薈萃,伊斯蘭教經學異常繁榮,人才輩出,並具有悠久的反封建、反民族壓迫的優良傳統。出國之前的鄭崇林先生,耳聞目染了先輩們反清革命的精神,他雖然僑居國外,仍有拳拳愛國之心,是一位投身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的愛國僑領。根據最新披露的雲南現代著名的回族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沙儒誠先生抗戰期間赴緬甸、泰國、新加坡等南洋宣傳抗日時的記載,這位航海家的後代當年曾經以旅泰僑領身份,於1908年時,與旅居泰緬的雲南回族愛國商人羅漢彩、杜長安、沐二榮、馬太等愛國人士一道,毅然加入過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為辛亥革命的成功,為推翻國內腐朽的滿清封建統治,立下殊勳
。
三、泰國鄭和後裔的現狀
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支係在泰國的世係,根據筆者2001年6月、7月對其女兒鄭美英、鄭瓊英姐妹的訪談記錄,鄭崇林定居泰國清邁後,在往來於清邁和達府經營木材的過程中,被達府土司美麗的女兒“諾”看中,結成連理,婚後共生育了五子五女。五個兒子依次是:長子鄭興周,次子鄭興漢,三子鄭興□(鄭美英姐妹回憶不起三哥之名,暫缺),四子鄭興華,五子鄭興昌。五個女兒依次是:長女(在崇林的十個子女中排行第三)佚名(兩姐妹無法回憶起這位大姐的泰文名字),丈夫叫馬誌廷(已故),也是雲南回族人氏;次女泰語名叫威拉,嫁給泰國的一位煙草商人塔威江因榮;三女泰語名叫章萍,嫁給泰國的一位高官傑迪那威撒迭,這位三女婿曾做過泰國的“乃蓬”大人(泰語國務院長或總理,已故),乃蓬大人的三個兒子(名字暫缺)曾經官至泰國軍隊的中將、上將和少將
,三女章萍仍健在,與其子女居住在泰國首都曼穀,其孫輩情況欠詳;四女叫鄭瓊英,招親旅泰的雲南玉溪回族商人馬紹鋒為夫婿,馬紹鋒入贅鄭家後改名為鄭紹鋒(已故),有一子赴美國留學後已定居在美國芝加哥(Chicago);五女叫鄭美英,排行第十,為鄭崇林的小女兒,招旅泰的雲南通海縣納家營籍的回族阿洪馬恩仁(已故)為婿。鄭美英女士原在清邁的一家銀行工作,已退休多年,他們夫婦倆生育了三個子女,老大、老二早夭,隻有小兒子馬文偉(又作馬維偉)。
飽經風霜的鄭崇林當年建蓋在王和街西口的泰式柚木老宅,至今仍矗立在原址。按照泰國的風俗習慣和繼嗣規則,父親的老宅必須由最小的女兒繼承,故鄭美英繼承了鄭家的這份房屋遺產
。鄭美英丈夫馬恩仁已去世數年,故馬文偉夫婦及其孩子就隨母親一起居住在這幢老宅裏,守護著祖父的這份珍貴基業。鄭崇林的四女兒鄭瓊英夫婦,則選擇了老宅東麵的空地另築新屋,與小妹鄭美英毗鄰而居。目前,年逾古稀的鄭氏姐妹二人,在子女和孫輩的陪伴下,自豪地廝守著王和街西頭父親建造的杆欄式故居,安度著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晚年生活。
以上就是旅居泰國的鄭和第十五世後裔鄭崇林支係三代成員的基本狀況,我們結合玉溪《鄭和家譜》的世係表,從始祖鄭和算起,可以把這支後裔的世係初步整理如下:
泰國鄭和後裔世係表
始祖:鄭和(馬和/明初三保太監、欽差總兵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