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繼德
一、鄭和後裔的由來及分布
明初七下西洋威名遠播的回族穆斯林大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鄭和(1371~1435),身為內官監太監,受過宮刑,不能生兒育女有子嗣,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鄭和身為太監何來後裔呢?這必須得從其家世說起,對此方可有個交代。
關於鄭和的籍貫,在清代翰林院大學士張廷玉主持編修的官方《明史·鄭和傳》中僅有寥寥五字:“鄭和,雲南人。”除此之外,關於鄭和的鄉貫、家世、族別、原來姓氏等傳主要素,由於大漢族正統史官的有意作祟,在中國明清兩朝的官稗史料中就再也沒有透露半點消息,從而使其成為中外史學界長期以來探究這位功蓋寰宇的世界航海偉人身世的一樁玄案。如此重大的史學謎底,直到民國初年(1912)雲南著名學者、清末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先生發現了兩件轟動世人的鄭和家世史料———鄭和委托其同僚明代禮部尚書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寫,長眠於晉寧縣城昆陽鎮月山西麓數百年的鄭和父親馬公哈隻墓碑《故馬公墓誌銘》,1936年在雲南玉溪縣大營村鄭和第十七世孫鄭紹明家發現的《鄭和家譜》,方顯端倪。已故著名鄭和研究專家李士厚先生當年受其師袁嘉穀先生委托,對《家譜》詳加考釋後於1937年出版,書中曾收錄了這兩種珍貴史料
。此後的20世紀80年代初,李士厚先生與南京鄭和後裔根據南京後裔所藏《鹹陽世家宗譜》木刻雕版封麵,從北京民族文化宮尋到《鄭氏家譜首序》一份,與此同時,史學界又在昆明和滇西分別發現了《賽氏總族牒》、《賽典赤家譜》和《馬氏家乘》等幾份重要的回族譜牒文獻。這些文獻都收編在1985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鄭和家世資料》一書中。近年來國內從事鄭和研究的專家學者根據上述碑銘譜牒資料,對鄭和的家世淵源作了係統的考證,基本結論為———鄭和是元代雲南行省平章政事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第六世孫,曾祖父叫拜顏(又作伯顏),係賽典赤·贍思丁長子納速拉丁的長子,祖父叫察兒米的納,父親叫米裏金,已改用漢姓馬氏。因先祖鹹陽王賽典赤忠君愛民功勳卓著,其嗣裔深沐皇恩,鄭和祖父被朝廷敕封為滇陽侯,封地在今天昆明市滇池南岸的晉寧縣昆陽鎮(因在昆明滇池南岸,故名滇陽,後改稱昆陽),子孫遂落籍滇陽治所寶山鄉和代村(遺址在今晉寧縣昆陽鎮月山東南坡鄭和紀念館),子承父祿,世襲爵位。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到過天方阿拉伯麥加朝覲,獲得了穆斯林尊貴的“哈吉”榮銜,後嗣及鄉人特以此“哈吉”榮銜稱之而不呼其名。鄭和原名馬和,有兄弟二人,哥哥叫馬文銘。馬和被明軍擄入宮後,隨伺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他率軍在北京東郊的鄭村壩(今北京東壩)大破圍剿朱棣的李景隆大軍,徹底扭轉了戰局,為朱棣的登基立下首功,故被明成祖於永樂二年(1404)賜姓鄭,馬和從此改名鄭和。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間,鄭和奉成祖、仁宗和宣宗三朝皇帝聖旨,以大明帝國欽差總兵官銜統帥中國遠洋船隊出使西洋30餘國,行程10餘萬裏,開辟世界海洋新航路,傳播中華文明,開展和平友好外交,成為曠古冠今舉世聞名的世界航海第一偉人。
據玉溪鄭和後裔保存的《鄭和家譜》及南京後裔查找到的《鄭氏家譜首序》等資料記載,馬哈隻的後裔共分為“鄭”姓和“馬”姓兩大支脈。其中的馬姓乃長子馬文銘之後裔,分布在雲南省內的玉溪、武定、尋甸等地,而今天廣泛分布在國內南京、蘇州、杭州、北京、上海、玉溪、昆明、晉寧、通海、個舊等地和泰國的“鄭”氏後裔,則是馬文銘長子過繼給鄭和立嗣的嫡傳後裔。馬氏後裔本文暫不涉及,這裏主要討論鄭氏後裔。
據前述《家譜》記載,馬文銘長子的馬氏原名在《家譜》中無載,但提到他於宣德六年(1431)時過繼給叔叔鄭和後,即隨鄭和遷居南京三山街(後改稱馬府街,今南京當地人仍稱馬府街,行政區劃上隸屬於南京市白下區),並依鄭和賜姓改名鄭賜,字恩來,並做了大官。對此,在剛出版的李士厚編著《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第九段中有明確記載:“公和奉命三使西洋,曆事三主。至宣德六年,欽封公三保太監,公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皆顯宦焉。”
關於鄭賜(鄭恩來)過繼給鄭和移居南京後的婚配及子嗣情況,在該《家譜》第十段的世係表中作了這樣的記述:“二世祖考諱賜,字恩來,妣馬氏、納氏,生子二:長萬選,次廷選。三世祖考諱萬選,妣李氏,生子一:考宗陽,字不傳,係一員生,初選楚雄府訓導,萬曆三十四年升嶽池縣知縣,妣李氏。”
上述國內外以“鄭”為姓的各地鄭和後裔,就是鄭和繼子(侄兒)鄭恩來的遺脈。從20世紀80年代至2005年7月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止的20餘年中,國內史學界和南京、雲南的鄭和後裔對分布在南京、雲南等地的鄭和“鄭”氏後裔的現狀,進行過係統深入地調查和研究,目前已基本摸清了國內鄭和後裔的分布情況
,但對清末移居東南亞鄰邦泰國北部首府清邁城(ChiangMai)的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支係的詳細情況,由於國內學者和鄭和後裔大多難於前往泰國訪問調查,至今研究介紹都很不夠。近年來雖有記者前往訪問,但也不夠深入仔細,幾篇報道中多有錯訛。本人因作泰國北部雲南籍回族移民曆史文化研究緣故,曾於2001年3月至7月在清邁當地作過係統的實地調查,除了從老一代雲南回族僑胞口中獲取了豐富的鄭崇林口碑資料外,還數次在清邁王和街鄭家舊宅裏專門拜訪了仍然健在的鄭崇林女兒鄭美英、鄭瓊英姐妹,采錄了她們敘述的家族曆史,看到並拍攝了泰皇拉瑪六世(KingRamaⅥ)賜贈給鄭崇林的諸多文物,現據之把鄭和的這支海外支係的移民曆史和現狀介紹於後。
二、鄭崇林支係遷徙泰國史略
泰國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位於東南亞北部的泰國灣內,地跨馬來半島與中南半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上,文化上又居於亞洲兩大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之間,自古就是東西方海陸交通、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一個樞紐。1238年,泰國建立了素可泰王朝(SukhothaiDynasty),形成了統一的國家。從地理上而言,泰國雖然沒有與中國直接連壤,但卻有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雲南的湄公河緊密相連,湄公河在雲南境內的上遊叫做瀾滄江,故兩國人民之間仍有深厚的胞波情誼。明朝開國後,泰國在明王朝的對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朱明王朝與暹羅國(Siam,今泰國)保持著密切的朝貢外交關係
。根據鄭和隨從兼通事(翻譯)會稽回族人馬歡航海日記《瀛涯勝覽》、費信航海日記《星槎勝覽》和鞏珍《西洋番國誌》等文獻的記載,在七下西洋的活動中,鄭和船隊曾經五度駐節暹羅,每次都受到泰國王室和百姓的熱烈歡迎。泰國華人和各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曾在國都曼穀和大城府(Ayutthaya)留下了“三寶港”和“三寶佛公”廟
。這些保存至今的鄭和曆史遺跡,見證著中國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鄭和與泰國人民結下的深厚情緣。
然而今天僑居泰國的鄭崇林支係不是當年隨鄭和下西洋時留居泰國的後人,而是清末從故鄉雲南玉溪大營村遷徙到泰國北部首府清邁的一支。他們遷徙前往中南半島的泰國定居,有著特定的曆史和經濟地理背景。具體而言,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支係進入泰國北部清邁的定居,是曆史上雲南回族前往泰國、緬甸從事跨境馬幫國際貿易活動的結果。雲南與泰國北部之間的交通路線,正是著名的西南絲路網絡中的南段線路,中國明清文獻中稱之為“車裏(今西雙版納)通暹羅道”
。此道就是雲南回族馬幫進入泰國北部的主要通道,它在元代旅行家汪大淵的《島夷誌略·天堂國》條中曾有記載,稱為雲南連通外域的“後門”
,在明初鄭和隨從馬歡《瀛涯勝覽·暹羅國》條中,對這條馬幫商路也有記載
。這條馬幫國際商道以滇南和滇中回族馬幫的使用頻率最高,馬幫的國內出發地一般有雲南省回族聚居的個舊、蒙自、建水、通海、玉溪、峨山和昆明,出境口岸多為今西雙版納的打洛、大猛籠等地,目的地一般是泰國的曼穀、清邁。在馬幫貿易往來過程中,逐漸有部分雲南回族馬幫商人在泰國清邁等地定居下來,他們構成了今日泰北各地的雲南回族派生族群———“秦和人(TheCinHo)。”該族群的形成過程至少跨越了200年以上的曆史時空
。清朝至民國時期,這條商道上往來的雲南回族馬幫更趨頻繁,其活動情況曾引起當時進入泰國北部的西方殖民官員和探險家們的極大關注,並在他們的日記或旅行報告中作了大量記載
。其中的清邁府是泰國北部最重要的馬幫中心商埠,也是雲南回族馬幫進入泰國後的主要貨物集散中心,而清邁城的王和街則是曆史上雲南回族馬幫商人定居泰國的最早據點。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支係正是清末光緒時移居清邁王和街的較早回胞之一。作為清邁城雲南回胞中心的王和街的曆史由來已久,在王和街西口豎立著一通清邁市有關部門用泰文和英文書寫的石碑,碑高2米餘,闊約1.2米,鑲嵌在一個水磨石基座中,碑文以金色油漆刻在一塊盾形黑底大理石上,頂部左右兩側繪有兩幅泰王國國徽圖案,上部為“王和街”的泰文碑文,中部為“王和街”的英文碑文,下部是一幅王和街在清邁市區的方位地圖,“王和街”一名,英文譯作“BanHoCommunity”。立碑時間雖然不詳,但它卻以泰國官方碑刻形式正式記錄了雲南回族馬幫往來並定居清邁王和街的真實曆史。碑的英文是:
“TheHopeopleareChinesefromYunnan,TheywereincontactwithLannasinceofold,especiallyascaravantraders,InthetimeofKingInthawichayanon(1870~1897),agroupofHoChinesesettledhereandbuiltthemosqueHidayatunin1887asthecenteroftheircommunity,”
中文譯文是:“和人是中國的雲南人。蘭那王朝時雲南馬幫即來此貿易。因塔瓦猜亞翁王時(1870~1897),一批和人定居在此,並於1887年建清真寺一座,此寺遂為其中心。”
碑文給我們提供了四條重要信息:“和人”(秦和人)是中國雲南人;雲南馬幫與泰國的商貿往來發生較早,開始於13世紀泰國的第一個獨立國家蘭那王朝時期(13世紀~18世紀);和人定居王和街的時間是泰國蘭那王朝的因塔瓦猜亞翁王統治時期(1870~1897);王和街清真寺即由定居於此的和人於1887年建成,是時為中國的清朝光緒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