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
清真女學發軔於中國的中原地區,是一種特殊的回族文化。女學的始興、形成在明末清初,大約是16世紀和17世紀之交,首先是在河南省興起,後來擴散到中原地區各個穆斯林社區。近年來,對回族清真女學的研究相繼見諸報端。以瑪利亞·雅紹克和水鏡君兩位女士的《中國清真女寺史》為代表的相關研究撲麵而來,研究範圍不斷擴展,從河南到全國各地,包括臨夏、西安、蘭州、山西長治、青海西寧等地,研究區域也呈現出由省—市—州—社區等由麵到點的精致化。可見,學者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清真女學和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女學的存在、形成和發展。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清真女學由城市向鄉村世界的回族穆斯林社區擴散的進程中,以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城區為個案,繼續探討清真女學在回族鄉村社區中的興起,以拋磚引玉,求教於各方專家。
隨著社會體製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回族社會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國人民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熱火朝天地建設現代化中國的時候,素有商業傳統的回族人也迅速地融入了市場經濟的大潮,走南闖北打天下。而在經濟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在文化上,回族社會的小傳統與社會大傳統一樣麵臨著現代化帶來的衝擊與挑戰,人們對物質的極度渴求和精神信仰的羸弱必然導致道德觀念的滑坡和文化傳統的失衡,長此以往,民族文化將淹沒於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巨大洪流之中。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上,回族社會麵臨著經學不倡,後繼乏人的嚴峻考驗。據筆者多次的調查發現,清真寺裏滿拉人數不濟,而且大多數求學者來自山區,學曆也不高。禮拜的人數除了齋月,其他時候都很稀少,隻有一些老者堅持在寺裏禮拜。麵對這種文化危機,回族社會也作著不同的調適與反應。筆者認為,女學倡興離不開這一特定的時代背景,“在某種意義上說,女學的產生是文化挑戰的必然產物,是文化自覺的創新”
。
一、同心縣回族概況及清真女校簡介
同心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地處山川結合部,屬吳忠地區管轄。位於東經105°17'~106°41'、北緯36°34'~37°32'之間。東臨寧夏鹽池和甘肅環縣,南接固原,西連中衛,北接中寧、靈武。是寧夏麵積最大的縣,為全國貧困縣之一。2004年年末,有32.87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83%。同心縣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世界兩大派係中屬遜尼派,在回族8個教派中有6個教派。同心縣的韋州鎮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有女學,據《同心縣誌》記載,1931年,韋州大寺曾開辦了同心縣曆史上第一所女子經堂學校“韋州中阿女子師範學校”,課程設置有國文、算術、《古蘭經》、教義、教律等,當時有校舍17間,教員3人,招收學生近百人。後來改為“韋州女子短期小學校”,課程依舊,著名宗教人士虎嵩山之子虎學良編寫了《回族女子三字經》,成為當時經堂教育通俗教材
。這為後來女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鋪墊和開拓作用。筆者以同心縣城區的清真女學作為考察對象,是因為大多數學員來自於同心縣周圍的鄉村,包括海原縣和固原的一些鄉、村,這對了解女學在農村的興起,了解回族農村社會文化傳承現狀和調適機製很有針對性。筆者曾於2004年6月和2006年6月先後兩次赴同心調研,共走訪女校4座,在近一次的調查中,以同心縣西寺女校和同心縣北大寺女校為點,分別選擇了兩個年級的學員為主要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75份,收回68份,回收率為90.7%。
清真女寺是穆斯林女子學習宗教知識、禮拜、沐浴的場所。女寺沒有邦克樓,大殿無窯殿、宣諭台和虎圖白。在宗教活動中,婦女一起禮拜,女阿洪站在第一排中間,不出列。在同心縣城區,一般性的婦女學習班不便統計,體製較完善的、比較穩固的女寺或女學共有4座,即同心縣西寺女校、同心縣北大寺女校、同心縣老南寺女校和同心縣穆斯林文化中心女校。在此,筆者主要以西寺和北大寺女校為例,來介紹同心縣城區的女學概況。
同心縣西寺女校位於同心縣銀平路南側西寺院後。20世紀80年代末建校,一直由校長劉哈吉負責管理。學校曾兩次擴建,最近一次於2005年完工,擴建後的女校占地約1500多平方米,包括大殿、教室、圖書室、庫房、宿舍、廚房、接待室等。學校現設3個年級7個班,有200~300人,每人入校時一次性交納學費300元,夥食費人均每月60元。該校施行封閉式管理,學員不經允許,一般不能私自出校。學校的主要費用來源於穆斯林大眾的“乜貼”(施舍),從經濟上和與外交往上都不隸屬於西寺。
同心縣北大寺女校位於同心縣城北北大寺院內。該校建立較晚。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已故前政協主席洪維宗“老人家”籌資修建。該校隸屬於北大寺,與大寺僅一牆之隔,經濟上也由大寺來支配。現任校長馬林,副校長馬哈吉。學校設學製3年,現有學員200多人,每人每年需交納學費300元,夥食費人均每月60元。該校也施行封閉式管理,學員沒有特殊需要一律不得外出。學校在寒暑假期間設有兒童學習班,常設婦女學習班,人數不在統計之列。
二、符號、信仰與自覺
在女校裏,女教員的職責包括傳授教義和禮拜知識,指導宗教生活,宣傳教義等。這一點貫穿於學員學習和生活的始末,課堂教學老師講授伊斯蘭教義、教法等宗教禮儀和宗教常識,在生活中,也要督促學員去實踐這些知識和禮儀。平日裏,她們穿著長袍,戴著蓋頭,相遇時互道色倆目,五時的禮拜,封齋,有的甚至還要禮夜間的副功拜。寺裏對學員德、智、體的考評,最主要的標準就是禮拜和封齋,其次就是禮副功拜和封副功齋。在女學這樣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空間裏,女學員和女教員們都沉浸於或者說是享受於一種自由的崇拜的天地裏,她們感到精神上無比地慰藉和滿足。她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在《古蘭經》和“聖訓”的指引下履行。關於蓋頭,《古蘭經》中說:“你對信士們說,叫他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這對於他們是更純潔的。真主確是徹知他們的行為的。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叫她們用麵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