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鬆本真澄著王冬梅譯
一、前言
中國有兩種為穆斯林女性開辦的學校:國民教育學校和伊斯蘭教學校(伊斯蘭女學或女校),與伊斯蘭世界的清真寺附屬學校並存。
中國地區政府設立的小學和初中,現今都鼓勵穆斯林女童尤其是西北地區的穆斯林女童進入學校學習並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以提高她們的文化水平,因為即使是在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西北地區婦女的文盲率仍然很高。為了提高婦女的文化水平,消除貧困,促進婦女的發展,中國各地尤其是邊遠地區引進外資,利用專業研究人員開展實施了各種資助項目。寧夏回族自治區也不例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宋慶齡基金會等機構都對在寧夏的此類項目予以了支持
。
另一方麵,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伊斯蘭女學在穆斯林聚居區如雨後春筍般的迅速發展起來。很有趣的是,清真寺或女寺往往和女學建在一處,在女學中穆斯林女童不僅能學習阿拉伯語還能學習伊斯蘭教義。世界上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還沒有為女性專門開設的清真寺。追溯曆史,從清朝起中國在河南和北方地區就存在這種獨特的女寺並成為穆斯林女性禮拜祈禱的中心
。
本文試從穆斯林女性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出發,從課程設置和女童的視角等方麵對於穆斯林婦女受教育的兩種方式進行對比,集中從性別、民族、社會階層和全球化幾方麵仔細探討宗教教育在女性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二、寧夏國民教育學校的穆斯林女童
(一)國民教育學校———民族精神、軍人精神、商業精神和性別
通常情況下,國民教育或正規教育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以培養國民的基礎讀寫能力、數學運算能力和增加其科學和社會知識為目的,並運用國旗、國歌、地圖和教科書上的有形和無形的話語來教育孩子們祖國的偉大和為國家、為民族作出貢獻的重要性。
本著男女平等的原則,大部分的國民教育學校都是男女合校的,鼓勵女孩子們和男孩子們享有同等的價值觀
。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女孩子們和男孩子們都能依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職業。如果她們願意,可以到公司應聘,可以當老板,考公務員,當醫生、護士、教師或是考取博士。
如果女孩子們想從事同男性一樣的職業,她們也可以去當兵或做女警官。寧夏的回族女孩也不例外。
筆者采訪了有300名田家老莊的孩子學習的同心興義光彩小學初中。2004年當地知名企業家楊興義響應政府推廣科學和九年義務教育的號召,資助創辦了這所學校,因此學校以他的名字命名。學校有70%的學生是回族。同心縣的田家老莊有13000人,大部分是幹旱地區靠天吃飯的農民,毫無疑問都生活在貧困線上或在貧困線以下。大部分家庭都有成員遷居寧夏其他地方或邊遠地區,因此消費文化和漢文化都對穆斯林社區有很大影響。
即使是在這樣一個貧苦鄉村小學,也開設英語課,一個五年級的班級的黑板上寫著“Nopains,nogians,”(不勞無獲)的英語警句。學校裏沒有為穆斯林單獨開設的課程。當筆者采訪學校裏住宿的幾名女生時,她們都說將來想參軍或當警察。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雖都在校園裏卻彼此分開。盡管是回族女孩子,她們也不想戴麵紗或成為女阿洪,和普通漢族孩子一樣,她們都受到電視節目的影響,都想將來去國外留學。
據陪同筆者一起來考察的馬平先生的介紹,鄉村裏的孩子們之所以最願意參軍和當警察,是因為這都能為她們提供穩定的收入。而且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中國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最重要的原則。因此在理論上講,回族女性能夠參軍入伍也是中國民族團結和男女平等的標誌,繼承了回族先烈和抗日戰爭中女紅軍戰士的光榮革命傳統。
現代社會中了解中國女性曆史的學生都知道婦女的解放運動是和婦女參加反侵略反封建反壓迫運動緊密相連的。女戰士首次出現在中國現代史上1911年的革命中。自此,婦女的解放運動的呼聲和婦女參戰的呼聲交織在一起,相得益彰。而且,中國婦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參加戰爭也體現了男女平等的理想。另外,曆史告訴我們不僅是漢族,少數民族也參加了革命戰爭,都希望能建立一個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同時,同心興義光彩小學初中不僅屬於國家在貧困地區推廣教育的項目,而且屬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消除貧困的項目。這些項目旨在幫助婦女發展和加強婦女的自主權。然而,正如中國著名性別研究學者李小江所言,中國婦女發展的目標不僅與專業學者和國外援助項目的領導者的目標偶合,而且與中國政府的目標偶合
。因為這些學校確屬民間性質,適合人類發展的全球化標準,全球性的各種資助基金和海外捐助資金也就被引入。這些項目還致力於實現男女平等的目標,而這一目標也是西方自由女權主義在極具競爭性的全球化時代為了婦女的生存所倡導的目標
。綜上所述,一方麵,在這樣的一個學校裏的課程的設置體現出了國家建設、競爭性、世俗主義、全球化和男女平等各個方麵的要求;另一方麵,在宗教教育上講,基本目標即為人的完善。當然,現代的國民教育和宗教教育的目標肯定存在一定的差異和區別。
(二)穆斯林女童正規教育的現狀和局限
在寧夏,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1/4的女孩在進行正規教育過程中輟學,原因是多種的,如貧困,父母對於男女合校和非宗教教育的反對;年齡大的女孩為看管年幼的弟妹等。因此,中國政府致力於普及教育的思想是與聯合國兒童發展基金會將貧困的原因歸結為教育缺乏和文盲存在的思想不謀而合。
根據這一地區國民教育的數據統計,2005年女性入學率達到100%,部分原因是因為兩免政策,即免收書本費和學雜費,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逐漸意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那麼回族女童麵臨的社會現實是怎樣的呢?男女平等還沒有完全達到。初中畢業能找到的工作隻有服務員和售貨員,而這些工作憑借的隻是年輕和漂亮的長相。而且,由於沙漠中農業經濟條件的惡化,孩子們上完初中都不願回家再如父母那樣務農。在與漢族雜居的情況下,公眾場合不鼓勵穆斯林婦女佩戴標誌她們身份的麵紗
。由於她們家庭的相對貧困和地處農村,昂貴的學費使得她們很難再繼續完成高中和大學的學業。因此,回族女童注定脫離不了農村。這樣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她們的父母擔心和不願讓自己的女兒上國民教育學校的原因。在她們父母眼裏,國民教育學校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在民族身份和價值觀方麵對於她們進行漢化,同時父母還擔心他們的女兒被物質主義“汙染”,而物質主義也正是伊斯蘭教義不提倡的。
為了理解有關回族女性的性別、民族、社會地位等複雜和多側麵的情況,我們將在下麵討論穆斯林社區的另一個現象。
三、伊斯蘭女學現狀
(一)穆斯林的普遍世界觀
在訪問國民教育學校前,筆者有幸數次訪問了穆斯林社區的各個女學。筆者發現盡管都是回族,兩種學校裏的女孩子們的世界觀卻截然不同。
伊斯蘭是主張在安拉麵前人人平等並主張和平的宗教。穆斯林相信,如果每個穆斯林都恪守安拉所規定的人類的職責,履行安拉的旨意,世界就會實現和平,自己也會獲得永生。他們將《古蘭經》尊奉為安拉的啟示和日常宗教生活的行動指南。穆斯林不僅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因此,穆斯林參軍入伍有些時候似乎與伊斯蘭教的信仰相違背。
(二)女學的分類:創建與種類
伊斯蘭女性的學校常稱為伊斯蘭女學。經當地教育部門和政府的允許,這些學校通常由穆斯林社區的人們捐資創辦,規模較小,屬民間性質的非正規的學校。20世紀90年代之後,這些學校在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穆斯林社區迅速發展起來。從規模、學費、目標和學生的教育背景等方麵講,這些學校都各有不同,但是根據筆者在2005年所做的調查,可將它們分成三類
:隻接受初中畢業生的高級學校,如甘肅臨夏中阿女學;中級學校,對於學生教育背景不作要求,但招收的大多數是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如同心北大寺女學、寧夏銀川阿拉伯語學校;初級學校,接受各級各類的穆斯林女童,不考慮其教育背景。這些學校是為那些還沒有上完小學或初中的孩子們設立的,如寧夏同心縣韋州鎮杏園中阿女校、韋州中寺中阿女學、海原清真女學、銀川中阿女學。
盡管規模不同、地域不同,這些學校卻有許多共同點。首先,它們都是由穆斯林社區年長的領導創辦的私立學校。他們有些是阿洪或是宗教領袖,而有些是民間的領導。其次,這些學校都開設與伊斯蘭教相關的科目,包括阿拉伯語、《古蘭經》和哈迪斯,也開設漢語的讀寫教程和社會常識課程。第三,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都是戴麵紗的年輕女子,學生不僅在校園裏戴麵紗,在日常生活中也戴麵紗。第四,第二類和第三類學校不收費或收費很低。第五,在許多地方,這些學校在各自的社區都隸屬男寺,但也有些學校希望建立自己的女寺。據筆者局部的觀察,每一個女學都有專為婦女設立的禮拜室。
第一類和第二類學校的優秀畢業生可以作第二類和第三類學校的教師。教師同時也是女阿洪。第二類和第三類學校為那些不能完成正規教育或不識字的孩子起到了安全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