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女學培養女阿洪的功效存在一些爭論。有人認為女學,即女阿洪工作的地方是暫時的,隨著正規學校入學率的增長,它們遲早要消亡,而有人認為宗教知識即使是在婚後對於一個穆斯林婦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保持了婦女在家庭中的自豪感。筆者本人同意後一種觀點,因為越來越多的女孩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甚至是高中學業之後進入女學學習。女學作為補充教育的性質逐漸消失,而發展女性的性質逐漸得到增強。事實上,2006年1月筆者在雲南的女學遇到了一位女大學畢業生,她說她來學習就是為了了解自己的民族淵源和宗教本質,女學畢業後她想回去做自己的生意,而那與宗教事物沒有任何的聯係。由此可見,女學已經成為穆斯林婦女了解過去,思考未來,進行終生教育的場所。據觀察和調研,筆者認為女學會為穆斯林婦女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而且會在中國的穆斯林群體當中植根。
(六)麵紗的內涵
在這種背景下,佩戴麵紗就標誌著穆斯林婦女的地位的提升和發展壯大。穆斯林婦女在精神信仰方麵即實現安拉給人類的教化方麵比一般女孩和正規學校畢業的女孩子更有優勢。在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規範中,麵紗是用來保護婦女以避免受到男子的窺視。曾有一種帶有威脅性的解釋為:如果婦女不戴麵紗,天堂之門就不會為她們敞開。因此麵紗原是用來加強父權製社會的體製的工具。然而,中國的穆斯林婦女對於佩帶麵紗的含義再次進行了解讀,找到了一種積極的含義,即佩戴麵紗標誌著她們選擇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象征。佩戴麵紗體現了她們渴求進一步學習和信仰伊斯蘭教的迫切願望。
在調查問卷中,同心北寺女學的一個學生回答說:“我收到的最貴重的禮物就是麵紗,它賦予我伊斯蘭教的信仰,為我能度過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有兩個學生給出了同一個答案:“我得到的最貴重的禮物是母親親手為我佩帶的麵紗。”我們可以得出,麵紗象征著母女的團結,寄托了母親希望女兒能夠成為具有獨立精神的女性的夢想。
綜上所述,穆斯林女性提升精神性和倡導有職業生涯的意願是在新興的伊斯蘭教覺醒的氛圍中形成的,這種覺醒提倡對伊斯蘭教義進行一種新的闡釋,而這恰恰與穆斯林社會的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引入相一致。對於伊斯蘭教義的重新解讀和闡釋鼓勵穆斯林女性進行自我的完善和獨立自主,鼓勵她們從家務勞動和男性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同時,她們所具有的很強的穆斯林身份意識,促使她們關注其他穆斯林國家的社會問題和所發生的事件與戰爭。例如,她們比漢族更為關注巴勒斯坦問題和伊拉克戰爭。這種對於外部世界的強烈關注,同情和鼓勵促使她們更明智,更自立,更注重作為穆斯林婦女所應擔負的職責。這是另一種與民族和性別特征相一致的穆斯林女性的發展。
(七)性別平等話語———對於男女平等的看法
女學裏的穆斯林婦女怎樣看待同男子一樣的性別平等思想呢?與正規學校的女孩正好相反,女學裏的女孩子很少有想參軍的,她們似乎更願意為自己和穆斯林群體尋求一份與精神信仰相關的工作。根據伊斯蘭教教義,男人和女人在安拉麵前一律平等,但在體質和社會條件方麵天生不同。因此,性別分工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關係,這在伊斯蘭世界已經確立,與男女隔離的伊斯蘭教義是並行不悖的。然而,曆史告訴我們,女性更能體現精神性和心靈的純潔,因為世界上首批的穆斯林是先知穆罕默德聖人的妻子們。換句話說,在伊斯蘭教的信仰方麵,她們認為如果自身有天賦,有精神的高貴,有經驗和能力的話,她們將比男性更優秀。穆斯林婦女對於今世和後世的人生價值都很重視,既然生而為人,穆斯林婦女就要順從安拉的旨意,尋求作為人的價值。基於這一信仰,她們就不得不對那些注定要剝奪他人自主權和生存權的軍事組織持否定態度。因此,作為反軍國主義者,穆斯林婦女認識到男女之間確有不同,但尋求在安拉麵前的性別平等。這種平等觀念與政府和國際組織為了婦女的發展所追求的同男子一樣的性別平等觀念是截然不同的。換言之,與其說女學的存在是那些男性領導者們對於穆斯林婦女的教育力圖進行的補充,不如說女學的存在給了穆斯林女孩們更多積極的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的權利。無論她們選擇了正規教育還是宗教教育,都給了她們積極選擇的機會。本著對於性別差異的認識,她們正在尋求“真正”的性別平等。而且,筆者還要加上一種可能性,即正規教育所帶來的被漢族的價值觀所同化的無形的壓力,使得這些穆斯林女性產生與主流文化的疏離感,從而強化了她們的信仰和對她們本民族群體的認同感。
四、結論
以上是我們對於寧夏的正規教育和伊斯蘭女學所進行的考察。性別、民族和社會階層等方麵可以體現出二者的矛盾和差異(見表1)。
對比兩者的性別平等觀念,正規學校的女性希望獲得與男子一樣的平等,而女學中的女性則強調非男性化的性別平等的重要性。兩者對於民族平等的觀念有不同的看法,從中國社會中所發展的平等機會來看,民族平等已經實現了,但是,隻要穆斯林在正規學校學習,以漢族為基準的價值觀就會和穆斯林的世界觀形成反差。
女學具有多重功能:是學生們確立自己民族性的地方,是消除文盲,發展婦女的地方,是改善婦女的環境,接受補充性教育的地方,是穆斯林姐妹親如一家的地方,是給穆斯林女性以安慰的地方,是一個能夠懂得人生目標的地方,是一個能為將來選擇職業而獲得技能的地方,是一個能夠了解國際世事的地方,是一個能夠建立和平、反對戰爭的地方,是一個學生們能夠在獲得自立、自主、自信和自豪感的快樂之後發展自我的地方。
李小江強調,地方性知識的重要性為的是削弱全球化的過熱浪潮,大量引入外來資金有可能損壞中國社會的秩序和體製,尤其是在傳統社會中,婦女更容易被全球化資本所利用。但是李小江似乎既沒有界定什麼是地方性知識,也沒有確切地指出地方性知識能夠做些什麼來具體地麵對全球化的威脅。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女士兵參與了戰爭,從那以後女權主義學者對於女性是否應該參戰的爭論變得更為激烈。女性是應該支持參戰,還是把參戰作為實現與男子平等的途徑和結果?或者女性拒絕參戰,但同樣享有與男子一樣的政治權威?我們是否應該把“母性”定義為是對參戰的否定?這樣的爭論永遠都不會停止。
也許中國的女學能作為解決有關於婦女的困境和女性話語問題的一個範例。
----------
注釋
①本文是筆者在1999年、2000年和2005年所作的田野調查基礎上寫成的。2005年的田野調查是由筆者和愛知大學的新保敦子教授共同完成的。在此筆者衷心地感謝寧夏社會科學院的馬平教授,是他幫助我們完成了每一項調查。這一研究課題是由日本科學促進協會的科研基金資助的。
②參見新保敦子的著作。
③瑪利亞·亞紹克、水鏡君:《中國清真女寺》,科爾森,2000年。
④例如同心韋州回民女子小學,是1985年由同心當地政府為掃除女童文盲建立的。從校名來看,它是一所回民女童的學校,但是2000年以後,當該項目結束,聯合國教科文撤出援助資金的時候,這所學校就開始招收男生。2006年這所學校的男女生比例各占1/2。海原女子中學情況也是如此,這所學校是由伊斯蘭宗教門宦的教長洪維宗先生創建的,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正規學校的課程設置是相同的。這兩所學校招收男生的理由如下:前者是迫於這些男孩子的父母親的壓力而招收的,因為這些學校由於引進了外資,具有良好的教學條件和師資隊伍;後者受到男孩子們的歡迎是因為這所學校升學率很高,升中學的比例不斷上升(與馬新蘭女士的個人訪談,韋州回民女子小學,2005年8月)。
⑤李小江:《中國女性學的國際資源與本土化問題研究》,載《雲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⑥上野千鶴子:《關於生存的思考———男女平等的陷阱》,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
⑦這裏筆者想聲明,中國的正規學校與工作場所都允許穆斯林婦女戴麵紗,一些正規教育學校的老師和飯店職員在公開場合都可以戴麵紗,國家對於個人選擇何種服飾不作要求。這和法國是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在法國,戴麵紗是一個宗教舉動,違反了政教分離政策。然而這裏筆者也存有疑慮:正規學校畢業的穆斯林女孩子是否敢於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在公眾場合戴麵紗?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在一些公共職業場所有穆斯林婦女戴麵紗,但是她們大部分是在大學裏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
⑧中國各地的經學院是為培養宗教職業者而建立的,1999年之後,婦女也可以進入這些學校學習。然而由於這些學校是為培養高級人才而設立的特別學校。筆者在此不欲將其列為考察對象。
⑨母性的重要性見1999年海長培校長所寫的伊斯蘭女學的簡介。女學的另一個創立者強調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參見1995年海長泉校長對於銀川中阿女學的介紹。
⑩《中東的阿拉伯商人雲集義烏》,TheAsahiShinbun,2006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