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教育和非公辦教育中的性別與女性的發展——— 一項關於伊斯蘭女學的問卷調查分析(2 / 3)

政府允許建立這些非正規學校的原因有:消除文盲;受過良好教育的穆斯林女性不僅對於穆斯林社會很有必要,對於整個中國也很有必要,基於這種認識,這些非正規的女學對於穆斯林女性的教育是一種充分的補充;政府無需對這類教育進行資助;這類教育能推遲結婚的年齡。在傳統穆斯林社會,女孩子14歲或16歲時就被家庭包辦結婚,這與現行的國家的婚姻法的規定相違背,而回族社區的男性領導不得不承擔起防止穆斯林女孩過早結婚的義務。

然而,這些男性領導同時也固守著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觀念。母親的重要性體現在待在家裏培養優秀的穆斯林後代,婦女被倡導做“賢妻良母”

。這種倡導顯然是與政府所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和思想相違背。換句話說,男性領導認為傳統上形成的以父權為中心的男女性別關係應該繼續維持下去。

(三)對女學中的穆斯林婦女思想觀念的問卷調查

筆者訪問了同心北大寺女學(第二類學校)、銀川阿拉伯語學校(第二類學校)、同心縣韋州鎮杏園中阿女校(第三類學校)和海原清真大寺女校(第三類學校)四所地處寧夏的女學。

筆者在前三所學校使用了同樣的問卷以確切地反映穆斯林女童和婦女的現狀。

這份無記名的問卷包括18個問題,發放之後回收了87份有效問卷。問卷中的問題如下:

①你的年齡有多大?

②你何時進入女校學習?

③,④你上過正規學校嗎?上過幾年?

⑤是誰希望你進入女校學習的?

⑥你回一次家要花多長時間?

⑦你認為女校中的生活怎麼樣?

⑧在女校的學習中感覺比較困難的是什麼?

⑨在女校的學習中令你感到快樂的是什麼?

⑩你未來的理想工作是什麼?

(11)你最遠去過哪裏?

(12)你有幾個兄弟姐妹?

(13)你放學後幫父母幹活嗎?

(14)你的家裏人給你買過的最貴的東西是什麼?

(15)你平常喜歡做什麼?

(16)將來你喜歡去哪裏?

(17)在這個世界上你最喜歡誰?

(18)你的家庭成員的職業是什麼?

第1個問題關於調查對象的年齡,最小的有10歲,最大的27歲,平均年齡17.2歲。在正規學校上學年限最長的是13年,最短的是從來沒有上過,平均年限是5.647年。但是對於第三類學校,平均年限是4.9年。這表明女學為那些離開正規學校的孩子的教育起到了補充作用。

對於第5個問題:“是誰希望你進入女學學習的?”77%的女孩的答案是出於自己的意願,67.8%的女孩的母親希望送自己的女兒到女學學習,63.21%的女孩的父親希望送自己的女兒到女學學習,31%的女孩上女學的決定是由女性作出的,其中包括根據自己的意願作出選擇的女孩的比例,隻有8%的女孩上女學的決定是由家庭的男性成員包括父親、兄弟或祖父作出的。這表明從作決定方麵來看,婦女的主動性比男性強。

對於第6個問題,42.5%的學生花的時間不到30分鍾,17.2%的學生花半小時到1小時。這表明60%的學生來自於周圍的區域,但也有8%的學生花費的時間是8小時以上,她們回家要花72小時。這表明這些學校也吸引了其他穆斯林地區的學生。

對於第7個和第8個問題,大多數學生回答她們喜歡女學裏的學習和生活,盡管阿語學起來不那麼容易。一些學生談到家裏很貧困,強調為了改善經濟狀況有必要繼續學業。

對於第11個問題,56.32%的學生回答沒有出過寧夏境內。

對於第10個問題,關於未來選擇的職業,71.28%的女孩回答她們想當阿語教師、阿語翻譯和女阿洪。

這些學校中的學生的最大的特點是她們更崇尚精神而非物質。對於第15個問題:“你平常喜歡做什麼?”64.36%的孩子回答喜歡與知識和學問相關的活動,如讀書,背誦《古蘭經》,幫助別人學習伊斯蘭教義。另外,5.77%的學生回答喜歡看電視和玩遊戲。對於第14個問題:“你的家裏人給你買過的最貴的東西是什麼?”有1個女孩子回答是1件12元錢的衣服,有3個女孩的回答是電腦,1個女孩回答是鋼琴,18.39%的女孩的回答是自行車。我們可以從價格的差異看到每個家庭的不同的經濟狀況。

有趣的是,11.49%的孩子把“貴”的意思理解為“珍貴的”,所以回答說麵紗和《古蘭經》是家人給他們的最貴的禮物。

對於第12個問題:“你有多少個兄弟姊妹?”平均數量是3.44個,其中6.8%的隻有1個孩子,兄弟姊妹最多的達到9個。

關於父母親的職業,63.21%的學生來自農民家庭,而隻有6.89%的學生的父母是機關職員或者有固定收入者。

對於將來想從事的職業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因每個學校的特點而各有不同。其中銀川阿拉伯語學校中35.29%的女學生想成為阿拉伯語翻譯,她們中有些人想去中國的其他地區或者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國家從事商業活動;而同心北寺女學、杏園女校和海原女校3所學校的學生總數中,隻有15.09%的人想當翻譯。關於旅行的願望的第16個問題,在同心北寺女學的女學生中的調查顯示,那裏的學生更注重旅行的精神性作用,有52.23%的女學生認為麥加和麥地那是她們前往旅行的理想之地,而銀川阿拉伯語學校女學生中,隻有25.92%的人作出了相似的回答。

(四)關於問卷的分析:貧困,非正規教育和全球化

按照常規解釋,女孩子被迫停止正規教育或者對其不滿意的原因有:男女合校;窮困付不起學費;缺乏宗教課程設置;家離學校太遠;擔心被漢化。總體看來,貧困和世俗化是她們遠離正規教育的原因。

實際上,伊斯蘭女學也正是基於以上這些嚴峻的現實問題而接納這些女孩子入學的。然而,我們可以從對於問卷答案的分析得出更為積極的女孩子們選擇上女學的原因。女學吸引生源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免費政策;一個是設立了與伊斯蘭文化相關的課程。尤其是,90%的孩子想當女阿洪或翻譯,因為這些職業能夠贏得穆斯林群體的尊敬,隻有3.44%的女孩想當兵或當警察,沒有人想嫁人或當農民。她們希望找到的好工作都是基於她們的民族性和自身的資質考慮的,而不是從她們的女性性別或男女平等的角度考慮的。

阿語和《古蘭經》的學習課程對於希望了解自己的民族和宗教精神實質的穆斯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中國,回族通常講漢語,盡管阿語被認為是安拉啟示的語言,是顯示民族身份的本質的語言,阿語仍是一門“外語”。通過這類課程的學習,穆斯林不僅將自己看成是國家的一個民族,而且也把自己看成是更廣闊的穆斯林世界的一分子。參軍入伍不是她們的選擇,大多數人回答進入女學學習是出於自願。進入女學之後,她們逐漸為自己作為一個穆斯林婦女而驕傲。

她們也回答說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支持她們上女學,一部分原因在於她們的父輩一代因為曆史的原因,很少有機會了解自己的宗教和學習相關的內容,還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在穆斯林群體裏受到尊敬。

其次,在全球化時代,由於在中國經商的阿拉伯商人數量的增加,翻譯的需求量也在增大

。中國隻有北京和上海的幾所大學開設阿語專業,畢業生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盡管這些女學的學生沒有正規學校的教育背景,她們還是會有更多的成為專門翻譯人才的機會。同時,她們也會有更多機會到海外學習或從事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或穆斯林商人間的貿易活動。

在這種狀況下,為了改善中國穆斯林婦女的地位,對於《古蘭經》和哈迪斯的有關婦女的論述的阿語釋義性書籍從海外傳入了中國並被翻譯成了漢語。不管中國的穆斯林婦女承認與否,需要強調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壓迫婦女意誌的伊斯蘭原旨教主義者的釋義本是不會傳入中國的,因為穆斯林婦女已經有一定的阿語水平,其中一部分已經具有了著書立傳的能力。因此穆斯林婦女不大可能希望看到那些在穆斯林世界貶斥婦女身份和地位的書本。

(五)作為中國穆斯林婦女典型代表的女阿洪

曆史上在中國的清朝,沿海一帶出現了專職女阿洪。這在當時的穆斯林世界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後,即使是在1979年以前沒有女阿洪的東北地區,女阿洪也廣泛發展起來。這和中國範圍內的伊斯蘭覺醒浪潮的時間相一致。如今,中國的女阿洪在經濟和精神上都獲得了獨立和自主。她們在可見的領域內對於為了尋求更好的經濟狀況和精神生活的文盲和半文盲的穆斯林婦女是一種強大的激勵。她們是周圍的穆斯林女性的典範。她們平均月工資為200元到300元人民幣。這比正規學校的女教師要低得多,因為她們的月工資在2005年已經達到了約1000元人民幣。

盡管來自於穆斯林群體捐助的工資很微薄,女阿洪們仍然對她們的工作很滿意。她們沒有抱怨工資太低,反而覺得為那些缺乏知識的穆斯林女孩教授伊斯蘭的教義和精神同她們一起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實際上,兩三百元對於一個鄉村婦女來說足夠生活,因為這正好是這一地區的平均收入。